民族之花绽桑植⑩丨桑植县龙潭坪镇:让湘鄂边的风,吹暖协同共富的日子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26 00:31:59

通讯员 刘绍军 谷小琴

湘鄂西的群山,像大地折出的温柔褶皱,将龙潭坪镇轻轻拢在怀里。风过时,土家族的木叶情歌顺着山脊溜进苗族织锦的纹路,十八个民族共饮一缸山泉水的暖意,早浸透了每寸红土——94.8%的少数民族人口,让“团结”不是贴在墙上的标语,而是清晨推开窗时,邻里间那句带着乡音的“吃了没”。“堰垭整编”的红色往事藏在堰垭村的老槐树里,当年红军战士用过的马灯,如今在纪念馆里映着光,把“同心向前”的根须,悄悄扎进了一代代人的心里。这些年,龙潭坪人握着锄头的手、捧着苗绣的手、握着方向盘的手,一起在边区协同发展的画卷上,一笔笔描着属于自己的“致富经”。

党建为钥,打开同心之门

镇党委的灯,总比晨雾醒得早。会议室的黑板上,“民族团结”和“边区发展”两个词被圈了又圈,干部们揣着笔记本走村入户,鞋上的泥能看出走过多少田埂。三合界村的“屋场会”总在傍晚开,村民们搬着竹凳围坐,支书把“四议两公开”的账本摊在膝盖上:“搞合作社要占三亩地,大家看行不行?”有人说“我家的地可以让”,有人问“收益咋分”,直到月光爬上竹梢,这事才算议透。

政策从“村村响”广播里飘出来,混着苞谷酒的香气落在饭桌上;党员帮着烟农搭烤房时说的“技术我们教,销路一起找”,比春肥还让人心里踏实。去年春天,湖北走马镇的烟叶种植户王老汉带着干粮翻过山,找到龙潭坪镇的党员技术员:“听说你们的‘三段式烘烤法’能让烟叶成色好三成,能不能去给我们讲讲?”技术员二话没说,第二天就背着工具包跟着王老汉过了省界,在湖北的烟田里蹲了半个月,从打顶抹杈到编竿入炉,手把手教了二十多个农户。

也是那年秋天,湖南的苗绣传承人石玉珍被请到湖北走马镇的民族手工艺合作社。她带着三十多个湖北姐妹坐在火塘边,教她们用“盘金绣”绣土家族的西兰卡普纹样。“以前觉得湖南湖北隔着山,现在才知道,针线能把心缝在一起。”一名湖北姑娘的话,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人心这扇门,就这样被“党建”这把钥匙,轻轻叩开了。

产业为桥,连起致富之路

龙潭坪的山,最懂“抱团”的理。镇里牵头搭起的“边界产业联盟”,把粽叶、烟叶、茶叶这些“山宝贝”串成了链,就像把湘鄂两地的山货,都放进了一个竹篮里。

5.2万亩粽叶在坡上漫开,春是嫩得能掐出水的绿,秋成深褐的缎子。“中国粽叶之乡”的牌子挂在镇口那天,收购商的卡车从湖南排到湖北,土家大姐们坐在青石板上捆粽叶,手指翻飞间,一天就能挣百十来块。“以前粽叶烂在山里没人要,现在联盟统一收购,我和老伴儿捆粽叶,一年能挣两万多,够给孙子交学费了。”“联盟”还请了专家教授来指导,教大家给粽叶分级、杀青、晾晒,原本只能卖一块钱一斤的鲜叶,加工后能卖到五块,湘鄂两地的粽叶合作社,就这样成了“利益共同体”。

烟叶是更金贵的“黄金叶”。龙潭坪的4155亩烟田像翻涌的浪,漫过省界染黄了湖北走马镇的800亩坡地,两地烟农户均年增收7万元。烟农老向算过账:“以前单家独户种,烤坏了就赔本;现在联盟统一烤、统一卖,烤房里装了智能温控仪。去年俺家种了十五亩,纯收入快赶上十万元,够给娃在县城买套房首付了。”“联盟”还建了跨省的烟叶烘干中心,湖南的煤便宜,就从湖南运煤到湖北;湖北的劳动力充足,就请湖北村民来湖南帮忙采摘,算下来,两地烟农每亩成本能降三百多块。

三合界村的康蔬农业厂房就立在村口,玻璃温室里的菜心绿得发亮。120多个村民不用再背井离乡去外省打工,38岁的村民周娟就是其中一个。“以前在广东电子厂上班,一年回家一次,娃见了我都躲。现在在厂里摘菜,一个月挣四千多,晚上还能给娃辅导作业。”她摘的菜心,早上七点打包,八点通过跨省冷链车运走,中午就能上湖南张家界和湖北恩施的超市货架。厂里的技术员是从湖北请来的,他说:“湖南的土壤适合种菜心,湖北的市场需求量大,我们把技术带过来,把菜卖到湖北去,这就是‘双赢’。”月底领工资时,揣着信封的手都带着劲——这日子,就像刚从地里拔的萝卜,带着泥土的实诚,又透着水灵的盼头。

道路为脉,通了两岸人心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老话在边界处烫得很。在山岩间凿出的50公里跨区乡道、120公里村路、28公里产业路,就像给群山系了条丝带,把两省的村庄都串在了一起。

2024年8月,在龙潭坪镇带动下,湖北村民杨远征与湖南村民朱涛自筹10万元,拉通1公里跨省组道。挖掘机过不去的地方,大家就用钢钎凿、用箩筐抬,手上磨出的茧子,比路上的石子还硬。“到我们这里赶场来哟!来我们这里买新鲜采摘的野菌来!”如今边界村庄相连,道路平坦,人流物流畅通,生动呈现“天合地合人心合、村合路合产业合”的图景。

路不仅通了货,更通了心,更成了“致富动脉”,每跳一下,都连着湘鄂两岸的心跳。三合界村的老石板路被踩得发亮,吊脚楼改的民宿挂起了红灯笼。货车在平路上跑得欢,粽叶、烟叶往外运,城里的技术员、游客往里来。湖北来的游客王女士在红军树前拍照,她笑着说:“以前听说这边路难走,一直没来成。现在从恩施开车过来,走新修的跨省公路,两个小时就到了。”路边的腊肉摊摊主是湖南的向大姐,她能用湖北话吆喝:“尝尝俺们的土家腊肉,用柏树枝熏的,香得很!”去年来,她的摊位人潮涌动,想被磁石吸引一般,其中有一半客人是从湖北来的。

文化为魂,酿出共融之味

“湘鄂一家亲”的戏台搭在酉水河边,两省村民共排的《堰垭整编》情景剧一演,台下的掌声能惊飞树上的鸟。在三合界村的红军树下,红领巾仰着头听老战士讲战斗故事。92岁的老战士田爷爷记得,1935年堰垭整编时,湖南的乡亲送米,湖北的乡亲送布,“那时哪分什么湖南湖北,能让红军打胜仗,大家啥都愿意捐。”堰垭整编旧址的墙上,斑驳的弹痕里藏着岁月的话。

在龙潭坪,节日是没有省界的。2023年起,湘鄂边界的风里,便多了些粽叶的清香与欢腾的人声。两省村民像约好了似的,轮流把粽叶文化节、农民运动会、“十二碗”民俗文化节办得热热闹闹。湖南的土家织锦挂在赛场边,湖北的西兰卡普纹样印在运动员的号码布上,1500余名乡亲从山坳里、田埂上赶来,把赛场围得像朵盛开的山茶花。

“桑鹤粽连心”健康跑成了最动人的风景。选手们踩着晨露出发,湖南的青石板路连着湖北的黄土坡,粽叶编成的彩带在赛道旁飘呀飘,跑在最前面的湖南大叔和湖北小伙,手拉手冲过终点时,观众的掌声漫过了省界的小溪。“湘鄂同心”的文体竞赛里,拔河绳两头,湖南的汉子和湖北的后生攥着同一根绳,喊着两省混编的号子;“跨界组合”的篮球队员,球衣上一半绣着“湘”,一半绣着“鄂”,传球时的默契,像山间的风与叶,不用多说就懂。

龙潭坪的“姊妹儿篮球赛”更是暖到了人心坎里。镇联队的姑娘们穿着绣着苗绣的队服,鹤峰县的姊妹们带着土家族的银饰,在边界村的球场上跳着、笑着。篮球碰在篮板上的“咚咚”声,像敲在两省乡亲的心尖上,百余名观众里,湖南的婆婆给湖北的媳妇递着凉茶,湖北的大爷为湖南的球员喊着“好球”,喝彩声惊飞了树梢的麻雀,却惊不散场边那片融融的暖意。

这些活动的影像和故事,像山间的蒲公英,借着微信朋友圈的风,落在80%以上的边界社群里。有张照片特别火:拔河赛结束后,湖南选手和湖北选手抱着肩膀笑成一团,配文“湖南拥抱湖北”,成了大家转发时的心头好。这哪里是比赛呀,分明是十八个民族的手,在粽叶香里、在篮球赛中,握得更紧了;是“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共同体理念,像堰垭村的老槐树,在湘鄂边界的泥土里,扎下了更深的根。

治理为基,守得平安之境

“边界无小事,事事连民心”,龙潭坪和走马镇的干部坐在一起,定下的“五联机制”,就像给两省交界的日子,安了个“稳压器”。

有回两省村民为建房地界红了脸,联席会一开,卷尺往地上一拉,“以老石桩为界,各退半米”,方案就定了。湖南的向家想多占半米建猪圈,湖北的李家不乐意,调解员老王带着《土地管理法》和“六尺巷”的故事去调解:“你们看,当年安徽人让六尺巷,传为美谈,咱湘鄂边人更得互相让着点。”最后向家主动退了半米,李家还送了向家一捆建猪圈用的竹子。

山林纠纷时,调解员两边跑,讲《森林法》也讲“远亲不如近邻”。去年春天,湖南这边的牛啃了湖北的树苗,湖北的村民要索赔,调解员请来了两省的林业站技术员,一起算损失、定赔偿,还商量着在省界种上“民族团结林”,由两地村民共同管护。现在那片林子长得郁郁葱葱,湖南的杉树和湖北的松树肩并肩往上长。

43起纠纷化在萌芽,68件民生事办得妥帖,95%的解决率背后,是“法治进村”时村民认真记笔记的模样,是调解室里那杯能浇灭火气的凉茶。每月农历十五,两省的司法所会在交界的集市上摆“法治地摊”,湖南的律师讲《民法典》,湖北的公证员教大家写遗嘱,村民们搬着板凳来听,有人还带着问题来咨询:“我儿子在湖北打工,工资被拖欠了咋办?”律师当场就给湖北的劳动监察部门打了电话。

更暖的是,交界村的卫生室相互敞着门,湖北的老人来湖南看病不用绕路;学校也为对方的娃敞着门,湘鄂的娃娃在一个教室里读课文,课间跳皮筋时,湖南话和湖北腔混在一起,分不清谁是“这边”谁是“那边”。平安这底色,就像山间的雾,轻轻裹着每个日子,让人踏实。去年冬天,湖北的张奶奶半夜突发心脏病,湖南的村医五分钟就赶到了,“要是搁以前,山路难走,耽误半小时就危险了。”张奶奶的儿子感激地说。

站在九龙洞的观景台往下望,湘鄂边界的田垄在暮色里铺成深浅不一的绿,新修的路像银线,把湖南的吊脚楼和湖北的瓦房串成了一串。风里飘着粽叶的清香、烟叶的醇厚,还有红军树下孩子们的笑——那是十八个民族的声音揉在一起,像山涧水汇进酉水河,分不清哪滴来自湖南,哪滴来自湖北。

山不会说话,但它记得:那些握过锄头的手、牵过孩子的手、碰过酒杯的手,正一起把日子织成新的模样——就像堰垭村老槐树上的年轮,一圈圈,都是同心的纹。而这纹路里藏着的,正是龙潭坪人用真情写就的答卷:在湘鄂边界的群山间,协同发展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家家户户烟囱里升起的炊烟,是十八个民族共唱的一首歌,温暖,且绵长。

责编:向韬

一审:向韬

二审:田育才

三审:宁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