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5 09:30:28
大湘菜报·新湖南客户端 记者 何婷 通讯员 方八另 陈岳宏 李琪
金秋九月,位于湖南省新化县的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层林尽染,丰收的气息弥漫山野。9月23日,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新化县大熊山国有林场成功举办“‘美好生活’第二届烹饪大赛”。来自林场各工区及周边农家乐的39位民间厨艺高手同台竞技,39道取材于大熊山原始森林的特色美食惊艳亮相,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美食新动能。
挖掘大熊山千年神韵,焕发莫猺美食新生机
大熊山深处,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出丰富的食材宝库。据史料记载,“莫猺”是古代对湘中地区,特别是大熊山及周边一带苗、瑶等先民的称呼。千百年来,他们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独特的山林饮食文化。
本次大赛共设置39个参赛席位,吸引了来自林场各工区的优秀厨师参赛。据介绍,大熊山不同海拔区域的食材各具特色。礼中工区以野生鸡冠菌、黑木耳和熏制野味闻名;大礼工区因海拔差异形成了'低处种黄豆、高处种饭豆'的特有种植格局;金龙工区则擅长将红薯、玉米等杂粮加工成各种特色食品。
大赛由新化县大熊山国有林场主办,新化县餐饮协会协办,湖南湘熊星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具体承办。参赛菜品涵盖了大熊山最具代表性的食材:高山腊肉、稻花鱼、野生菌菇、溪坑鱼、蕨根粉等山珍野味,更有黄精、沙参等珍贵药材入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所有参赛作品都严格遵循“因地制宜、不时不食”的传统饮食理念。
林场书记苏育群致辞
新化县大熊山国有林场负责人苏育群表示:“我们举办这次活动,目的就是要‘以赛为媒’,将我们大熊山深厚的蚩尤文化、莫猺美食文化资源,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吃得香的特色产业。通过展示和推广这些特色美食,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从而带动农产品销售、农家乐发展和民宿经济,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村民的‘丰收’更加实实在在。”
舌尖上的繁荣振兴,小产业连接大未来
比赛现场,炊烟袅袅,香气四溢。39位民间厨艺高手各显神通,既有遵循传统工艺的经典佳肴,又有融合现代烹饪技法的创新美食。经过5个多小时的激烈角逐,评委会从食材选用、烹饪工艺、文化内涵等六个维度进行综合评判,最终评选出一等奖"金榜题名"(古法腊肉)、二等奖"健步青云"、"黄精蒸鸡"等六个奖项。
一等奖“金榜题名”
二等奖“黄精蒸鸡”
二等奖“健步青云”
大赛评分标准特别强调对本土食材和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其中明确规定:使用大熊山本地健康食材加20分,采用传统烹饪工艺再加20分。这些规则的设置充分体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湘菜研究院专家在赛后点评中指出,本次大赛成功构建了系统的莫猺菜系框架,其中不少菜品已具备标准化生产条件,为打造"大熊山宴"地理标志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等奖“排骨炖黄精须”
三等奖“奶参炖土鸡”
三等奖“肺筋草炖老鸭”
有位远道而来的年轻游客表示,通过这次烹饪比赛,她吃到了大熊山的神奇味道,更深地理解家乡美食的文化底蕴,未来希望能通过电商平台,把这些“妈妈的味道”“家乡的味道”推广到更远的地方。
新化县大熊山国有林场负责人苏育群表示,下一阶段将以本次大赛为契机,继续深挖本土文化资源,让古老的莫猺美食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后记:美食助推乡村振兴
从本次大赛的举办可以看出,依托当地特色饮食文化推动乡村振兴正在成为一条可行之路。大熊山国有林场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千年传承的莫猺美食正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通过美食这个载体,不仅让更多人了解了大熊山的文化底蕴,更为当地群众开辟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渠道。未来,随着"大熊山宴"品牌建设的深入推进,这片土地上的美食故事还将继续书写新的篇章。
责编:何婷
一审:何婷
二审:丁伟
三审:瞿德潘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