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备教到备学:智慧平台支持下的小学课堂备课转型

  科教新报   2025-09-23 15:54:01

常德市武陵区东升小学 张冬芝 杨樱

摘要: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普及背景下,小学课堂备课正从“备教”向“备学”深度转型。智慧平台凭借海量资源、数据追踪与技术工具,推动备课理念重构:从“备教材教法”转向“备学生学程”,通过资源驱动“以学定教”、数据支撑“精准识学”、目标导向“深度促学”。实践中形成“思-学-融-创”框架:数据驱动精准定位学情,双师协同建构资源路径,技术赋能创新教学形态,数据反哺推动持续优化。此转型不仅是技术赋能的结果,更是教育理念从“研究教”到“设计学”的革新,需通过培训、资源素养提升、协作机制构建等多维度协同推进,最终实现以学生为核心的深度学习设计。

关键词:备课;教研;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小学教育

当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资源库向一线教师敞开大门,备课的核心从“教师如何教”转向“学生如何学”。在传统备课模式中,教师往往聚焦于教材内容的解读、教学流程的设计与知识点的讲授安排,其核心是“备教”——为教师的“教”服务。然而,随着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等资源的普及,海量、优质、动态的教学资源触手可及,单纯依赖教师个人经验与有限资源的备课方式已显局促。智慧教育平台的深度应用,正推动小学教师备课实践发生深刻转型: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核心,从静态预设转向动态生成,从个体封闭走向群体协同[1]。这一转型不仅是技术赋能的产物,更是教育理念革新的必然要求。

一、理念先行:从“备教材教法”到“备学生学程”

智慧平台支持下的备课转型,其本质是教育理念的重构。传统备课的核心在于“教什么”和“怎么教”,教师是知识的权威传递者。而智慧平台以其资源的丰富性、交互的便捷性、数据的可循性,为教师关注“学什么”和“怎么学”提供了强大支撑,促使备课重心向“备学”转移。

资源驱动下的“以学定教”:平台汇聚的海量精品课例、微课视频、互动素材、跨学科资源等,打破了教材和教参的局限。教师不再仅仅“吃透教材”,更要依据课程标准与具体学情,在平台上精准筛选、甄别、重组资源,设计出更能激发兴趣、突破难点、满足差异的学习任务与路径。备课的核心问题转变为:哪些资源最适合我的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如何组织这些资源以构建高效的学习历程?

数据支撑下的“精准识学”:智慧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如预习任务完成度、在线测验结果、互动参与度等,为教师洞察真实学情提供了可能[2]。备课不再仅凭经验推测学生难点,而是基于平台反馈的学情数据,精准定位学生的认知起点、兴趣点与障碍点,从而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分层任务和干预措施。备课从“预设可能的问题”走向“基于证据的诊断与设计”。

目标导向下的“深度促学”:平台资源与技术工具的融入,使教师能够设计超越知识传递的深度学习活动。备课的重点转向如何利用平台创设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学习情境,设计能引发高阶思维的探究性任务、项目式学习或合作学习方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思考“如何让学生学得深、用得活”成为备课的关键。

二、路径重构:智慧平台赋能“备学”的实践框架

(一)“思”:数据驱动下的精准靶向定位

教师首先通过智慧平台深度研读国家课程标准与教材,依托平台内置的课标解析工具精准锚定核心学习目标与素养发展指向,建立“目标-内容”对应关系。继而启动平台学情诊断模块,整合历史学习轨迹、课前预习数据、智能前测报告等量化数据,叠加课堂观察、作业分析等质性评估,构建包含学习起点、兴趣图谱、认知障碍的三维学情画像,既呈现班级整体发展基线,又标注个体差异坐标。在资源筛选环节,教师运用平台智能检索功能,以学习目标为导向、学情诊断为参数,从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等权威数据库中精准抓取匹配的数字资源,形成包含教学视频、互动课件、情境案例的初始资源包[3]。最终通过动态校准机制,根据预习完成率、在线讨论热词等实时数据,对学习目标进行弹性调整,形成“课标解码-学情诊断-资源适配-目标校准”的闭环思考。如在备《面积单位》一课时,通过平台前测发现72%的学生混淆“平方厘米”与“平方米”的实际大小,且对生活中面积单位的应用场景认知模糊。基于此,教师调整原计划中“掌握面积单位换算”的单一目标,增加“在具体情境中感知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体验性目标,使抽象概念与生活经验深度联结。

(二)“学”:双师协同下的资源路径建构

在资源聚合阶段,教师运用平台资源重组工具,将精选的数字教材、名师课例片段、学科微视频进行知识图谱化重组,按照“概念建构-原理探究-应用迁移”的认知逻辑形成序列化学习内容包,并嵌入学科素养达成度标识。将平台优质课例中的导入设计、问题链构建、思维可视化工具等精华片段进行本土化改造,形成“线上名师理念+线下教师智慧”的双师共创资源体系,实现教学智慧的跨时空融合。在路径设计环节,借助平台学习路径建模工具,构建包含课前预学(微课自学+智能测练)、课中研学(小组协作+实时互动)、课后拓学(项目实践+个性指导)的三维路径图,明确各环节资源配置、活动形式及时间节点,尤其针对不同学情设置弹性学习支线,支持学生自主选择。备《寓言两则》时,将平台上名师微课片段嵌入教学内容包,与自主设计的“寓言情节思维导图”进行融合,形成“线上名师教方法-线下教师导实践”的双师共构资源。双师协同的立体化设计,使抽象的寓意理解转化为可操作的探究任务,课堂中学生的深度提问量较传统备课模式提升。

(三)“融”:技术赋能下的教学形态创新

在技术融合层面,教师将平台互动工具深度嵌入教学活动:课前通过AI问卷星收集认知困惑形成“问题云图”,课中利用实时弹幕、课堂投票实现即时反馈,课后借助AR虚拟实验室开展探究性实验,使技术工具成为认知延伸的“数字器官”。教学模式创新上,构建“三段式”混合学习模型:课前通过平台推送微课包完成知识传递,课中利用智能分组工具开展PBL项目探究,课后依托跨校协作空间进行主题式拓展,形成“技术接受-深度互动-创新应用”的进阶体系[4]。在《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利用智慧平台的互动白板功能设计探究活动:课前通过平台发布“生活中的角”拍照打卡任务,学生上传书桌角、红领巾角等照片并标注顶点和边,教师根据上传内容生成“角的生活案例库”。课中使用白板的动态绘图工具,让学生在触屏上拖拽线段创造不同类型的角,实时显示角度数值并自动判断分类是否正确;课后通过平台作业系统智能批改学生绘制的角示意图,自动标记易错点并生成个性化讲解视频。

(四)“创”:数据反哺下的持续迭代优化

在实施反馈环节,平台会实时汇聚课堂互动情况、作业提交明细、项目成果展示等多类型数据,以此搭建起涵盖学生参与热度、协作完成质量、思维层次进阶的过程性评价数据体系。教师会引导学生借助平台的互评功能开展结构化评价,借助“点赞认可+建议改进”的双向反馈模式,助力学生逐步养成元认知能力。多元评价体系巧妙融合定量数据统计与定性分析结果,尤其增设“素养发展增值分”,通过对比前后测数据,精准衡量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幅度。进入迭代优化阶段,教师运用平台生成的智能诊断报告,从教学资源与学情的匹配程度、各项活动的实际成效、课堂时间的利用效率等多个维度进行备课复盘,进而形成包含成功实践经验、具体改进措施、未来创新方向的三维反思记录[5]。优化后的教学设计方案与原创资源包会通过平台备课社区实现共享,在区域协作组内催生出“个人智慧沉淀—群体共同创造—成果辐射推广”的智慧增长效应,让每一次备课都成为教学经验积累的过程和创新探索的起点,最终构建起“诊断问题—设计方案—落地实施—优化提升”的螺旋式上升发展模型。

三、结语

推动“备教”向“备学”的深度转型,还需要多维度协同发力:强化精准培训,弥合技术鸿沟;提升资源素养,聚焦整合创新;构建协作机制,激发集体智慧;优化评价导向,引领转型方向。智慧教育平台的普及并非简单地为传统备课披上技术外衣,而是要求教师从根本上重构对“备课”的理解——从研究“如何教”的艺术,转向设计“如何学”的科学。当每位教师都成为学生学习旅程的智慧设计师,教育的未来便拥有了无限可能。

参考文献

[1]王琳,李毛宁.基于智慧教育平台的多元教研模式构建研究[J].山西教育(管理),2025,(05):19-20.

[2]徐世凤.智慧教育平台支持下的教师备课方式转型[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上半月刊),2025,(03):12-14.

[3]高旖旎.巧用智慧平台备课提高语文课堂实效[J].试题与研究,2024,(35):28-30.

[4]陈刚,杨天才.提质增效协同共享数字赋能——西藏昌都市卡若区第二初级中学应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经验介绍[J].西藏教育,2024,(11):57-58.

[5]王慧,周鑫燚,李茜琳.基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跨教材版本备课法研究[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4,(06):78-81.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智慧教育平台支持下小学教师备课方式转型与发展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HNETR23013)

责编:陈洁

一审:陈洁

二审:彭静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