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琼 范延峰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25 18:24:34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9月25日讯(记者 黄琼 通讯员 范延峰)“以前秸秆要么烧掉,要么堆在田边占地方,现在有人直接来打包收走,省功夫还有补贴!”9月25日,常德津市市药山镇种植大户袁松林看着田间忙碌的打捆机,满脸笑容。曾经令人头疼的秸秆,如今在津市已成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香饽饽”。
秸杆打包离田作业。彭超 摄
津市构建起“田间收集——集中储存——运输加工”全链条体系,大幅提升秸秆离田效率。在水稻、玉米主产区,16套打包设备与18辆运输车组成“作业队”,实现“收割即离田”。“连片田块一天能收上千亩,机械化效率高。”丰农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春林说。
津市引入社会资本建成年处置能力3万吨的加工厂房,培育11家综合利用主体,设立1个市级中心和4个乡镇网点,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协作模式。2024年,该体系投运首年便处理秸秆1万吨,2025年预计处理能力将突破3万吨,收益可达500多万元。
秸秆在津市被转化为饲料、肥料和能源,实现多元增值。在丰农合作社车间,秸秆经加工后成为畅销南方多省养牛场的优质饲料。肥料化利用则改善土壤结构,新洲镇种粮大户梁开平表示:“用过秸秆肥的田,土壤更松软,水稻长势更好。”对于一般秸秆,当地通过能源化利用转化为清洁能源,既消除焚烧隐患,又补充能源供应。
2023年以来,津市引进社会资本4000余万元,配套出台回收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激发市场活力。针对小农户“收集难、运输贵”痛点,当地调配农机提供“一站式”收割、打捆、运输服务,建立“政府+企业”兜底机制,确保秸秆“应收尽收”。津市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唐伟表示,政府引导破解“最初一公里”难题,市场驱动实现规模化对接;优先发展短链产业,降低运输成本、提升农户积极性;将秸秆利用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耕地保护协同推进,让绿色发展理念落地生根。
责编:黄琼
一审:黄琼
二审:鲁融冰
三审:廖声田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