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2 12:15:00
宣讲人: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基础课部 夏侯南希
【文字实录】
大家好!
我是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的夏侯南希。非常荣幸能来到“先锋开讲”司享汇活动的现场,和在座优秀的朋友们一起聊聊“表达”这件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汇报工作的时候,明明做了很多事,却讲不出亮点;讨论问题时,总觉得心里有想法,却说不清楚;甚至有时候,一开口就紧张,越说越乱,越说越没人听。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嘴笨”,而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没有跟上。真正的表达,不仅是说话,更是一场思维的整理与输出。
今天,我想围绕动机、知识、技巧这三个关键词,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让我们的表达更清晰、更有力、更动人。
第一个关键词:动机(从“要我说”到“我要说”)
表达的第一步,是弄清楚“我为什么要说”。只有当我们发自内心地相信所要表达的内容,语言才会有力量。如果你只是为了表现自己、迎合他人,或者因为害怕评价而开口,那么这种压力就会成为表达的枷锁。比如,当你汇报工作时,如果一心想着“领导会不会满意”“同事怎么看我”,就很容易语无伦次、遗漏重点;但如果你聚焦于“真正做了哪些事”“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什么建议”,表达就会踏实、自信得多。
请时常问自己:我相信什么?我想告诉谁?只有真诚的动机,才能带来真诚的表达。尤其是在座的各位青年干部,我们身处司法行政一线,表达不仅关乎个人形象,更关系到政策传达的准确性、公共服务的信任度。每一次发言,都应是信念与责任的自然流露。
第二个关键词:知识(输入决定输出,阅读滋养底气)
很多人抱怨自己“没话说”,其实是因为“没输入”。知识,不仅仅来自书本,也来自经历、观察和思考。但我特别想强调一点:多读一些非功利性的书。那些不为了考试、不为了升职、不为了立马用上的书,往往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我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哲学、文学、历史、心理学……这些看似“无用”的阅读,能让我们在关键时刻引经据典、看透本质,也让表达更有厚度和温度。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承认自己的无知是打开智慧的大门。”真正有深度的表达,背后往往是宽广的阅读和谦卑的思考。书读得多了,你自然会变得包容、理性,不再急于否定,而是善于理解。这才是表达者最珍贵的底气。
第三个关键词:技巧(好结构,让思考被“看见”)
最后才是技巧。再好的内容,缺乏清晰的结构,也容易让人听不下去。今天我分享三个实用结构,帮助大家快速理清思路: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适合政策解读、思想宣讲。比如我在微宣讲比赛中讲“人民至上”,就是按这个结构展开,从概念内涵、现实意义到实践路径逐一阐述,最终获得了省级一等奖。这种结构尤其适合我们司法行政系统的工作语境,清晰、权威、有说服力。
“空—雨—伞”结构:也就是背景-问题-方案。比如谈“智慧司法建设”,可先说明宏观背景,再分析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最后提出具体解决方案(建设统一平台、推动数据共享、优化在线服务等)。逻辑清晰,不易慌乱。大家在写调研报告、会议发言时不妨多用这个结构。
“3C”结构:也就是“问题—他人观点—我的看法”。比如讨论“情绪稳定”,可以先摆现象,再引入常见观点,最后提出自己的见解——情绪稳定不是压抑情绪,而是接纳与疏导。这在辩论、提案、内部研讨等场合非常实用,既有层次,又有思辨性。
这三个结构,可以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内把复杂的事情讲清楚、讲有条理。但是大家千万别忘了:结构是骨架,真诚才是灵魂。技巧永远服务于内容,而不是替代思考。
表达,本质上是一场与自我的对话,也是一次与他人的连接。它不仅是技巧,更是一种修养和责任。尤其是在司法行政系统,清晰的表达关乎政策传递的准确性、服务质量的提升和公信力的建立。愿我们都能不断修炼,成为会思考、有温度、善表达的人,不是为了赢过别人,而是为了超越自己;不只是让别人听见,更是让自己值得被听见。
责编:陈小薇
一审:陈小薇
二审:甄荣
三审:周韬
我要问

下载APP
报料
关于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