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瀚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25 09:26:31
文/张艺瀚
读完《一方水土》最后一页时,窗外的风正拂过窗台,恍惚间竟觉得那风里裹着桂塘坝的气息——有田埂上稻谷的清香,有凉亭桥洞穿过的软风,还有春节篮球赛场上扬起的尘土味。
近段时间,每个周末我总爱把这本书摊在桌上,就着一杯热茶慢慢品读。梁厚能先生笔下的那片湘鄂渝交界的土地,一点点从文字里走出来,成了我心坎上一段鲜活的记忆。
读桂塘坝的四季,像看一幅会动的山水画。春日里映山红漫过山脊,红得热烈;秋日稻穗压弯田埂,黄得踏实。可最让我放不下的是书里写的春节篮球赛,没有光鲜的场馆,没有专业的装备,球员们穿着旧球鞋,在尘土里跑、跳、呐喊,汗水顺着黝黑的脸颊往下淌,眼里却亮得惊人——那是“要争第一”的劲,是藏在山野里的蓬勃气。我仿佛就站在赛场边,听三省边地乡亲的加油声撞在山谷里,又弹回来,裹着泥土的腥气扑在脸上。
原来“热爱生活”从不是一句空泛的话,而是这群人在尘土里奔跑的模样,是他们为一场球赛拼尽全力的认真。
看到写凉亭桥的章节,我忍不住放慢了阅读的速度。作者说,小时候总在桥上和伙伴追跑,夏夜躺在桥板上数星星,大人们坐在一旁讲过去的事,如今再回故乡,桥身裂了纹,伙伴散了场,只有风穿过桥洞时,还带着从前的温柔。
这字里行间的乡愁,竟让我想起几年前驻村时见过的那座老石桥。也是这样的石缝,也是这样的风,村里的老人坐在桥上晒太阳,说那桥比他们的爷爷还大。那时我只觉得桥老旧,读了《一方水土》才懂,老桥藏着的不只是时光,更是村庄的历史,是一代代村人的童年,是全村的念想。它们不是冰冷的石头,是装着村民心事的“时光盒”。
书里的人,更是让我读得心头发热。《白发亲娘》里的母亲一句“潲桶把把都被我提熔了”,笑着说出来,我却鼻子一酸。想象着她的手布满老茧,指缝里嵌着洗不净的泥,可就是这双手,在孩子要交学费时,能从木箱底摸出层层裹着的钱,连一张皱角票都捋得平平整整。还有族叔农忙时先帮邻里收稻,自家的田却忙到天黑;村口老匠人做木工,宁肯少赚些,也要把桌椅做得结结实实。
这些人没有惊天动地的事,可他们的勤劳、善良,像桂塘坝的山泉水,清清爽爽,却能润到人心底。我忽然明白,基层工作要学的“百姓本色”,从来不是什么大道理,就是这份把日子过扎实、把旁人放在心上的朴素。
书里的方言和民俗,读起来也格外有过瘾。
“打蹩脚搭告子”我试着念了一遍,忍不住笑,多生动啊,仿佛能看见人跌跌撞撞的模样,还有“赶场”的吆喝、“打糍粑”的热闹,字里行间都是烟火气。作者把桂塘坝的方言细细梳理,把民俗慢慢道来,我才知道,地域文化不是书本里的名词,是老乡嘴里的一句句俚语,是过年时一起蒸米打糍粑的热闹,是婚丧嫁娶里那些藏着敬重与关怀的规矩。
后来我去乡里走访,听见老乡说“扯卵谈”,忽然想起书里的话,跟着应了一句,老乡眼里立刻亮了。原来“说百姓话”,不只是会说方言,是懂这话里的温度,是能融进这份烟火气里。
合上书时,总忍不住想起厚能先生。我们同在一栋办公楼办公,他在14楼,我在13楼,虽是同一个单位、一墙之隔,因不在同一部门,平时却各忙各的,少有来往。最近一次见面,还是一起布置读书会现场,佩服他做事的一丝不苟——横幅挂在哪儿,凳子怎么摆,书架要不要移开……这又让我想到他带病耗时12年写完这部作品,病榻上构思书稿,一次次回老家桂塘坝采风,只为把故乡的模样记下来。厚能先生坚韧不拔的精神感染了我,原来“坚韧”从不是喊口号,是先生在灯下笔耕不辍的身影,是我们面对困难时,再往前迈一步的勇气。
现在回想起《一方水土》,它不只是一本读过的书了。它像一扇窗,让我看见桂塘坝的山、水、人,更像一双手,轻轻拉着我,让我更懂脚下的土地,更懂要服务的百姓。往后走基层,我想我会多坐一会儿老乡的板凳,多听他们“摆龙门阵”,多看看村里的老桥、老物件。因为我知道,那些藏在烟火里的故事,那些百姓心里的念想,才是我们青年干部应当守护的“初心”。
桂塘坝的风,从书里吹出来,轻轻落在我的心坎上,也落在我往后要走的每一步人生路上。
责编:李菁菁
一审:莫成
二审:杨元崇
三审:张颐佳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