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22 08:48:40
李忠兴
晨曦微露,我踏进临武花塘乡石门村的那一刻,便仿佛踏进了时光的隧道。脚下青石板路被五百年时光磨得温润如玉,缝隙间苔痕斑驳,在熹微晨光中泛着幽幽青光。
周传雄《青花》的旋律不自觉在心头响起:“恍恍惚惚,已经隔世。遗憾无法说,惊觉心一缩……”那歌声中的淡淡惆怅,与这个明代古村的氛围交织在一起,恍若隔世。
(临武县花塘乡石门古村)
石门村坐落在通天山脚下,因村后天然穿山溶洞如门而得名。据《蒋氏族谱》记载,蒋氏先祖蒋智于宋淳祐年间(约1245年)从江西泰和经道州迁居临武,择此地立宅安家,相中的是此处“左青龙、前朱雀、后玄武”的风水格局。唯右侧白虎位空荡,遂建碉楼以镇风水,亦备战乱守卫之需。
一、村口:碉楼残影与风水古堤
进村的风水堤上原来古木参天,在大炼钢铁时期被砍伐,剩余部分古树仍生机勃勃,最老的樟树树冠如盖,遮天蔽日。树根如龙爪紧扣堤岸,守护着这个古老村落。
村口矗立着明代碉楼,以青砖砌成,长宽高各约十余米,墙体厚达三尺有余。大门朝北,上方石刻“新安堂”匾额已风化难辨,只余隐约的云纹图案。墙上有七个瞭望口,亦可作土枪射击孔用,每个孔洞边缘都被磨得光滑,见证着数百年的守望。
(昭王庙与石龙桥)
村口还有一处清初建筑“昭王庙”,纪念临武唯一封侯的唐朝都统将军黄师浩,黄师浩铁面丹心,委身殉难,唐时封武陵侯”,及没而为神后有求必应,能消灾退敌,故宋、元数位皇帝一再追封侯号。昭王崇拜习俗辐射湘南粤北。
昭王庙对面是石龙桥,单孔拱桥如虹跨溪,桥身青藤垂挂,桥下溪水潺潺。桥面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光滑如镜,中间一道深深的车辙印,记录着当年车马往来的繁华。桥边立有明代“新建石龙桥碑”,碑文多已模糊,唯有“嘉靖”字样依稀可辨。
二、古建筑群:明清岁月的活化石
走进村中,青石板路在脚下延伸,两侧青砖斑驳,苔痕点点。石门村现存明清时期古建筑50多栋,其中12栋为明代建筑,20多栋为清代民国建筑,是我省目前发现保存最多的明代古建筑群。
蒋氏宗祠是村中规模最大的建筑,七十多根木柱支撑起复杂的顶梁结构。祠堂分三进两天井,第一进门厅高悬士及第匾额,第二进中厅梁枋上雕刻着精美的缠枝莲纹,第三进正厅供奉着蒋氏祖先牌位,香案上的紫铜香炉泛着幽光。这里散发着木头的沉香和岁月的宁静,与《青花》中离别总在失意中度过的意境莫名契合。
蒋氏宗祠(明朝)
士林官厅是明代进士蒋士林回乡接待来访客人的场所。青砖外墙,穿斗式木构架,冬瓜梁上雕刻着瑞兽祥云。厅内太师壁已褪色,但依然能想象当年宾客满堂的盛况。蒋士林生于明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殁于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中进士后入翰林院,后外放湖北孝感县,他是石门蒋氏迁居临武石门以后最有名的官宦。
三、龙泉活水:生命之源与心灵涤荡
走过古村,屋脚的水渠中水草鱼虾在流水中荡漾游动,来到村右的水系工程。村右侧通天岩溶洞内有一股巨大的泉水流出,下建有四级方形水井,设计精巧:第一级专供饮用,水质清冽甘甜;第二级方形井池用于洗菜;第三级长方形水池用于洗衣;第四级最大,用于洗农具和拖把。井台青石被磨得光滑。
路旁的“龙泉”从石雕龙首口中汩汩流出,落入青石砌成的池中,池中一条鲤鱼昂首吐水欲跃龙门。当地风俗认为在此沐浴可以洗涤心灵,故前往龙宫拜神龙前,村民都会在此简单洗漱,寓意洗去尘世烦忧。我蹲下身,掬起一捧泉水洗脸,冰凉刺骨却让人神清气爽。恍惚间,似乎听到了《青花》中的歌词:记忆油膏反复涂抹,无法抹去那道深深的伤口。这泉水能否真正洗涤心灵的伤痕?或许就像歌中所唱,有些遗憾注定无法抹去,只能带着它继续前行。
(属龙的九名男孩“龙泉取水”)
四、龙宫探秘与神龙传说
从龙泉后的“姑婆庙”上后龙山,在半山翠微间便是徐霞客曾盛赞的龙洞所在。明崇祯十年(1637年),这位伟大的旅行家考察了石门龙洞,在《徐霞客游记》中留下了800多字的记载,评价道:此洞品第,固当在月岩之上。
进入洞中,凉气扑面,一道淡淡的烟霞在洞口飘动,这正是临武八景之“龙洞烟云”。洞中钟乳石如幔如帘,在灯光映照下泛着神秘色彩。最令人惊叹的是洞深处龙池中那条白石龙,长三丈有余,鳞甲宛然,栩栩如生,龙尾没入水中,龙侧有大圆石中凹,小圆石如珠,似龙戏珠图。专家推测,龙身可能是一种特殊的边石坝,最初在同一时期,洞中先是形成了几个大小不同的边石坝,随着不断生长,他们逐渐相连在一起,看上去像是一个天衣无缝的整体。
潜龙在渊(龙洞神龙)
五、通天岩与心门:穿越时空的浪漫
跟着溪水走向后龙山脚,便是通天岩所在。这是一个穿透山体的石洞,因巨大如门而得名“石门村”。洞内岩石是石灰岩,洞壁上的石块是沉积的石钟乳和石幔。
在通天岩洞前生长着千年连理树,一棵大樟树和小巧的梓树枝干交错如恋人相拥。村民说这是龙女与青年恋人的化身——传说中龙女化为洞中石龙,永守龙宫。而她与恋人的爱情感动了天地,精魂在通天岩入口处化作连理树。
(通天岩前连理树)
最令人惊叹的是通天岩洞中央快出洞处,天然形成了一个爱心桃造型的“心门”。逆光下的洞口轮廓恰好成桃形,边缘岩石纹理如岁月勾勒的花边,被阳光染成金边,衬着洞内钟乳石的青灰,似一幅天然的《桃夭图》。若有情侣牵手立在桃尖处,身影便镀上柔光,背后是洞外摇曳的树影,脚下是潺潺溪水。天地在此收束成温柔的括号,将烟火与清梦轻轻拢住。乡人说,这是“心门”,唯有走过连理树的相守,方能在此叩开彼此心扉——原来山水早懂情事,早把心有灵犀&雕成了可触的模样。
(通天岩,心门相契)
六、桃花源:隔世之境的永恒宁静
穿过心门,眼前豁然开朗——正是桃花源胜境。四面环山的盆地里,环山的竹林泛着新绿,如层层叠叠的翡翠;桃林如红云漫过山脚,葡萄园牵起后山的青黛,远处杉树林掀起绿浪。
石门村村里人长寿者众多,最年长的记录是115岁。或许因这桃源仙境的滋养,或许因龙泉活水的恩泽,村民在此过着近乎与世无争的生活。
站在桃花源中,我忽然理解了《青花》中那句:恍恍惚惚,已经隔的深意。这里的时间流速似乎与外界不同,一切都慢了下来,让人恍惚间不知今夕何夕,仿佛真的回到了五百年前的明朝。
七、榨油坊与石碾:时光的厚重质感
村中间有古老的榨油坊的遗迹,还保存着完整的明代榨油设备。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个巨大的圆形石槽,直径近八米;直径近两米石碾,由整块青石雕琢而成,表面已被岁月磨得光滑如镜。
(油榨坊遗迹)
老人演示了石碾的工作方式:由牛车带动,沿着环形石槽周而复始地旋转,碾压油料作物。石碾吱呀,仿佛一首古老的歌谣。我伸手触摸石碾,冰凉而光滑的质感从指尖传来,仿佛能感受到五百年来无数双手的触摸,无数个春秋的轮回。《青花》中的旋律再次响起:记忆油膏反复涂抹,无法抹去那道深深的伤口。这石碾何尝不是在反复碾压中,将岁月的痕迹深深烙进石质肌理?
八、舞龙传承:千年信仰的现代延续
石门村敬龙爱龙,源远流长。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抬头时节,村里都要举行盛大的二月二龙祭活动,已成为郴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舞龙仪式)
这一天,全村男女老少参与,敲锣打鼓、祭龙、舞龙、演祁剧、聚餐等,外村人也会来凑热闹,场面宏伟壮观。祭神龙仪式独具特色,主要流程有龙泉吸水、龙惠厨堂、请龙出洞、龙吐金身、神龙治水、龙伏虫灾、谢龙感恩、龙佑石门、龙归龙位等。
看着舞龙队伍从龙洞里走出,如神龙出岫,走到村中穿梭在古巷中,龙身在明清建筑间游走,恍惚间仿佛真的有一条巨龙苏醒,守护着这个古老的村落。这一刻,古今界限模糊,时光似乎停滞,唯有《青花》的旋律在风中飘荡:紧紧握着青花信物,信守着承诺。
(神龙出岫)
九、暮色古村:隔世之感的极致
夕阳西下,漫步回到村前。池塘水面泛起金光,几只燕子掠过水面飞向屋檐。《青花》的旋律再次在心中回荡:你的回眸,划破了沉默,那一年,转身匆匆,离去,没说什么。
暮色中的石门村美得令人心碎。青砖黛瓦渐渐隐入夜色,电灯次第亮起,在青石板上投下斑驳光影。一切都那么宁静,那么遥远,仿佛与现代社会隔着一个时空。
我坐在石龙桥边,看着最后一丝夕阳消失在山后,忽然明白了那种恍恍惚惚,已经隔世的感觉。在这里,现代社会的喧嚣和焦虑都消失了,只剩下最本质的生活和最纯粹的情感。
石门村就像一件珍贵的青花瓷,高雅漂亮,蕴含着宁静镇定的力量。它经历了八百年的风雨,承载着一代代人的悲欢离合。那些明代古建筑、那条神秘石龙、那些舞龙的身影、那些潺潺流水,都在诉说着时光的故事。
遗憾无法说,惊觉心一缩——《青花》中的这句歌词,或许正是这个古村最好的注脚。它美丽而忧伤,宁静而深沉,如同青花信物般,信守着永恒的承诺,在时光长河中静静流淌,不惊不扰,却让人魂牵梦绕。
漫步古村,恍惚隔世;青花一曲,愁绪千缕。
责编:何庆辉
一审:何庆辉
二审:罗徽
三审:陈淦璋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