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24 16:45:05
【编者按】
金秋时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迎来成立70周年的光辉时刻。在这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土地上,“湘疆一家亲” 的深厚情谊正通过无数援疆行动持续深化,而社会工作专业力量的倾情加入,更让这份手足深情多了份精准服务的温度、专业帮扶的厚度。
湖南省委社会工作部自组建以来,始终将引导专业力量参与国家战略、服务区域协调发展作为重要方向,积极鼓励社工、志愿者奔赴边疆,用湖湘社工的专业经验为新疆发展注入新动能。
为展现这份跨越千里的担当,经省委社会工作部推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对湖南省虹雨社工发展中心的援疆实践进行报道,敬请关注。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振亚
“真是太感谢你们了!要不是你们来帮忙,我这把老骨头真不知道要收到什么时候,这些核桃怕是要烂在地里了。”9月17日下午,新疆温宿县米勒克艾日克村的孤寡老人塞比达汗,紧紧握着湖南省虹雨社工发展中心(简称“虹雨社工”)社工的手,连声道谢。当天,虹雨社工“能人善治”项目团队联合驻村工作队、村党员志愿者,组成爱心助农小队钻进核桃园,采摘、装袋、搬运,帮老人及时抢收完核桃。
这一幕,是虹雨社工援疆工作的生动切片。自2023年响应国家援疆号召以来,虹雨社工组建专业团队,深入新疆阿克苏地区、吐鲁番市、和田地区墨玉县等多地,以人才为基、服务为要、团结为魂,开展系统性社会工作援疆行动。两年来,团队不仅为当地送去精准贴心的服务,更培育起“带不走的专业力量”,在边疆大地上书写下湘疆携手、共促基层治理的鲜活篇章。
从“输血”到“造血”,筑牢本土治理“人才根基”
“我们要做的不是代替,而是赋能,让本地同事能独立、专业地扛起服务担子。”长沙籍督导关亚奇在新疆驻村两年,这句话成了他和团队的“工作信条”。在虹雨社工的援疆实践中,“授人以渔”始终是核心思路,团队构建起“派驻督导+在地培养+长效伴行”的人才赋能机制,推动援疆工作从“短期派驻支援”向“本土力量扎根”转变。
两年来,虹雨社工累计选派12名资深社工(含5名社会工作师、7名助理社会工作师)赴疆。这些湖南社工长期扎根乡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白天跟着村民下田、入户,倾听诉求、解决难题;夜晚则在村委会灯光下,召集当地社工开展案例研讨、模拟实操训练,把专业知识掰开揉碎教给“徒弟”。
在吐鲁番市、墨玉县等地,团队还创新推出“理论授课+跟岗实训”模式,累计开展社工职业水平考试培训1800余人次,成功培育132名持证本土社工;更建立“社工人才孵化站”,以“1名督导+5名骨干+N名志愿者”的架构孵化本土社会组织,形成“培养-实践-反哺”的良性生态链。如今,这些本土社工已能独立开展社区服务、调解矛盾纠纷,成为基层治理的“生力军”,真正实现了“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精准施策破难题,打造接地气的“服务样板”
“有了服务指引,我们服务居民更加精准,我们工作也更有底气!”吐鲁番市托克逊县社区主任吾斯曼江的感慨,源于虹雨社工对当地治理痛点的精准破解。深知新疆地域广阔、文化多元,不同地区的治理需求差异显著,虹雨社工始终坚持“调研先行、因地制宜”——每到一个新点位,团队必先花1个月开展沉浸式调研:走街串巷入户走访,听村民说“心里话”;组织商户、居民开焦点座谈会,找准社区“烦心事”;再通过社区问题诊断,制定贴合实际的服务方案,坚决避免服务“水土不服”。
在托克逊县阿拉沟社区,团队协助社区根据卡车服务纠纷引入第三方调解机制,组建专业调解志愿团队、开展月度企业培训及法律知识竞赛等方式,重点解决物流行业欠薪和工资纠纷问题,明确载客流程、投诉处理办法;如今,该社区卡车服务纠纷发生率下降80%,居民满意度从65%跃升至92%。在吐鲁番市,团队承接市委社工部委托,组建由社工、心理咨询师组成的跨学科督导团队,以“每月驻点督导+日常线上跟踪”模式,为15个基层治理项目保驾护航,确保项目规范落地、可持续运营。
在阿克苏地区、吐鲁番市等地,团队还结合当地实际,编制《五社联动服务指南》《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服务手册》等文件,把服务流程、标准细化到“每一步该做什么、找谁对接”;在吐鲁番市、墨玉县孵化7个社区慈善基金、27个微治理项目,让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有效激活基层自治活力。
湘疆携手融真情,共绘团结发展“新画卷”
“现在我们不只是同事,还像亲姐妹!”湖南社工尹琴菲提起维吾尔族搭档巴哈尔,脸上满是笑意。这对“湘疆搭档”的故事,是虹雨社工以服务促民族团结的缩影。团队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工作生命线,刻意打破地域与民族界限,推行“湘疆社工搭档小组”模式,让湖南社工与本地社工结对开展服务,在并肩工作中拉近距离、凝聚共识。
最初,在阿克苏市教育社区实施“育铸金兰”项目时,语言差异、文化习惯不同让不少“搭档”犯了难——尹琴菲听不懂当地语言,走访时得靠手势比划;巴哈尔对“个案管理”“小组工作”等社工专业术语不熟悉,记录服务日志时常卡壳。但随着一次次结伴入户探访困境老人、合作策划“民族团结一家亲”文艺活动、共同帮社区居民解决生活难题,两人渐渐找到默契:尹琴菲教巴哈尔写服务方案,巴哈尔教尹琴菲说日常维吾尔语;遇到服务对象有顾虑,巴哈尔用方言耐心解释,尹琴菲则用专业知识提供解决方案。这种“结对搭档”模式,不仅让服务更精准、更贴心,更在潜移默化中搭建起民族情感交融的桥梁。
与此同时,虹雨社工还积极搭建资源整合平台,为边疆发展注入“外力”:牵线广东省舍曼慈善基金会捐赠20万元,在温宿县尤喀克托甫汗村、米勒克艾日克村建成乡村游泳池与儿童无动力游乐场,让9岁女孩迪丽胡玛尔实现“在家门口玩滑梯”的心愿;累计引入社会资源超50万元,落地“悦读相伴”儿童助学、“未来调色盘计划”艺术教育、“一支小牙刷”健康守护等公益项目,惠及边疆妇女、儿童、老人超3000人次。
两载耕耘,硕果满枝。截至目前,虹雨社工在新疆累计服务群众7.2万人次,间接受益18.6万人,培育的8家本土社会组织已全部实现独立运营;实施的援疆项目还荣获阿克苏地区社工和志愿项目大赛金奖、铜奖,为边疆社会稳定与高质量发展注入“湖南社工力量”。
“未来,我们会继续扎根边疆,把更专业、更贴心的服务带给各族群众。”虹雨社工负责人表示,将始终秉持“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宗旨,深化援疆工作内涵、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模式,让专业社工力量在边疆沃土持续生长,为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绘就湘疆同心发展新画卷贡献更多力量。
责编:李成辉
一审:李成辉
二审:王文隆
三审:邹仪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