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卫生报 2025-09-22 16:26:07
记者 蔡水潇 通讯员 吴蕾 王卉 冯兴旺
当时间回溯到1995年,湘南地区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还在为寻一处专科诊疗之地奔波;而2025年,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脊髓电刺激术能唤醒“沉睡”的生命,五感促醒护理可点亮昏迷者的希望,亚毫米级精准手术正守护着无数家庭的团圆。
这背后,是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30年的坚守与突破。从无到有搭建专科体系,从“肉眼闯禁区”到技术领跑区域,这支团队用时光书写着与“神经禁区”较劲的奋斗故事。
近日,我们走进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探寻这30年“脑健康”守护之路的初心与力量。
初创:在“神经禁区”拓荒,啃下“硬骨头”
“1995年2月科室刚成立时,整个郴州市还没有专门的神经外科,脑外伤、脑出血患者要么辗转去长沙、广州,要么在普通外科‘将就’治疗。”神经外科学科负责人、科室主任谢竹青回忆起建科初期,满是感慨。那时他刚大学毕业,还是对“神经禁区”诊疗摸不到头绪的青涩新人。
彼时,中枢神经系统被称作“医学禁区”,脑、脊髓解剖复杂且神经细胞不可再生,1毫米的操作偏差就可能让患者瘫痪、昏迷甚至死亡。而科室连专用显微镜都没有,只能靠肉眼开展“大体手术”,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建科初期的难题远不止技术匮乏。第一任科主任熊波教授为让年轻医生跟上前沿,找来国外医学原文期刊,要求每人每年完成1~2篇800~1000字的文摘翻译,发表在《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上。“当时英语基础差,一个专业术语要查好几本词典,一篇文摘常改五六遍。”谢竹青说,正是这份“啃硬骨头”的坚持,让团队养成了追踪前沿、严谨治学的习惯,筑牢了学术根基。
1997年,科室终于引进第一台手术显微镜,完成首例显微神经外科脑肿瘤手术,成为当时湖南省第一家拥有该设备的地市级医院,郴州市神经外科也由此从“经典时代”迈入“显微时代”。“那台显微镜花了不少钱,但值!”谢竹青表示,此后科室手术精度大幅提升,脑肿瘤全切率、患者生存率实现质的飞跃。2006年,ICU二区成立,为神经外科危重患者提供专属监护,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术后经多模态监测与亚低温治疗,不少人恢复清醒并生活自理,科室危重救治能力迈上新台阶。
随着技术迭代,科室发展脚步加快:2015年引入德国神经导航与内镜系统,手术误差控制在亚毫米级,微创术式提升肿瘤全切率;2017年牵头成立癫痫中心,靠128导视频脑电分析仪精准定位病灶,填补区域空白;2019年在湘南率先开展DBS与SCS技术,帮助帕金森患者恢复灵活、为“植物人”带来苏醒希望;2022年按亚专科整合,听神经瘤手术实现“功能保留”,术后面瘫发生率显著下降。
从1995年“零起步”到多专科并进,科室用一个个里程碑,为湘南百姓筑起“脑健康”守护墙。
攻坚:以“毫米级”精度,抢跑生命赛道
神经外科的战场,从来都是“急危重症”的前线。脑出血、脑动脉瘤破裂等疾病的黄金救治时间往往只有几小时,科室团队多年来始终保持“24小时待命”状态,用“毫米级”精度和“闪电速度”,一次次从死神手中抢回生命。
2023年,一名不到20岁的学生因颅内血管畸形引发癫痫入院,介入栓塞治疗中突然大出血并出现脑疝,造影剂泄露至脑外,患者意识迅速模糊。“情况万分危急!”一区科主任刘子彪回忆,科室立即启动绿色通道,外科医生、麻醉师、护士同步到位,1小时内将患者推进手术室。开颅后,团队在显微镜下精准清除血肿、切除血管畸形,最终不仅保住患者生命,还实现“零功能缺损”,患者术后顺利重返校园。该病例入选医院“十大抢救病例”,成为科室多学科协作能力的经典缩影。
在神经外科,“精准”是刻在骨子里的要求。针对被称为“天下第一痛”的三叉神经痛,科室从早期“有效率50%~60%”提升至“治愈率超90%”。“以前手术要5~6小时,还容易致面瘫,现在用神经导航和术中电生理监测,采用微血管减压微创开颅术,切口仅5~6cm、骨瓣开窗2.5cm,2小时就能完成。”谢竹青说。2021年,一名93岁老人因右侧下颌疼痛10余年入院,5年前射频消融手术复发,科室为其实施微创介入手术,术后疼痛即刻缓解,老人终于能正常刷牙、洗脸。
如今,科室四级手术占比达47.7%,微创手术占比11.8%,外埠患者占比23.97%,辐射湘南及江西赣南地区,成为名副其实的“区域脑健康守护站”。
坚守:与其他科室的“不同”,是责任更是使命
“神经外科和其他科室最大的不同,在于我们面对的是‘生命指挥中心’,容错率几乎为零。”谢竹青的这句话,道出了科室医护的日常。与普通外科相比,神经外科复杂手术常持续8~12小时,医生需在高度紧张中保持手部稳定;与内科相比,科室急危重症占比更高,“黄金几小时”的救治节奏容不得拖延;与骨科、妇产科等科室相比,神经外科术后管理更复杂,患者易出现脑水肿、肺部感染、颅内感染等并发症,需24小时密切监测。
科室护理团队创新性推出“五感促醒护理”,在高压氧、针灸等常规措施基础上,通过多维度刺激唤醒昏迷患者:每天7:00-7:30、21:00-21:30播放促醒或催眠轻音乐;收录家属声音循环播放;指导家属抚摸患者传递情感;用柠檬、醋进行嗅觉刺激;用浓盐水、糖水进行味觉刺激。自2023年1月应用以来,该模式已服务意识障碍患者700余例,患者平均苏醒时间从25.2天缩短至22.3天,GCS、GOS评分显著提升,患者及家属满意度达99%。
“我们科护士夜班连喝水时间都没有。”护士长冯兴旺坦言,科室患者多为昏迷、气管切开状态,每人身上插着多根导管,“口腔护理、翻身拍背、压疮预防……每小时都要做,一个夜班能走两万多步。”此外,科室还与营养科协作开展鼻肠管置入技术,避免长期卧床患者出现胃潴留,提升营养支持效果。
传承:三代医者接力,守护初心不变
30年里,科室经历四任主任更迭,但“敬畏生命、勇于担当、永不放弃”的精神代代相传。神经外科医生的成长周期远超其他科室,“培养一名能独立主刀的医生,至少需要10年。”神经肿瘤病区治疗组长、神经外科教学秘书方松说。为此,科室搭建“三层培养体系”:基础阶段,年轻医生每晚在训练室进行4~6小时动物实验,缝合鸡翅膀模拟神经分离、对接大鼠尾动脉练精细操作,方松笑称“菜场老板都认识我,别人买鸡翅膀论斤,我每次只买一两个”;实战阶段,从手术助手做起,在上级医生“放手不放眼”指导下掌握基础操作;亚专科阶段,送往北京天坛医院、上海华山医院等顶尖中心进修。如今,科室43名医生中,34人有硕士学历,41人具备高级职称,多人在湖南省神经外科领域任职。
“传帮带”的传统从未断档。熊波教授要求医生分享诊疗经验,“把个人经验变科室经验,把个人教训变科室教训”;谢竹青曾连续多晚陪刚入职的方松在实验室练习脑肿瘤手术;如今方松带教后辈,仍要求学生反复打磨缝合技术,“没有地基的灯塔不是灯塔,基础打牢才能在手术台‘hold住场’”。2024年,科室还举办首届神经外科显微吻合训练班,邀请高金鹏等教授授课,推动区域技术同质化。
2022年,科室成立外科第三党支部,谢竹青任支部书记,推行“一二聆”工作法——以“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践行“理论联系实践、创新融入业务”,聆听党组织召唤、患者诉求与同事需求。党支部定期开展义诊,如“端午送情,情暖夕阳”活动中,医护走进养老院测血压、教护理知识,还分发粽子、西瓜,一位80多岁老人拉着医护的手热泪盈眶:“你们就像我的孩子!”2024年,党支部获评医院“先进党支部”。
结语:三十而“立”,向更高处前行
30年栉风沐雨,如今的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已成为国家卫健委“脑出血外科诊疗基地”、国家脑卒中防治工程示范基地医院、中国抗癫痫协会“癫痫中心”,连续两年入选“中国医院竞争力排行榜地市级医院神经外科30强”,获湖南省“卒中外科技术先锋奖”等荣誉。近3年,科室年均门诊超4000人次,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SCI8篇、核心期刊20篇,技术与学术水平同步提升。
“未来,我们会继续聚焦脑胶质瘤、植物人促醒等难点领域,探索神经调控、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让湘南百姓在家门口享全国一流医疗服务。”谢竹青表示,科室还将加强与顶尖医院合作,做好基层帮扶,推动区域神经外科水平再提升。
从1995年“拓荒”到如今“领跑”,科室的30年,是与“神经禁区”较劲的奋斗史,更是守护百姓“脑健康”的奉献史。未来,这支团队将继续以“敬畏生命”为初心,以“精准技术”为武器,在守护“生命指挥中心”的道路上,向更高处前行。
责编:袁小玉
一审:袁小玉
二审:陈艳阳
三审:谢峰
来源:大众卫生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