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魏芳柏:岁月深处的回响

魏芳柏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25 16:46:05

文/魏芳柏

在湘西,乌龙山的山,总带着几分肃穆与巍峨。云雾缭绕间,我们仿佛还能听见,七十多年前那场在牛栏洞发生的惊心动魄的剿匪枪声。在如今的龙山县靛房镇半南村一个名叫“几车”的寨子,老人们围坐在火塘边,总喜欢兴致勃勃地讲起马排长在牛栏洞的剿匪故事,那是一段镌刻在青山绿水间的红色记忆和不朽传奇!

新中国成立之初,龙山县靛房镇一带土家族聚集区“阴云密布”。以田高年、魏金万为首的上百匪徒以靛房镇云峰村牛栏洞为巢穴,四处欺压百姓,作恶多端。每到青黄不接时,土匪便纷纷窜出山洞,袭扰附近村民,四处搜刮粮食和钱物。

记得有一次,靛房镇半南村几车的村民听说土匪来抢粮了,纷纷把粮食藏进一个名叫“沓涅”的隐秘山洞。这儿离村民居住的寨子大约有2公里的距离,且只有一条崎岖的山路通向此处,很难被外界发现,极其隐蔽,而洞内又比较开阔。土匪到村里后,搜不到粮食,得不到实惠,就威胁残害村民,甚至用烧红的烙铁烙一些村民的臀部,用锋利的竹签刺村民的腹部,手段很毒辣。最终,有一位村民还是被迫说出了藏粮地点。于是,土匪蜂拥而入,藏在“沓涅”洞里的粮食被洗劫一空,村民的“藏粮行动”彻底宣告失败!以后的日子里,大部分村民只能挖葛根、采蕨菜等野菜勉强果腹了。而这些野菜挖完了,村里走投无路的人们甚至只能吞食观音土充饥。那观音土吃下去不消化,上吐下泻,个别村民因此失去了性命。即便日子过得如此惨淡,村民们也从未放弃最柔韧的反抗,强忍着泪水,背地里给上级政府传递土匪的近况信息,便于政府组织武装趁早收拾这股土匪,以迎接新生活的曙光。

然而,这些土匪很狡猾,他们虽有老巢,但常常昼伏夜出,离开住地,到附近一带打家劫舍,行踪飘忽不定,与龙山召市、桂塘、里耶的匪帮互通声气,相互接应。附近的村民们根本斗不过他们,只能继续不断地向上级反映和控诉,这引起了上级政府和剿匪部队的高度重视。1950年6月,解放军一四一师四二三团驻扎靛房镇街上,一场荡涤牛栏洞匪患的战斗就此打响了!

8月初,四二三团的马排长了解土匪待在老巢后,随即奉命带领一个排的战士,主攻牛栏洞。这座天然堡垒地势极为险要,位于半山腰上,前面有一条小溪穿流而过,素有“守住一洞,万夫莫来”之称。洞口狭窄如“咽喉”,仅容一至两人并肩而入。洞内却豁然开朗,石床、石凳、石帐、石厅样样俱全,钟乳石上垂下的水珠经年累月,宛如天然水帘洞,为土匪藏身提供了便利。马排长率队多次从正面强攻,均被土匪居高临下的火力压制,战士们只能暂时退守。

望着一些受伤的战士,马排长红着眼眶反复勘察地形,找寻其它作战方法。他发现洞顶虽陡峭,却有几处凸起的岩石和伸出的树枝可供借力。于是,他决定采用“从天而降”的奇袭战术。破晓时分,山间弥漫着浓浓的雾气,大山里万籁俱寂。马排长系着粗麻绳,背着四十多斤重的炸药包,在小溪对岸几名机枪手的掩护下,慢慢从悬崖峭壁上缓缓下滑至洞口。峭壁碎石不断掠过他的身旁,麻绳磨出掌心几道血痕,但他的目光始终如一地盯住洞口。当距离洞口还有五米左右距离时,土匪才惊觉头顶悉索有人,瞬间起来反抗。子弹“嗖嗖”地朝着上方乱射,马排长毫不惊慌,趁着雾气拽住麻绳在崖上不断腾挪。但身上还是有几处负了伤,鲜血直流。刹那间,马排长咬牙坚持,瞅准时机,猛地将炸药包点燃,果断向洞口扔去。“轰”的一声巨响,火光冲天,碎石飞溅。随着剧烈的爆炸声,土匪们被气浪掀翻在地。马排长在前方爆破人员和机枪手的密切配合下,顺利冲向洞中,飞速向洞内扫射,“哒哒哒......”,火花四溅。有的匪徒哭爹喊娘,当即被马排长击毙;田高年死于乱枪之中,血肉横飞,尸首难以辨认;魏金万等匪徒立成乌合之众,携枪投降。从此,牛栏洞的匪患全部清除,还缴获了不少机枪。据村子里的老人们回忆,实际上,田高年当年并没有死在马排长的枪下,而是借着隐蔽的洞势逃出山洞,朝着洞外的山林里仓皇逃窜。直到1952年在靛房镇一个名叫通岩的山村里,才被解放军击毙,了却了顽匪的一生。

牛栏洞之战后,马排长也负伤重、失血多,被战士用担架立即抬往部队驻扎地靛房镇所在的医院治疗。当战士们途经靛房镇半南村几车一处凉亭休息时(这里是从牛栏洞到靛房镇上的必经之地,系村民魏世忠所建),马排长颤巍巍地说道:“爹,妈,你的三个儿子不见了!”随后,马排长便牺牲了。战士们泣不成声。知道马排长牺牲的消息后,半南村几车的村民纷纷赶来,并和战士一道含泪将马排长的遗体抬往靛房镇街上,并将他安葬在镇医院旁的山坡上。路上,战士们将马排长的情况告诉给了村民。原来,马排长是东北人,是重情重义之人,家里有三兄弟,均为解放战争付出了生命。

每到清明,漫山遍野的鲜花开得格外鲜艳,仿佛在祭奠这位英勇的解放军战士。如今,刻着“马排长之墓”的墓碑静静伫立,碑前经常摆放着花圈及村民们采摘的山花,无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剿匪岁月。

时光悠悠流转,牛栏洞的枪声早已远去,但马排长的故事仍在乌龙山的青山绿水间代代相传。他用生命诠释了对人民的忠诚,对使命的坚守,对父母的热爱。那座墓碑,不仅是对英雄的纪念,更是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大山的后人,在追寻幸福生活的道路上,不忘初心、勇往直前。

写作背景: 本文依据先祖父魏世成生前口述史料整理而成,经笔者历时多年系统采集、反复考证,并与党史研究专家深入研讨,最终编纂成文。先祖父生于1906年,1989年寿终正寝,享年八十有三。作为当地德高望重的乡贤,他身兼裁缝与木匠双重技艺,更在革命年代参与了营救马排长的义举,其生平事迹至今仍为乡里所称道。

责编:李菁菁

一审:莫成

二审:杨元崇

三审:张颐佳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