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25 09:39:04
徐堂忠
东方寿佛释全真,生于唐朝开元十六年(728)十二月十二日。据清光绪十一年六月重修的《湖南通志》卷二载:“妙应,姓周氏,名全真,郴程水乡(今资兴市唐洞街道)人,母熊氏梦摩尼入怀,生而硕面大耳,骨瘦如柴……”。乡人即其地为师建二刹:一龙居寺,一广慧寺。
全真排行第三,自幼聪颖,吐语成词,神悟过人。《湘山志》记载全真从小有超然之志。七岁时读书,拿起书本问老师说:“这是什么?”没等老师回答,他自问自答:“天以此高覆,地以此厚载,人以此成圣贤。岂空空叫我读些‘之、乎,也、者’?”
唐天宝二年(743年)十六岁全真拜别父母,到郴州城西北的开元寺出家受戒。一天,有个云游和尚来到寺里。寿佛问:“今天下名山,谁为高僧?”云游和尚说:“你志存高远,何不到浙江的径山去?径山的道钦禅师是赫赫有名的高僧大德。”于是,寿佛带着一个葫芦瓢和一个竹笠,就到了径山,拜道钦为师,道钦禅师给他取名释全真。
唐天宝七年(748年),全真随道钦禅师进京晋谒了唐玄宗。还与一个道士比赛上刀山、下油锅、吞铁块之类功夫。玄宗大悦,派高力士慰劳师徒,赐给师徒一件紫色袈裟。相别之时,道钦说“你的缘在南方,沿湘江而上开创教化吧!”
全真依了师傅的指点,唐至德元年(756年)四月,二十多岁的全真和尚,溯湘江而上,来到楚南的湘源县(今广西全州)寻幽探胜。他登上湘山的笋布台,只见五华(山名)围绕,三江(湘江、灌江、罗江)合流,左有钵盂山,右有圣禅岭(今柴头岭),中间湘山高耸,便欣然道:“师傅所说的缘,可能就是这里吧!”于是,刈除荆棘,搭建了净土院。
全真在净土院开演“大乘”教义,来听经的人很多。连邢州太守都愿辞官来跟他当和尚。唐代的皇帝带头信佛,并以佛教为国教,因此天下财产半数归寺院占有。全真出家之际,应是唐代佛教盛行之时。不久佛教便开始了衰落的命运。
就在全真和尚来湘源的当年,朝廷果然造反,皇帝带着杨贵妃逃出长安。太子李享即位做了皇帝,称唐玄宗为太上皇。全真法师与师傅的预言得到应验。
唐大和八年(834年)冬,全真和尚百岁寿辰,众多弟子顶礼拜寿,尊称全真为“湘山圣化主人”“无量寿佛”。全真大笑:“劫逢百岁今朝是,将挽天河洗法尘”。大家听罢,惊问为何逢劫?全真说“天子将下令淘汰僧尼,违者严惩不贷。愿众僧早早蓄发还俗,回去好好种地吧!”
在他主持净土院七十八年后,百岁高龄的全真便留了胡子和头发,为避开一场全国性毁寺灭佛的锋芒,独自隐居釜山(今全州县宝鼎岭)长达十二年。
唐咸通八年(公元867年)全真大师于农历二月十日佛教“松花大会”端坐圆寂,享年139岁。由于全真德懋寿高,远近都尊他为“寿佛爷”。公元一一零一年,宋徽宗加封全真为“慈佑寂照妙应普惠大师”。此后,清朝康熙皇帝为其亲书“寿世慈荫”匾额,咸丰皇帝封全真大师为“保惠无量寿佛”。五代后晋天福四年(939年),楚王马先范因湘山为释全真大师坐化之地,向后晋高祖(石敬瑭)奏准将湘源县改为清源县,并置全州。全州以寿佛名“全真”第一个字相沿至今。
在长江以南的广西、广东乃至福建、四川、湖北等地50多处均有寺庙供奉寿佛佛像,至今香火兴盛。可见寿佛信仰流传之广非同一般。
寿佛崇拜应与中国人追求长寿的愿望相关。寿佛活到139岁,实属罕见,人们自然生出一层神秘感,一种敬仰之情。
全真是一位佛学大师,有数十万言的著作流行于世。全真的弟子圆镜、圆鉴曾编辑《遗教》十二部,每部十二卷,计有114卷,总计数十万言,收录寿佛避难在覆釜山,于演经台所演说开示的歌偈,已散佚。寿佛另一著作《湘山百问》,是全真门徒汇录寿佛解答学子疑问的著作,有关于经典的义理的解答,能从中窥见寿佛的佛学见解。现仅存残篇。
寿佛自幼善于歌唱,他出口成章,善于用偈语教化众生,有《牧牛歌》十首,受到学者重视。
会昌法难之后,全真再度回到湘山净土院,弘法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一改机锋棒喝的做法,每天召集徒众开讲《无量寿经》,参学十二观。《湘山志》记载,“或善男信女来请教,寿佛酬以信心念佛而外,无复他语。”无量寿佛讲《无量寿经》,教信众以信心念佛,参学十二观,已由修禅而转入净土法门。
寿佛在弘扬佛法过程中,强调佛法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对前来求佛法者,寿佛告以“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对士大夫,则曰“忠孝是佛”;对农工则曰“勤俭是佛”;对商贾则曰“公平是佛”。《湘山志》载:庚午(850)夏天,永州刺史韦宙办斋供佛,礼请无量寿佛。太守问无量寿佛延年益寿之术。师回答:“公欲长年乎?忠国勤民,以循良继先躅,以福永贻子孙,即其术矣。”士绅庶民纷纷顶礼,争先恐后施舍金钱供养,寿佛一概谢绝,说:我要这些东西作什么?不如把这些金钱去交租税、拯救穷苦和孤寡,做一个善人。
资兴当地流传寿佛的传说故事很多,能呼风唤雨;能上天入地;能祛灾消难;几乎无所不能。寿佛在资兴的传说承载着资兴的历史文化,是研究资兴历史、宗教信仰和福寿文化的宝贵资料。尽管历史沧桑,但寿佛的传说在民间一代代传承。
责编:梁可庭
一审:梁可庭
二审:罗徽
三审:陈淦璋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