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超近四成球员是中学生!湖南少年球员缘何实力出圈

杨斯涵   湖南日报   2025-09-25 18:24:42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斯涵 通讯员 刘思懿

益阳奥林匹克公园的夜空下,衡阳队队员、衡阳市八中16岁小将汤军一脚40米外的凌空抽射划出惊艳弧线;长沙队队员、雅礼中学学生李悦宁带球闪过成年球员防守送出精准直塞;永州队队员、日升学校学生赵奥鑫攻入自己“湘超联赛”首球后,带伤为球队胜利欢呼雀跃……

正如火如荼的湘超联赛上,中学生球员的鲜活身影,成为三湘绿茵场最动人的风景。这群足球少年的成长轨迹,正是湖南体教融合深耕多年的生动注脚。

站上专业赛场,亮出硬核实力

湘西队有19名中学生队员,长沙队有18名中学生队员,株洲队有12名,益阳、常德、郴州、怀化、娄底这五个地区的队伍,每支均有20名中学生队员……在本赛季的联赛中,中学生队员总数达到了262人,在所有参赛队员中占比高达39.6%,已然成为赛场上的中坚力量。

湘超赛场上的汤军(右二)

在9月13日衡阳队主场对阵株洲队的比赛中,汤军左脚远射轰开株洲队球门;在9月20日晚客场对战益阳队,汤军再次以离球门40米远的凌空抽射锁定胜局——这两粒进球,让汤军被球迷冠以“世界波小王子”“远射王”的称号。

16岁的汤军,是本次湘超联赛最年轻的球员之一。但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代表衡阳队出战——2023年、2024年,他作为衡阳队主力参加湖南省足球协会青少年(男子乙组)锦标赛,以同样优异的表现为衡阳队两次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汤军性格沉稳,不爱张扬,但求胜欲很强。”衡阳市八中足球队教练唐志强说,汤军平时训练特别努力,远射能力比较强,是人们眼中“努力型的天才”。

李悦宁连续两场以长沙队首发身份登场,面对成年对手的防守,他靠高频传球和不停跑动突破防线,为队友制造了大量机会。值得一提的是,李悦宁与队内另一位小将、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学生向启正,曾在长沙市第十一届运动会足球决赛中是针锋相对的防守对手,如今并肩作战反倒默契十足。

永州少年赵奥鑫高三学业繁忙仍未放弃足球,不仅在“湘超联赛”收获永州主场首球,受伤离场后还紧盯赛场,球队进球时不顾伤痛单脚跳起来欢呼,被网友赞为“青春最热血的模样”。

邵阳队队员、邵东一中学生叶胜宏用一记时速28公里的回追铲断,为邵阳队守住了湘超联赛赛季首胜,就此成为邵东球迷口中的“少年英雄”;永州队队员、陶铸中学17岁小将唐梓铨在对阵张家界队这场比赛的最后阶段连进两球,帮助球队以3比3战平对手……这群少年用坚持、热爱与实力,在湘超联赛上绽放了属于少年的精彩。

“以往,青少年球员往往缺乏高水平赛事的实战锻炼机会,而如今,借助湘超联赛提供的这个舞台,他们能够在与实力强劲的对手交锋中,不断积累比赛经验、提升竞技水平。”在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足球教练周念看来,湘超联赛与少年球员双向奔赴,让赛事更热血、更精彩。

不止于湘超联赛,2023年以来,湖南校园“三大球”捷报频传:

在全国首届学生(青年)运动会“三大球”比赛中,我省有10支队伍进入决赛,8支进入前八名,3支获得前三名;全国中学生男排联赛中,衡阳市八中夺得季军;长沙南雅中学女足夺得全国五人制足球青少年锦标赛和中国足球协会女子五人制足球青年锦标赛的全国冠军;麓山国际实验学校男足获第四届全国“体校杯”冠军;湖南地质中学队荣获耐克中国高中篮球联赛全国总决赛冠军;长沙市雅礼中学夺得全国高中女篮联赛冠军,以雅礼中学女篮为班底组建的中国女子一队勇夺世界中学生篮球锦标赛冠军……

释放体育活力,运动融入日常

青少年球员的硬核实力,源于湖南各中学“训学并重”的探索。正如长沙市雅礼中学学生发展处主任罗志能所言,校园体育的活力释放,关键在于“让运动融入日常教育教学,普及到每一个孩子”。

雅礼中学依托集团化办学优势,搭建起“小学—初中—高中”的后备人才“金字塔式”培养梯队,高中阶段体育特长生进入高二年级(物理和历史方向)实行单编班与平行班的灵活通道实现学训双赢;麓山国际实验学校以足球“三元三化”课程为脉,让足球融入课堂、大课间与文化节,成为办学特色符号;永州日升学校以多元化项目为翼,覆盖田径、球类等领域,实现“人人有热爱、个个能参与”……湖南各校体育探索虽各有侧重,却共同诠释着“体育与学业协同”的育人理念。

近年来,湖南以体教融合为核心,先后出台《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实施方案》《关于全面加强中小学生全员文体活动的意见》等文件,将体育中考占比逐步提高到8%以上,“三大球”纳入必设项目;设立“三大球”专项基金,校园足球投入累计约4亿元,长沙还设奖励基金激励优秀学校与师生;打通升学通道,积极推动省内高校开设足球运动专业1个、运动训练专业10个,为“三大球”运动员搭建深造平台。

同时,湖南持续“扩容提质”让训练更科学。2021—2024年,全省中小学体育馆面积增长36.09%,运动场地增长28.18%;针对城区学校“人多地少”的情况,支持建设屋顶“微球场”,长沙市枫树山小学甚至与社区协商,上课时间用社区篮球场;136个智慧操场覆盖全省县市区,能自动采集训练数据、生成个性化方案,“以前靠教练肉眼看动作,现在智慧设备能实时纠正,进步更快。”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人才培养上,“以赛促训”形成良性循环。湖南构建“校—县—市—省”四级联赛体系,长沙市每年举办班级“三大球”联赛,雨花区和平小学实现“人人会打篮球、班班有男女球队、天天有班级比赛”的目标;石门县每年举办县级足球联赛和足球特色学校班级联赛,校园足球“以球育人”经验被推荐;岳阳、娄底等地相继恢复县级体校,并打通与中小学的交流壁垒,进行基地共建、设施共享、赛事共办等尝试。目前,全省已建设全国足球特色学校2429所,青少年校园足球全国试点县区8个,省级试点县区18个;全国篮球特色学校300所、全国排球特色学校50所。

从政策托底到硬件升级,从校园探索到赛事赋能,湖南让体育从“少数人特长”变为“多数人日常”。这份实践给出的“湖南答案”清晰有力:唯有政策有温度、硬件有保障、赛事有活力,才能真正让青少年在运动中获得快乐与能量。

责编:杨斯涵

一审:余蓉

二审:黄京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