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3 16:52:12
在湘江源头的苍翠瑶山里,每当晨雾散去,层层梯田便显露出翡翠般的色泽。这里生长着一种独特的香米,粒粒晶莹,入口回甘。而将这深山珍品带向全国餐桌的,是一位被乡亲们亲切称为"瑶珍姐姐"的瑶族女儿——蒋珍凤。
十六年前,她回乡创业时,没人想到这个瘦弱的瑶家女子,会将一个小作坊发展为参与制定国家绿色食品稻米标准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如今,"瑶珍"品牌已走进全国230个城市,带动数万农户增收,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范本。
一粒米的初心
2003年的春天,蒋珍凤站在父亲工作过的粮站旧址,摩挲着斑驳的砖墙。她的父亲是上世纪70年代的乡镇粮站保管员,兼做防化员,在那个交公粮的年代,有老乡送来的稻谷水分超标或杂质过多,他怕国家的粮食受损坚决不收,但他会帮助老乡去晒稻谷、用风车吹干净稻谷。过去因为防护设施的落后,父亲曾三次因熏蒸杀虫中毒晕倒在粮仓。蒋珍凤深深记得,父亲重病弥留之际,对她说:"'米+良'是粮,'人+良'是食,做粮食就是做良心。"父亲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对事业的执着坚持,对乡亲的热情服务,深深影响着蒋珍凤,同时也在她心里埋下了一颗做健康大米的种子。
2009年,创业的种子在蒋珍凤心中破土。南下广东时接触的绿色农业理念,让她回想起家乡不健康的粮食储存方法和农药滥用的水稻传统栽培方法。她毅然回到江华瑶山,立志生产最安全健康的大米,拿着东拼西凑的10万元,租下仓库当厂房。碾米机转动的第一个清晨,她抓起一把新米凑到鼻尖——那是没有药味的、带着阳光和山泉香气的好米。
破茧成蝶的科技突围
从踏上返乡创业这条路开始,蒋珍凤就已经做好了打硬仗的思想准备,但创业之路的艰辛还是超乎她的想象。为了从源头抓起品质,她去到最偏远的瑶山租了一千多亩田,种最难种、最高标准的有机稻。那年刚插完田,就碰到十年难遇的洪灾,浑浊的洪水裹着泥沙漫过田埂,刚插好的秧苗像碎草一样浮在水面。退水后,田垄上只剩厚厚的泥浆,看着秧苗被泥沙覆盖,遍地狼藉,蒋珍凤脑袋一片空白,喉咙里堵着哭不出的声。好不容易到了收割的季节,又因为稻田离公路太远,一包湿稻谷背到路边来回需要半个小时,一个人一天背十多包稻谷出来就瘫在田埂上不想动了,蒋珍凤把铺盖卷搬到田边,夜里就守着稻谷睡。有次突降暴雨,她眼睁睁看着稻谷被雨水卷走,剩下的泡得发了芽。第二天她烧得头晕,还得咬着牙给稻谷翻晒。如今听见天边滚雷,她还会心头发紧——总觉得那雨还在往下砸,谷粒还在往沟里淌。
2010年建成的加工厂,也是个"麻烦制造机"。碾米机每天要修好几次,碎米率高得吓人;没有专业技术员,稻谷水分全靠经验,常常一袋稻谷里一半好一半发霉。最让她心疼的是,明明是不用农药的有机米,到了市场上却只能当普通米卖,一斤两块多,连成本都收不回。2013年深夜,工厂突发大火,烧掉的不仅是糠仓,还有蒋珍凤对传统加工的幻想。看着消防员从火场抬出熏黑的碾米机,想起仓库里乱虫纷飞,将稻谷吃得仅剩壳的场景,她意识到靠人力和经验守护粮食,终究抵不过天灾人祸。
转机藏在医院的药房里。2014年陪母亲看病时,她发现医生开好药方,通过系统,药房就能准确配药,既高效又不会出错。"稻谷加工为什么不能这样?"说干就干,她驱车辗转湖南、广东、江西等多地参观学习其他科技行业的智能化工厂,全身心投入到智能化建设筹备中。2016年智能工厂投产那天,当第一袋大米从生产线滑出,蒋珍凤抓起一把咬了一口——脆生生的,这是她第一次不用"牙咬测水",因为屏幕上清晰地显示着水分含量:13.5%。她又摸了摸恒温仓的铁皮,凉丝丝的,不像父亲的仓库总带着药味,那一刻她突然懂了:科技不是冷冰冰的机器,是让“良心粮”能走得更远的脚。在蒋珍凤手中完成“定制”的智能化工厂,不仅是湖南省首个集收购、烘干、仓储、加工于一体的全自动、智能化稻谷处理系统,还拥有湖南首个智能恒温储藏系统,并建立起专属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化带来的改变看得见:出米率从53%提升到57%,每吨成本降120元,更重要的是,稻谷在18℃恒温仓里"吹空调",再也不用药物熏蒸。
在贫困山区建智能工厂,于艰难前行中的瑶珍而言是一场破釜沉舟的攻坚。但这颗“数字火种”,最终照亮了企业的未来。
绿叶对根的情谊
“解决一个人就业,帮助一个家庭。”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蒋珍凤秉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每年开展10余场农技培训,让当地留守有劳动力的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近就业。公司员工蒋昆柏,初中文化,2015年前在浙江的一家模具厂做工人,要上12个小时班,工作又脏又累,一个月大概4000多元工资。当时,小孩一个15岁上初三,一个11岁上五年级,都爱玩手机,学习成绩不好,老人管不住。2015年回来加入公司后,他从收稻谷开始,学用电脑,一步步做到了收购主管,工资也达到了六七千元一个月,还买了五险一金。现在回想自己的经历,蒋昆柏感慨道:“既照顾到了家里老人,又管好了孩子,有这个机会真不容易。”如今,那两个曾让家人操心的孩子,都考上了大学,学了扎实的技术,个个懂事上进,日子透着奔头。
作为农民的女儿,蒋珍凤在致力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路上,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全面参与乡村振兴事业。她深知农民的需求和困难,把带动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决心让农民在远离高毒化学农药的同时实现种粮增产增收。企业的根扎得有多深,枝叶就能向天空伸展多高,多年来,公司种植基地规模持续扩大,辐射带动8万余名农户发展生态稻米产业。蒋珍凤说:“我父亲当年帮老乡晒谷,是怕老乡辛辛苦苦还白跑一趟,怕国家的粮受损;现在咱带乡亲们种好粮,是怕他们的日子受穷。粮食连着人心,从来都不是一锤子买卖。”
品牌之光的绽放
2017年中国中部农博会上,蒋珍凤带着智能工厂生产的大米,在展台前煮了三天米饭。饭锅掀开的瞬间,米香裹着热气扑出来,像瑶山清晨的雾。有位客商挖起一勺,眼睛亮了:"这米饭冷了都还这么香软好吃!"蒋珍凤望着他,突然想起当年把发霉的米倒进猪场时,呆滞而不知所措的自己——原来“品质”这两个字,真的能从泥泞里长出来。此后数年,瑶珍从未缺席农博会,从最初的角落展台,到连续多年拿下 "农博会金奖",蒋珍凤总说:"展台不大,但要让全国看到瑶山大米的好品质。"
她坚持实施品牌化营销战略,牢固树立“以质取胜、品牌引领”的发展理念,用良技培良品。为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经多方考察,最终与上海知名品牌机构携手擘画品牌战略,将瑶族文化融入品牌基因,保留"瑶山珍品"的本真内涵,系统性重塑品牌体系。直播带货兴起后,她亲自上阵,在稻田里架起手机,讲述福寿螺防治的茶枯饼妙用。她主动对接媒体走进工厂和基地,一点点打磨 "瑶珍姐姐" 的个人 IP,让更多人透过镜头看见稻田里的真实、工厂里的严谨,在烟火气里读懂瑶珍,在信任里走近瑶珍。
2021年,公司参与起草国家绿色食品稻米标准。当印有"主要起草单位:湖南瑶珍粮油有限公司"的标准文件发布时,全厂员工共同欢庆——这是对瑶珍多年坚持绿色生态稻米产业最好的肯定。十几年稻田里摸爬滚打,从“种好良心粮”到成为“粮食安全保障与行业标准制定者”,原来坚守的尽头,是能为更多种粮人趟出条路。
基地里,白鹭依旧追着犁田机起舞,而无人机已开始巡田。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正是瑶珍品牌的生动写照。从老一辈粮仓里的药味,到瑶山稻田里的蛙鸣;从被洪水淹没的秧苗,到智能工厂里的机械臂;从一个人的初心,到万千人的生计——这粒米的修行,还在继续。
责编:樊欣
一审:高洁
二审:陈大勇
三审:周韬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