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卫生报·公众号 2025-09-21 09:13:55
你是否也曾羡慕过《神雕侠侣》里周伯通的“左右互搏术”,觉得能同时处理多件事是种超能力?
现如今快节奏的生活里,“一边和客户电话沟通着工作、一边微信和领导汇报着进展、一边还要忙着给自己饥肠辘辘的肚子点个外卖……”已成了很多人的日常,在职场上“多任务处理”甚至是写进简历的一项技能了。
可你知道吗?看似高效的“一心多用”,其实是大脑的“隐形杀手”,有研究发现,一心多用同时做几件事不是一个好习惯,不仅不会提高效率,反而还有可能伤脑。
别被“一心多用”骗了!
效率没提,错误倒不少
我们的大脑就像一个多线程的计算机,但“内存”和“算力”有限。当你同时处理多项任务时,每个任务被分配到的“资源”就会减少,反应速度自然变慢。
在一项模拟驾驶实验中,当司机边开车边打电话时,他们对突发路况的反应会慢,说的话也会更加简单,这就是为什么你和一个开车的人打电话,他大多是“嗯嗯嗯”,这真不是敷衍,只是大脑真的转不过来了,已经处于“卡顿”状态。
在另外一项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在一组简单任务之间频繁切换,例如对数字进行奇偶分类或者高低排序。研究发现,在任务切换后,参与者的反应时间通常会变慢,错误率也大大增加了。
长期“一心多用”,大脑会受伤?
这些危害要警惕
多任务处理让我们的大脑能够分配的总资源整体减少,这种现象被称为“认知负荷”。任务越复杂,越需要更多注意力,认知“负荷”也就越大。这样的认知负荷,会对大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研究人员曾扫描75名参与实验人员的大脑,并调研了他们平时多任务处理的时间,结果表明:“一心多用”时间越长的人,大脑前扣带皮层的灰质越少,而这个脑区和认知能力息息相关。而在之前的研究中,习惯于“一心多用”的人确实在有关注意力的检查中落于人后。
认知能力受影响,学习能力也会跟着下降。比如上课用电脑、平板、手机的大学生,要是边学习边用这些设备处理其他事,GPA(成绩平均绩点)会更低。当然不仅仅是对于大学生,对于婴儿和小学生也是一样,在写家庭作业或者玩玩具的同时看电视,对于他们的成绩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更让人意外的是,一项针对318名受试者的研究显示:平时“一心多用”多的人,更容易感到焦虑和抑郁。本想靠“多做事”早点轻松,没想到反而给情绪添了负担。
想高效做事又护脑?
记住这4个方法
与其在“一心多用”里浪费时间、伤害大脑,不如试试这4个简单的方法,既能提高效率,又能保护大脑。
专注于单一任务:尝试在一定时间内专注于一项任务,减少任务切换的频率。通过设定专注时间段,可以提高任务完成的效率和质量。
设定优先级:列出任务清单,按照重要性和紧急程度排序,逐一完成。优先处理重要且紧急的任务,可以有效减少压力和焦虑感。
休息与放松:定期休息,给大脑充足的时间恢复和整理信息。短暂的休息可以帮助大脑重新集中注意力,提高后续工作的效率。
减少干扰:在工作或学习时,尽量减少外界干扰,如关闭不必要的通知和社交媒体。创造一个安静的工作环境,有助于提高专注力和工作效率。
事情从来不是“做得越杂越快”,反而“做得越专越稳”。与其让大脑在“多任务”里疲惫不堪,不如试着一次做好一件事。既不辜负时间,也保护好我们的大脑。
来源:内容综合自人民日报
责编:王思贤
一审:王思贤
二审:王璐
三审:谢峰
来源:大众卫生报·公众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