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音”为魂、“国潮”助力,湖南研讨花鼓戏新时代发展路径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25 18:41:36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龙文泱 通讯员 章琳

9月23日,湖南花鼓戏唱腔与民族声乐交流互鉴创新发展研讨会在湖南省艺术研究院举行,与会专家深入探讨如何推动湖南花鼓戏与民族声乐在新时代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与创新发展。

会上,湖南省艺术研究院党总支书记、院长邹清华介绍了“湖南花鼓戏唱腔与民族声乐交流互鉴创新发展”研究工程取得的多项实质性成果。该工程2022年启动以来完成17位专家学者的专题访谈,累计时长约2800分钟,汇编文稿达22万余字。去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湖南花鼓戏唱腔与民族声乐交流互鉴创新发展研讨会。该研究工程还开展了社会征文和专家约稿,共评选出优秀论文15篇。

会上,与会专家围绕花鼓戏的音乐特色、教育传承、机制创新、现代表达、理论研究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一级作曲陈耀认为,湖南花鼓戏应在保持“湘味”本质的基础上,吸收民族声乐的科学发声和情感表达手法,实现音乐语言的现代转型。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夏雄军、湖南艺术职业学院院长黄新平强调,要“以系统性思维打通‘教学—研究—创作—传播’链条”,推动院校与院团深度融合,培养既懂花鼓戏又掌握现代声乐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既要守住花鼓戏的“湘音”灵魂,也要借助“国潮”形式增强其传播力。

歌唱家易秒英和歌手廖佳琳结合自身艺术实践表示花鼓戏与民族声乐的结合不仅可行,更能在跨界传播中吸引年轻受众,是“让传统走向当代、让湖南声音走向全国”的有效路径。

湖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肖笑波、省音乐家协会秘书长廖洪立则从行业平台和机制角度,分享了湖南戏曲音乐和民族声乐融合的创新探索思考,建议整合协会、院团、高校资源,形成传承合力。

一级编剧邹世毅从戏曲理论研究和现代化转换实践的角度,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最核心的挑战,并对花鼓戏与民族声乐融合发展提出了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建议。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李祖胜分享了其获奖论文的观点和研究发现,并从学术角度畅谈了对戏曲与民乐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

大家一致认为,花鼓戏作为湖湘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与民族声乐的交融不仅是艺术形式的互补,更是文化根脉的延续与现代转化的重要实践。唯有坚持守正创新、整合多方资源、用好科技与市场双翼,湖南花鼓戏才能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芒。

本次研讨会由湖南省文旅厅主办、省艺术研究院承办

责编:龙文泱

一审:龙文泱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