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主法治扎根山水之间——写在张家界市第四次人大工作现场交流会召开之际

    2025-09-24 19:57:38

湖南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杨湛 通讯员 周湘琳

9月25日,随着第四次人大工作现场交流会在武陵源区启幕,张家界区县人大的基层创新实践再次迎来集中检阅。

4年来,这样的会议在区县间轮流举办,在一次次现场观摩、交流互鉴中,将散落在基层的创新实践,汇聚成驱动全市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从武陵源奇峰下探索“小快灵”立法,到澧水河畔落地慈利县级民生实事票决,从桑植立法联系点汇聚民智,到永定区将代表联络站建在莓茶产业链上——一幅具有鲜明张家界辨识度的民主法治样本,已然从蓝图化为现实。

7月16日,张家界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田华玉(左二)带队,到武陵源区督导“三会三文”精神贯彻落实情况。

于“小”处着手  成就立法“大”文章

作为知名旅游城市,张家界的立法工作始终立足本地实际,彰显地方特色。其探索的“小快灵”立法模式,以精准、实用、高效见长,为地方立法提供了鲜活范本。

“小快灵”立法的核心在于“管用”。本届以来,张家界市人大常委会紧扣旅游市场秩序与生态环境保护两大重点,审议通过5部特色法规。这些法规体量精简却针对性极强,如同5把“法治钥匙”,为关键领域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张家界市野外用火管理规定》正是这一模式的典范。全文仅9条,清晰界定管理职责,有效破解以往权责模糊的难题,为守护森林资源提供精准法规依据。这种不追求篇幅而注重实效的立法思路,屡获省人大肯定。

立法工作的“下沉”与“聚焦”,不仅提升了立法质量,更让法治精神在基层生根。在桑植县,作为省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小快灵”理念与民主实践深度融合。该县构建特色立法意见征集网络,甚至在中小学校设立法治教育联系点,让师生声音直通立法机关。今年以来,桑植参与7部法律法规征询,提出126条建议,被采纳31条。立法不再是遥远议题,而是可感可触的民主实践。

当前,《张家界市旅游市场秩序管理规定》的修订工作正积极推进,同时张家界市溶洞天坑保护立法也已启动。从市级探索到县级直通车,一次次实践印证了同一个道理:唯有立法紧扣地方实际、呼应民众需求,法律条文才能真正落地生根、焕发活力。

4月28日,《张家界市野外用火管理规定》颁布实施新闻发布会召开。

以“刚”性监督  问出治理“柔”性智慧

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重要职权。张家界市人大的探索深刻表明,监督之力,必须剑指实效。敢于动真碰硬,让监督真正长出“牙齿”并咬合到位,才能有效嵌入治理的核心环节,强力推动政府工作优化升级,最终惠及人民群众。

本届以来,张家界市人大常委会创新推出“6+2+N”履职评议监督机制,既对政府工作部门开展监督,也坚持人大主导、“两院”配合,对“两官”进行履职评议。通过“面对面”评、“动真格”议、“重实效”督、“实打实”测,推动城景客运一体化改造等一批民生关切问题得到切实解决。

值得一提的是,市人大常委会还出台人大监督与审计监督贯通协同机制的实施管理办法,首次同步开展人大监督与审计监督,进一步强化了两者有效衔接,增强监督合力与刚性。

监督不仅要“盯事”,更要“盯人”。对“人”的监督,恰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一环。桑植县人大推行“233”工作法,对“两官”履职进行精准“画像”;永定区人大则进一步深化这一机制,在对副区长及部门负责人开展履职测评时,整合组织、纪检监察、审计等多方意见,构建起跨领域联动的监督闭环,确保评价更全面、更客观。

在“人事”监督之外,资金监督亦是重点。永定区推行“两问四评”机制,今年对全区2022至2024年逾9000万元水利发展专项资金进行全方位“体检”,以监督刚性保障资金用在刀刃上。而慈利县则着力打造“预算联网监督”品牌,不仅在全省率先出台《预算审查监督操作规程》,更通过系统化、实时化的在线监督,推动财政运行风险等级从“红色警告”降至“橙色预警”。

从机制创新到领域拓展,从对事监督到对人履职评议,从程序走到实效落地——这些点面结合的创新实践,共同勾勒出张家界人大监督的清晰轮廓:它既是服务发展大局的“刚性”保障,也是贴近民生需求的“柔性”力量。当监督真正嵌入治理全链条,形成完整闭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监督效能,也就在这样的基层实践中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

从“远”端履职  拉近民心“近”距离

“我们与群众的距离,不再是座位与讲台,而是田间地头与并肩而坐。”永定区一位乡镇人大主席的感悟,生动揭示了张家界市各级人大代表履职方式的转变。

武陵源区人大常委会与区法院协同发力,探索 “武来调” 社会矛盾多元化解模式,代表们依托遍布城乡的联络站,主动下沉到矛盾发生的第一线,将大量风险隐患化解于萌芽状态。2024年5月至2025年8月,785起民事纠纷通过“武来调”模式在诉前得到成功化解,先行调解率超过40%。人大代表的参与,为矛盾化解注入了柔性缓冲与民意基础,走出了一条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人情味更浓的基层善治新路。

人大代表参与矛盾纠纷调解。

今年,永定区创新推出“产业链+代表联络站”模式,将代表履职平台直接建在产业链上。在莓茶产业代表联络站,茶农可以直接向代表反映问题,代表们则在田间地头收集民意、在一线监督政策落实。这种“沉浸式”履职,也发生在桑植县。该县创新开展“四联四进四促”等代表小组活动,全县1484名四级人大代表实现履职全覆盖。

武陵源区索溪峪街道进一步打破空间限制,将代表联络站“流动”起来——在喻家嘴农贸市场设点,每周三组织代表“摆摊听诉”;建立“代表包片”制度,32名代表分片联系9个村(社区),每月至少3天进村入户“串门唠嗑”,真正把民主协商送到群众身边。

龙尾巴社区创新建立“一站三点”融合发展实践阵地,为代表履职搭建了广阔的舞台。他们扎根产业链,化身立法信息员、环境监测员、民情收集员,将作用充分释放在推动产业发展的第一线。

履职阵地的每一次前移,不仅是物理距离的缩短,更是心理距离的消弭,彰显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温度。

聚“微”末创新  激活民主“强”动能

民主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实践。在张家界,一系列基层民主“微创新”正悄然改变着社会治理的面貌。

在永定街道,第一届居民议事会首次会议不久前召开,票决出5项民生实事。“以前是‘上面定’,现在是自己定!”一位居民的感慨,道出了参与感带来的真切变化。

这样的探索已在各区县有序铺开。永定区两个街道率先建立居民议事制度,其余8个街道也将在年底前全面跟进。

武陵源区杨家坪村建设全市首个全过程人民民主广场,探索建立“四议两公开+村民议事日”机制,将每月15日定为固定议事日,并搭建“线上议事厅”,通过“杨杨议事”小程序让外出村民“云端参会”。2024年民主决策落地的12个项目,群众满意度高达98%,生动诠释了“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治理智慧。

慈利县在全市率先开展县级“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试点,2025年票决出“天网工程”提质扩容、县城区公厕建设等29项群众关切、急需解决的民生实事项目;桑植县23个乡镇则票决通过了42个民生实事项目,涵盖饮水安全、道路硬化等多个领域。

纵观4年历程,张家界各级人大的创新实践,不仅是工作方法的更新,更是工作理念的转变。从特色立法到刚性监督,从代表履职到基层探索,人大的创新未必需要惊天动地的变革,而恰恰蕴含于日常工作的持续优化与扎实积累。每一个细微进步,都在悄然推动民主法治融入百姓生活,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全过程人民民主就在家门口、在身边、在柴米油盐之中。

如何将这一理念转为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图景?正如张家界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田华玉所强调:“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三会三文’精神的重要一年。我们要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带着初心、怀揣良心、秉持匠心,在贯彻精神中抓落实,在服务大局中求实效,在交流互鉴中促提升,在守正创新中稳步伐,全力推动全市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

责编:谭好

一审:谭好

二审:李翔

三审:周智颖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