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名城之恋》——第二章 尘世胜景(桃花源)

徐虹雨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22 18:31:42

徐虹雨(左)徐莞清(右)

作者简介:

徐虹雨,常德市委宣传部新闻中心主任,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鲁迅文学院、毛泽东文学院学员。她已出版书籍6本,3本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社科普及读物,2本获得全市原创文艺奖。报告文学书籍《军歌嘹亮》入选2019年度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创作项目、湖南省作协深入生活创作项目。

《名城之恋》2012年由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出版,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社科普及读物,获得常德市原创文艺奖。

音频朗读者简介:

徐莞清,常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干部,文化和旅游部朗诵考级、少儿播音主持考级高级教师、湖南文理学院语言艺术中心艺术指导,曾获央广第五届夏青杯全国朗诵大赛总决赛配音组优秀奖,喜马拉雅A+优质主播,喜播教育官方点评官,有声书代表作《东京八平米》《痛快的日子》等。

桃花源 :故人已去仙境犹在

凡是美丽的地方

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

从武陵渔人不期而遇的发现

从陶渊明千古绝唱的故事流传

世外桃源

乘着秦风晋韵

跨越时空

就这样走进我们的梦境……

春意盎然、桃花灼灼,沿沅江而行,看落红轻舞,看碧水东逝,看陶渊明留下的千古文字。

1600多年前,诗人是否也曾立于船头,在山重水复间寻访武陵渔人偶然闯入的桃源仙境?夕阳西下,诗人是否情难自禁,在驿所煮一壶菊花,在袅袅茶香里写下旷世名篇《桃花源记》?

陶渊明可曾想到,《桃花源记》短短500余字,却给世人留下了千年遐想。桃花源,到底是中国式的“绿野仙踪”还是诗人所见的尘世净土?是空幻?是理想?

目前,尽管许多地方在争“桃花源”,但是常德桃源县的桃花源是最被认同的。《辞海》如此注解“桃花源”:“东晋陶渊明作《桃花源记》中的世外理想社会;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桃源山”的注解如是:“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面临沅江,下有桃源洞,又名秦人洞、白马洞,相传是东晋陶渊明所记桃花源的遗址。”

寻访世外桃源,自然首选桃源县桃花源。

船悠然行进在沅江碧波间。船行窄处,蓑衣斗笠的中年船夫挥桨引航,干净利落,不由让人猜想,船夫莫不是武陵渔郎的后代?

古代道家将天下胜景分为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桃花源被誉为第四十六福地。愈接近桃花源之福地门户,沅江两岸的山势便变得雄奇、险峻,桃源八景之——“绿萝晴画”首先映入眼帘。只见绝壁如鬼斧神工,山崖上葛萝低垂,似一幅天然山水画悬于崖壁。图无雕琢的迹象,也无勾画的墨痕,当地百姓惊讶地发现所绘竟然就是一幅桃花源全景图!图为白色线条组成,衬以黑色的岩石,蔚为奇观。游船到此空气中细雨霏霏,不知是河里的水汽还是天上的云雾。绿萝崖却依然阳光照耀,展现出衬以水墨岩底的桃花源亭台楼阁、竹树古洞全景图,如一幅锦缎,又似一架画屏。愈往前行,景致愈发雅致。在桃红梨白油菜黄的田垄间,桃源八景之“艟舫晚渡”艟船洲、“白马雪涛”白马渡映入眼帘。

“昔日狂秦事可嗟,直驱鸡犬入桃花。至今不出烟溪口,万古潺溪一水斜。”李白流放夜郎途中曾在“楚望亭”壁上题《桃源》 名诗。“艟舫晚渡”便横卧在李白诗中所言的烟溪口外。艟舫洲形如渡船,四面环水,茂林密柳,草绿鹭白;每当夕阳西下,红霞万道,照射洲上,远远望去,洲在五彩江雾水光中俨然神艟仙舫,飘幻神奇。一路荡舟而行,沅江从绿萝崖而上,婉约之风逐渐被豪迈之曲代替,不少河滩暗流涌动,水流湍急,沅江撞石壁而过,发出畅快的呼声,其中波涛最高呼声最大的要数“白马雪涛”。因洞洲梗塞江心,沅水至此一分为二,洲北河床礁石林立,浪涌似雪。宋代古汴高士曾赋诗:“层澜叠浪势轰雷,怒雨号风涌雪堆。半夜四天云墨黑,恍疑白马闯江来。”一千多年过去了,层澜叠浪,拨马削涛,依然缤纷成千年飞雪。船行至水府阁附近的后门洞,只见洞口有怪石昂首后倾,巨崖因雨雪侵袭,有“森然欲搏人”之感。为满足游人的好奇心,船行此处稍做停留,船家会摆上一段“龙门阵”。相传此门洞住有仙人,渔郎王质去求仙,民谣流传:“王质去求仙,丹尘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也不知是何年何月、哪朝哪代开始,洞口被封闭了,徒留洞痕和断碑。

继续前行便是水府阁,古潇湘八景之“渔村夕照”扑面而来。 夕阳西下,平洲古渡、远村近舍、扬帆渔舟沐浴在一片落日余晖、烂漫晚霞里,村舍竹笛声声、渔歌阵阵,此世外之景,令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动情歌咏,迁客骚人为之流连踯蹰。有人还在此慧眼识珠,发掘了被誉为新潇湘八景之“三日同辉”。 当夕阳西下,天上红日当空,沅江江面一轮丽日,白鲢洲江水上赤日一轮,如此奇景,令人叹为观止。人在舟中,可见远山苍翠、江水澄澈,江对岸几十户渔民依山而居,依稀可见良田、道路、芳草,“屋舍俨然,良田桑竹,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宛如诗境。

船至问津码头登岸。足下所行,可曾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武陵渔郎行走之径?诗人可曾也在此驻足?

翻阅史册文献,关于陶渊明是否行经于此的记录却未见点墨。诗人为浔阳柴桑 ( 今江西九江西南 ) 人,江西与湖南为近邻,而且自古以来文人大多喜山乐水,陶渊明也具有文人这一雅好,加之自己仕途多艰,便更乐意寄情山水,寻找慰藉。而且东晋时期,桃花源已经具有一定的名气,引得无数文人墨客前去踏访。陶渊明前往桃花源的可能性极大。

41岁那年,陶渊明任彭泽县令仅80余天,就不愿为五斗米折腰,遂授印去职。“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卸下精神的负累,挑起物质的贫困,用超脱后的平和书写田园人生,并开创了中华艺苑一个全新的诗派——田园诗派。他与温良贤淑的夫人翟氏一起,安贫乐道,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享受着恬静安然的田园乐趣。

久而久之,一个远离兵燹、没有世俗黑暗的理想世界——世外桃源逐渐在诗人心中成型。诗人借桃花源景,寄托个人理想,替自己、替天下文人、也替所有崇尚乡野田园的世人勾勒了一个“乌托邦”。

遥想千年,陶渊明写《桃花源记》时,也许他真的到过桃源,有感而发,借景抒怀,也许他一辈子都没有来过,只是凭着想象 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的现实截然不同的世外仙境,以此寄寓自己的理想与情趣。

毋庸置疑,先有奇景,后有奇文,奇文让奇景更加声名鹊起。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成为了桃花源最好的推荐词。

在美文与美景的双重诱惑下,人雅士纷纷前来,留下墨宝;官府则不断完善庭阁楼台,丰富胜景。

孟浩然、王维、李白、韩愈等名家均为桃花源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传世诗篇。刘禹锡贬为朗州(今常德)司马,到桃花源游览题下《桃源佳致》并刻碑之后,桃源山、桃源洞、桃源观等名胜古迹,更为官宦、文人、道士乃至百姓所向往。文人雅士的缕缕墨香使得桃花源内涵更加丰厚。

桃花源景区的建设也迈开了大步。景区内最早的建筑——始建于晋朝的道教圣殿桃川万寿宫,至宋达到鼎盛时期,建有上、中、下三宫,光落地的柱头就有1330根,气势宏伟,香火旺盛,被誉为华夏四大道教圣地之一,道家称之为“三十五洞天白马玄光之天”。公元1112年,宋徽宗还亲笔题写“桃川万寿宫”匾额。民间也流传有“四十八层庵,走马观山门”之说,可见昔日盛况。明代,更是新修了不少著名的建筑。桃源观山门、清风桥、遇仙桥便在这个时期形成。同时,在明代的正德十三年(1518年),桃花也便开始有一定的规模,住持道士成片开荒扩种桃树。时至清代,桃花源亭阁寺观之盛、诗文碑刻之丰、人文雅致之厚、桃花烂漫之极,堪称人间一绝。 舍船而入,从问津码头一路攀爬,石径花絮满地,空气里弥漫着芬芳。沿花溪古道步步深入,楼阁台榭一步一景,渊明祠、方竹亭、桃花观、遇仙桥、集贤祠、佳致碑、问津亭、 高举阁、水源亭、临仙馆、白云轩等便如画轴舒展,纳历代圣贤,揽千古雅韵。很多的人文胜景,无缘纳入陶渊明笔下,当今游客则比陶渊明更多了份幸运。

遇仙桥边,古装女子袖手拨弦,弹唱起新编歌曲《心中的桃花源》。“许多年前的一个梦,带我来寻桃花源,你说你是前世的花,为我开放到今天。许多年前的一个约,带我走进桃花源,你说你是痴心的等啊,相逢只为一段缘……”“心中的桃花源,红尘中能不能再相见。你为我留下的那只船,能否让我回到从前……”

从前在哪里?在诗词里?典籍中?抑或仅仅是在梦里?

追问间,蓦然回首,桃花依旧笑春风。是笑世人多痴?

还是笑千百年来人们走不出陶渊明无心设下的迷局?

遇仙桥下,一江春水,落红无数。

责编:马曼雅

一审:马曼雅

二审:鲁融冰

三审:廖声田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