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足迹 赓续清正新风——慈利县选调生赴广福桥镇开展国情调研活动

杨森,陈梦群,许雅洁,饶余倩,李燕秋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25 00:41:16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9月25日讯 (通讯员 杨森 陈梦群 许雅洁 饶余倩 李燕秋9月19日,慈利县委组织部组织2018届以来在慈选调生赴广福桥镇双云村、老棚村、三王村开展“追寻红色足迹·赓续清正新风”国情调研活动。

选调生一行深入双云村广福野生红茶产销基地,实地考察“合作社+农户”产业模式实践成效,切身感受一片小小茶叶如何撬动生态价值与经济收益的良性循环。作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典型案例,该基地通过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营、市场化拓展,构建了“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产业振兴新格局,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为选调生立足基层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实践范本。

在老棚村中共谢家嘴支部旧址,选调生们开展沉浸式党史学习教育。该支部旧址作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见证了土地革命时期11名党员秘密组建农民协会、发动游击斗争的革命史实。瞻仰历史文物、聆听红色故事,选调生们深刻体悟“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内核。

在重温入党誓词环节,全体成员面向党旗庄严宣誓,将革命先辈“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的精神谱系融入血脉。选调生纷纷表示:“站在革命先辈奋斗过的地方,更加深刻体会到‘初心’二字的千钧重量,也坚定了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信念。”

立足“红色铸魂、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路径,选调生一行深入三王村竹溪谷调研红色文旅融合发展模式。该村依托“红色遗址+生态资源”双重优势,打造集“党史学习教育、生态康养体验、民俗文化传承”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今年以来接待游客8万人次、带动村民人均增收1.6万元,实现了“红色文化传播”与“乡村经济发展”的双向提升。

通过实地考察民宿运营、业态布局、利益联结机制,选调生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既要通过基础设施改善“塑形”,更要强调文化价值引领“铸魂”;既要通过适当资源开发“借景”,更要延伸产业链条“赋能”。此次调研为年轻干部探索“特色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实践路径提供了鲜活样本。

为推动调研成果向实践转化,活动设置专题党课与集中研讨环节。县委党校教师陈华“新时代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锐利思想武器”为主题,结合党的历史与基层工作实践,为选调生筑牢“纪律规矩意识”提供了理论指引。课后围绕“新时代选调生如何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良作风、服务地方发展”展开集中研讨,多名选调生结合自身岗位实际,分享基层工作经验与思考,进一步激发了思想共鸣,坚定了行动决心

县委组织部相关领导结合调研情况强调:“年轻干部要肯干事,做到手中有事、主动执行;能干事,做到眼中有事、善于执行;会干事,做到心中有事、善谋成事。”

“红色基因薪火相传,清正新风润泽心田。从双云村广福野生红茶产销基地的产业脉动,到老棚村谢家嘴党支部旧址前铿锵坚定的铮铮誓言;从三王村竹溪谷红色文旅融合赋能振兴的生动实践,到研讨交流中思想碰撞的理论升华与田间地头的鲜活调研,选调生们在红色热土上接受思想洗礼、锤炼党性修养,进一步筑牢信仰之基、绷紧纪律之弦,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服务群众的实际成效。

慈利县委组织部将以此契机,持续深化选调生党性作风建设,持续擦亮“慈姑选调”选调生培养品牌,推动选调生在政治忠诚上下真功,把红色基因转化为“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在能力提升上出实招,把调研成果转化为破解难题的实践本领;在作风建设上动真格,把清正新风转化为廉洁履职的行动自觉,以青春之力护航慈利县高质量发展,在乡村振兴一线书写“强国有我”的时代答卷。

责编:向韬

一审:向韬

二审:田育才

三审:宁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