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26 10:08:34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刘瀚潞
9月敦煌,墩墩山烽燧下,阳关景区前鼓声震天。“入关!”身着铠甲的“守将”鸣旗迎客,游客们在极具仪式感的氛围中,开启一场穿越千年的边关之旅。昔日绝域的阳关道,一派热闹景象。
作为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阳关曾见证“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的商队繁华,也目送玄奘“跋涉千里,求法西行”的孤影。汉武帝时期设立的这座关隘,不仅是军事屏障,更是文明交汇的灯塔。宋元以后,阳关随着丝路衰落逐渐湮没于风沙,但它始终是中华边塞文化的精神地标。如今,依托阳关遗址建立的阳关景区焕发新生,已成为年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的文旅热土。
步入景区,阳关博物馆为游客生动再现两千年的边塞风云。两关汉塞厅系统解读长城防御体系,丝绸之路厅重现商旅往来盛况。阳关博物馆副馆长吴丰萍介绍,该馆依托阳关遗址建立,现为国家二级博物馆,馆藏石器、玉器、陶器、丝织物等文物数千件,全面展现古代边关的军事、生产与生活图景。
阳关都尉府的“通关文牒”体验,是景区最受欢迎的项目之一。这里模拟古代出入境管理机构,游客可领取加盖朱砂官印的“通关文牒”。“有了文牒才算合法出关,没文牒会被抓捕。”景区导游介绍。
“我怀疑你这关牒有问题!”关城前,威武的“大将军”正在逐个查验游客的“通关文牒”。这场沉浸式通关仪式,已成为阳关景区的标志性项目。“大将军”会以阳关历史、丝路文化相关的知识问答考验游客,回答正确即可顺利出关,答错则需接受趣味“惩罚”。一番互动后,“大将军”拱手鞠躬送别,为体验画上圆满句号。
吴丰萍介绍,景区还推出烽火传递、壁画临摹、阳关巡防等研学课程,并设计“阳关探秘令”解谜游戏,让游客在互动中深入理解丝路文化。自2003年开馆以来,景区年游客量从不足3000人增长至2024年预计50万人次,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半小时延长至3小时,带动周边农家乐、葡萄采摘园等数十类乡村业态发展。
景区工作人员模拟展示汉朝军士巡逻场景
“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陇去。”千年前的诗句仍在风中回响,而今日阳关已不再只是别离的象征。
“诗与远方”诗歌晚会、戈壁音乐节、影视综艺取景、《阳关大讲堂》学术讲座……阳关通过多元形式打破传统文博模式,让边塞文化从书本走入现实。站在遗址南望,库姆塔格沙漠与古董滩保护区相映成趣,见证着这座千年关隘从“西出无故人”的寂寥,走向“天下客来”。
责编:刘瀚潞
一审:刘瀚潞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