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电骆驼”同行的追光日记

李奕佳     2025-09-23 16:50:27

   2016年7月,我攥着采访本、挎着一台小相机站在长江大堤上,混浊的洪水拍打着堤岸,远处君山岛在雨幕中若隐若现,宛如范仲淹笔下“浊浪排空”的千年景象正在眼前重演。窄窄的屋檐下,“电骆驼”共产党员服务队的红旗猎猎作响,刚完成抢修的师傅们正就着咸辣火焙鱼扒饭,服务队红马甲上的汗渍在烈日下泛着盐霜。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接过的不仅是新闻专业的接力棒,更是要成为万家灯火的传灯人。

初遇:从象牙塔到洞庭浪

   2015年夏天,我带着新闻理想与对未来的忐忑入职国网岳阳供电公司。彼时,正值“电骆驼”品牌孕育的萌芽期,虽尚未诞生,但任弼时纪念馆内那尊负重前行的骆驼铜像,早已为岳阳电力人的精神基因埋下伏笔。

   在清理老照片时,我翻到2016年3月3日汨罗任弼时纪念馆授旗仪式的画面:红旗猎猎,11支队伍举拳宣誓“做时代骆驼,当光明使者”。那时的我尚不理解,为何要将电力人与沙漠之舟相联?直到在基层采访中,我听到老所长任湘成的故事——2016年玉池山泥石流中,他含泪托付堂弟转移独居老母,自己则夜以继日抢修,只因“灾区群众要用电,没得选”。

   这让我想起入职第一年蹲守的抢修现场:暴雨倾盆,师傅们踩着齐膝深的淤泥架设线路,工装上的“电骆驼”标识在探照灯下忽明忽暗。我举着相机的手在颤抖,但他们的背影却稳如磐石。那一刻,我忽然明白,“骆驼精神”不是口号,而是“能走一百步,就不走九十九步”的信念。

   这种信念在2016年华容新华垸溃口抢险中化为惊心动魄的现实。六天六夜里,“电骆驼”们架设临时照明线路76公里,溃口处的六盏探照灯如同划破黑暗的利剑。中组部在“两学一做”通报中特别点赞这支队伍:“他们用621.2公里照明线路,为346个防汛机埠筑起光明防线。”

   我开始用笔记录这些故事。在君山,“电骆驼”党员服务队副队长、抢修班班长李欢在大堤上连续奋战的故事,被我写成《长江大堤上的光明守护者》,登上《光明日报》头版。这些沾着泥土香的稿件,让我触摸到“电骆驼”最真实的温度。此刻,相机里的背影与纪念馆铜像重叠——原来“能走一百步,就不走九十九步”的信念,早已刻入血脉,化作暴雨中踩出的每个深陷淤泥的脚印。

扎根:与品牌共生的破茧之路

   2018年,国网岳阳供电公司启动“电骆驼”品牌体系化建设。作为宣传骨干,我全程参与品牌打造,“电骆驼”品牌LOGO中,驼峰象征责任担当,蹄印化作万家灯火,将“先忧后乐”的湖湘文化与电力使命融为一体。

   在平江县,我见证了两座“光明小屋”的诞生。留守儿童李清菡摸着新电脑屏幕说:“原来山外的世界这么大!”这温馨的一幕在各级媒体平台广泛传播,当网友留言“原来国家电网不只是修电表,还在修通往未来的桥”时,我意识到,品牌传播需要更鲜活的载体——“电骆驼”新媒体矩阵应运而生:电力科学小课堂动画、骆驼精神传唱现场直播……我们让硬核的电力知识“软着陆”,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光明的传承。

   此后,我看到,“电骆驼”的铁骑踏破冰雪,在零下8℃的严寒中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光明赞歌。风雪交加中,“电骆驼”顶着刀子般的寒风,用绝缘棒一点一点敲掉瓷瓶上的冰溜子,呼出的白气在安全帽檐结成了冰棱。他们的防滑靴在覆冰的铁塔上打滑,就用麻绳把自己绑在塔架上作业,冻僵的手指要反复呵气才能拧动一颗螺丝。整整36个小时的连续奋战,当山坳里最后一家农户的灯重新亮起时,“电骆驼”的睫毛上还挂着冰晶,却笑着说:“这可比当年红军长征爬雪山暖和多了!”

   我还看到,他们又顶着40℃的高温“烤”验,在蒸笼般的配电房里守护清凉。记得那个酷暑难耐的午后,带电作业班班长李友能带领队员为老旧小区带电消缺,汗水在安全帽里积成小洼,工作服上析出的盐霜绘就了最动人的“电力地图”。热浪扭曲的空气中,他们像骆驼般坚韧,用绝缘手套里能倒出水的坚持,换来了千家万户的清凉一夏。

   这些年,“电骆驼”的足迹遍布巴陵大地。在临湘桃林,我们为千年古镇点亮文旅新灯;在汨罗江畔,我们让龙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在华容农村,我们为扶贫车间送去致富动力;在城陵矶港,我们在长江岸线铺就绿色能源走廊,为“守护一江碧水”写下最生动的注脚。最令人振奋的是,“电骆驼”红色教育基地在2019年金秋立项,我们寻访电力先辈足迹,将红色基因融入品牌血脉。这正是“电骆驼”商标在国家工商总局完成注册时,最生动的品牌注解。

   每一基铁塔都是发展的坐标,每一米电缆都连着民生的温度。冰雪中挺立的脊梁,烈日下挥洒的汗水,长江畔绽放的绿色,纪念馆里传承的薪火,共同绘就了“电骆驼”壮美的年度画卷。这画卷里,不仅记录着电网建设的辉煌成就,更镌刻着我与“电骆驼”品牌共同成长的破茧之路——从一名记录者蜕变为建设者,从见证品牌诞生到参与品牌升华,在守护万家灯火的征程中,我们已然成为彼此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绽放:让每颗星都闪耀

   自2019年,岳阳电网建设跑出了令人惊叹的“加速度”,岳阳电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首战告捷,三年间建设规模相当于岳阳过去15年的总和,相当于“再造一个岳阳电网”。从幕阜山麓到洞庭湖畔,一座座智能变电站如春笋破土,一条条银线飞架似彩虹贯日。

   以此同时,“电骆驼”也迎来品牌升级。在“电骆驼开放日”活动中,市民走进智慧变电站,体验无人机巡线,近距离感受电的变迁;在平江县金蓝湾灾后重建现场,新安装的“光伏+储能”设备正为村庄注入绿电,成为国家能源局推广案例;在12.4公里长江水域上,25座浮吊平台告别柴油发电,每年减排二氧化碳6610吨——当白鳍豚影像再次出现在洞庭湖监测画面中,我知道,我们在用另一种方式“守护一江碧水”。

   翻开品牌成果册:72支分队、近千名队员;45名听障儿童因“爱的分贝”重获新声;1276次志愿服务织就温暖网络;“电骆驼”品牌斩获企业品牌创新实践案例……而我的十年,也沉淀为400万字稿件、10万粉丝矩阵和一座座奖杯。我突然发现:每个光明故事都是“电骆驼”元宇宙的像素点,而你我都是这个宇宙的造物主。

   回望来时路,从“记录者”到“品牌塑造者”,我与企业共同诠释着“电骆驼”的深意:它是对骆驼精神的时代转译,是科技与人文的双向奔赴,更是个人与集体的命运交响。

   站在三十岁的门槛,今夜,当我站在岳阳楼俯瞰洞庭湖,万千灯火在琉璃瓦上流淌成银河。洞庭湖货轮的汽笛与铁塔电流声共振,谱写着新的驼铃曲。十年前那个为选题焦虑的姑娘不会想到,自己也会成为光明的摆渡人——用电波作缰绳,以像素为蹄印,在融媒体时代继续丈量这永不落幕的征程。(李奕佳)

责编:樊欣

一审:高洁

二审:陈大勇

三审:周韬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