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农尝百草”到国家清单 解密药食同源的千年养生智慧

  大众卫生报   2025-09-22 17:36:05

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特别是结合中医药后其食用性与药用性相辅相成。药食同源中药是当今共同应对老龄化以及慢病的日常物质基础,在抗衰老以及慢病防治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千百年来,食养食疗理念是如何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呢?

一、药食同源肇始于先民实践与哲学奠基

中医古籍中虽然没有药食同源这一直接表述,其思想和理论在众多古籍中早已有相关论述。人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药物,于是有了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典故《周礼》“医”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类,其中食医列为首位。黄帝内经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确立了膳食平衡的理论。饮食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脏(肝心脾肺肾)五行学说木火土金水桥梁建立紧密联系,为膳食“调和”思想提供了依据。

二、药食同源成熟于医家实践与理论提升

《神农本草经》所载上品之药很多都为药食同源,如大枣、枸杞子、薏苡仁、生姜、百合等。“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提出: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书中记载了多个食疗的经典方剂,如猪肤汤、苦酒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甘麦大枣汤这些都是药物与食物精妙组方的典范,体现了“鼎鼐”中食药交融的实践智慧。“药王”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专设食治”篇,强调“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将食疗置于重要位置。孙思邈弟子孟诜所著的《食疗本草》世界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系统记载了众多食物的性味、功效、禁忌及配伍组合,标志着食疗知识体系的基本成型

三、药食同源传承于宫廷养生与民间智慧

唐宋以降,药膳成为宫廷养生重要方式,元朝忽思慧所著的《饮膳正要》集宫廷食养大成。而《粥谱》《随息居饮食谱》食谱著作,使食养食疗进入寻常百姓家同时,食养食疗思想深深扎根民间,如冬吃萝卜夏吃姜”“药补不如食补”等谚语,体现了“鼎鼐调和”思想的生活化与普适性。

四、药食同源发扬于中医事业与健康产业

我国药食同源中药名单一直处于发展中:1987年,收载33种1988年,增至61种1991年,达到77种2002年,公布87种2014年,达到101种2023年,新增9种2024年,又增4种。因此,截至目前总共有114种药食同源中药,具体名单如下:

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小茴香、小蓟、山药、山楂、马齿苋、乌梢蛇、乌梅、木瓜、火麻仁、代代花、玉竹、甘草、白芷、白果、白扁豆、白扁豆花、龙眼肉(桂圆)、决明子、百合、肉豆蔻、肉桂、余甘子、佛手、杏仁(甜、苦)、沙棘、牡蛎、芡实、花椒、赤小豆、阿胶、鸡内金、麦芽、昆布、枣(大枣、酸枣、黑枣)、罗汉果、郁李仁、金银花、青果、鱼腥草、姜(生姜、干姜)、枳椇子、枸杞子、栀子、砂仁、胖大海、茯苓、香橼、香薷、桃仁、桑叶、桑椹、桔红、桔梗、益智仁、荷叶、莱菔子、莲子、高良姜、淡竹叶、淡豆豉、菊花、菊苣、黄芥子、黄精、紫苏、紫苏籽、葛根、黑芝麻、黑胡椒、槐米(槐花)、蒲公英、蜂蜜、榧子、酸枣仁、鲜白茅根、鲜芦根、蝮蛇、橘皮、薄荷、薏苡仁、薤白、覆盆子、藿香、人参、山银花、芫荽、玫瑰花、松花粉(马尾松、油松)、粉葛、布渣叶、夏枯草、当归、山奈、西红花、草果、姜黄、荜茇、党参、肉苁蓉(荒漠)、铁皮石斛、西洋参、黄芪、灵芝、山茱萸、天麻、杜仲叶、地黄、麦冬、天冬、化橘红。

近年来,国家相关政策大力支持药食同源产业发展我国药食同源产业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是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和重要增长极,也是助力全面乡村振兴的新动能,而且还是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加强各国互联互通的重要载体。

总之,“鼎鼐调和”药食同源”“食药物质”,食医医圣”“药王阴阳五行的哲学智慧三因制宜的系统观念、谨和五味的膳食方法、君臣佐使的配伍艺术尽数凝练于食养食疗理论中,仅关乎食物与药物的物理与化学交融,更代表了一种追求生命内在和谐的养生之道

湖南医药学院中医学院副院长胡宗仁

责编:严德赢

一审:严德赢

二审:郭芝桃

三审:谢峰

来源:大众卫生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