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漫评:破除“鞭打快牛”疼痛境遇

高姗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25 14:22:55

文/图 高姗

“鞭打快牛”是民间的一句俗语,讲的是“快牛”干活快还要挨打,“慢牛”磨洋工却不挨打,最终导致“快牛”痛得脱犁而逃。在基层工作分配中,一些领导为降低成本和规避风险,习惯性地“看着谁好用就一直用谁,看着谁放心就把工作都交给谁”,将大事小事一股脑儿压给“快牛”。这种看似高效的权宜之计,实则形成了路径依赖,“快牛”被不断“疼痛鞭打”,而“慢牛”却被闲置。

长此以往,“快牛”的“冲劲”会逐渐消磨,甚至开始羡慕“慢牛”的清闲,最终形成“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和“干的不如看的”错误思想认识。不仅会寒了实干者的心,更会让群众对党的信任大打折扣。要想破解“鞭打快牛”困境,关键在于精准识“牛”、科学鞭“牛”、用心养“牛”,以完善的制度体系营造公平公正的干事环境。

在识“牛”环节,应摒弃“一刀切”的评判标准。既要认识到“牛”的快与慢并非一成不变,“慢牛”经科学培育可能成为“快牛”,“快牛”若疏于管理也可能沦为“慢牛”,避免因片面定论导致“快牛”变“傲牛”、“慢牛”变“病牛”的恶果。

在鞭“牛”过程中,核心是维护规章制度的权威性,同时讲究“巧”劲。职责分工、绩效标准等一旦明确,就要依规奖惩,杜绝“有差不纠、有错不惩”的现象,防止“庸、懒、散”之气蔓延。而“巧”劲则体现在时机、部位、力度等方面。有错要及时惩戒,避免“好了伤疤忘了疼”,但也要选择恰当场合,防止引发抵触情绪;要对事施鞭,力度适中,以教育帮助为目的,既不轻易开脱,也不随意加重,让受惩者心服口服。

更重要的是,应避免一味“鞭打”,要用心养“牛”。对作出贡献的“快牛”,不仅要给予精神上的褒奖,更要在考核评价、晋升发展等方面给予倾斜。为干事者鼓劲、为担责者撑腰,逐步形成比学赶超、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让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的活力充分迸发,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唯有破除“鞭打快牛”的疼痛境遇,让“快牛”不被过度消耗、“慢牛”被有效激励,才能打造一支敢担当、善作为的基层干部队伍,筑牢基层治理的坚实根基,为国家发展大局提供有力支撑。

责编:张岚

一审:印奕帆

二审:李昆励

三审:蒋玉青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