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蝶蝶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22 09:55:08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罗蝶蝶
近日,湖南省地质博物馆以加强古生物化石保护基础研究,搭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桥梁,宣传古生物科研成果为目标,特开设“湖南古生物大讲坛”,让更多古生物研究者、院校学生、行业内外爱好者了解古生物学领域最新的前沿成果及学术动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鼓励更多人献身科学研究事业。
“湖南古生物大讲坛”第十四期合影
9月14日,“湖南古生物大讲坛”第十四期在湖南省地质博物馆成功举办,邀请了国家自然博物馆副馆长张玉光研究员作题为“自然类博物馆建设的设计与实施”精彩讲座,由省地质博物馆副馆长钟琦主持,馆校联盟校成员、地博志愿者以及古生物爱好者共百余人现场参会。本期大讲坛在“新湖南”云直播平台及湖南省地质博物馆视频号同步开展线上直播,直播热度近41万人次,显著提升了大讲坛的社会影响力。
错过讲座怎么办?
▼扫描二维码回看直播▼
“湖南古生物大讲坛”现场
张玉光研究员以分段讲解结合互动问答形式,引领观众深度探讨 “自然类博物馆建设的设计与实施” 这一议题,阐明了自然类博物馆的独特属性与行业定位,通过对比全球自然类博物馆发展现状,客观剖析我国自然博物馆在藏品数量、社会投入、人员配备等方面的差距,进而明确我国自然博物馆在新时代的功能定位 —— 既是科学传播的核心载体,也是生态文化的重要枢纽,预判其向 “智慧化、沉浸式、跨界融合” 发展的趋势,并提出自然类博物馆建设的发展方向与远景目标:以国家自然博物馆为行业标杆,通过 “内部育民” 筑牢公众生态认知、厚植科学素养,也要依托 “外部传世” 讲好中国自然故事,展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为全球自然保护与科学传播提供 “中国方案”,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生态领域落地。同时,号召全国自然博物馆打破发展壁垒、深化协同合作,以行业合力共建连接人与自然的科普桥梁、搭建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纽带,共同助力自然科学传播与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新高度。
钟琦副馆长表示,地质博物馆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从单一地质馆向综合自然馆的转型升级,我们不再仅仅聚焦地质学科的深度挖掘,而是向着更广阔的自然领域拓展,致力于构建一个融合地质、生物、生态与人文的“大自然”叙事体系。博物馆不仅是收藏与展示的场所,更是科学、教育、文化与公众对话的平台,是传承文明、凝聚共识的重要阵地。我们将从地质资源、生态变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角度,挖掘其中蕴含的共同开发、共同守护、共同发展的历史印记,让每一片化石、每一块矿石、每一段自然资源故事,都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载体,传递中国生态智慧,彰显国家科学文化软实力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价值。
国家自然博物馆副馆长张玉光研究员现场报告
提问互动环节,现场观众们积极提问“能否在自然类博物馆中融入中医药的内容?”“自然类博物馆如何增强与观众的深度交互?”,张玉光研究员及现场参会的湖南省地质博物馆馆长李倩依次耐心解答。报告结束后,仍有不少观众留下来与张玉光研究员交流,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科学普及是连接科学研究和社会大众的桥梁,是社会观念创新变革,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我省传播自然资源科学与文化的重要窗口,省地质博物馆始终把“开展科学普及,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当成重要使命。
古生物化石承载了生命演化亿万年的壮阔历程,是自然科学探索领域中的璀璨瑰宝,“湖南古生物大讲坛”自创立以来,已成功举办十四期,邀请到来自全国各高校、研究机构的十余位古生物学家,将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具象化、生动化,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带来一场场古生物学的科普盛宴。随着社会公众对于“大讲坛”的参与度越来越高,特别是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观众,参加到“大讲坛”中来,“古生物大讲坛”这个平台在基础科学研究和科学传播方面的影响将会更加深远。
“古生物大讲坛”线下报告
此次报告以线下+线上直播的方式呈现,省地质博物馆通过微信公众号线上报名渠道向公众开放“古生物大讲坛”,鼓励更多人走进古生物课堂,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和参观体验。下一步,省地质博物馆[省地质遗迹(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将继续做好地质遗产和古生物化石宣传与保护工作,定期组织国内外优秀的古生物专家向社会公众举办古生物学讲座,打造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古生物大讲坛”。
责编:封豪
一审:封豪
二审:王晗
三审:刘永涛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