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遇敦煌②丨敦煌与长沙,共拥一颗“方寸心”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21 16:42:33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9月21日敦煌电(记者 刘瀚潞)敦煌城区东南行约25公里,莫高窟静静矗立,9月20日至22日,第八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举行。20日,记者循着游人的脚步走进莫高窟,在第16窟的光影里,探访传奇的“方寸之地”——第17窟,即震惊世界的藏经洞。

“1900年5月26日,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并挖出了公元四至十一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5万余件。”景区讲解人员向游客们讲述这段历史。

这些后来被称作“敦煌遗书”的珍宝,如今分藏于中、英、法、俄、日等地,更催生出一门牵动世界的“敦煌学”。

其实,这批承载着千年文明的敦煌遗书,与千里之外湖南长沙窑的瓷壶釉诗,共享一颗“方寸心”。

△唐·“我有方寸心”诗文瓷壶,长沙博物馆藏

△敦煌遗书P.3619写本(局部)

“我有方寸心,无人堪共说。遣风吹却云,言向天边月。”

这是唐长沙窑瓷壶上题写的一首情诗。长沙博物馆展览部工作人员刘凯介绍,“此诗目前没有找到出处,仅在敦煌遗书中留有佚诗《秋夜泊江渚》,首句也作‘我有方寸心两首诗首句相同,瓷壶尾句为“言向天边月”,敦煌写本则以“但愿一相知”收尾。

这样的诗韵呼应,在敦煌遗书与长沙窑间并非孤例。

△“白玉非为宝”诗文瓷壶 长沙窑窑址出土 长沙博物馆藏

△敦煌写本P.2622 《吉凶书仪》

一件长沙博物馆藏长沙窑“白玉非为宝”诗文瓷壶,壶身题着“白玉非为宝,千金我不须。意念千张纸,心存万卷书”;而敦煌写本P.2622《吉凶书仪》中,也有“白玉非为宝,黄金我未虽(须)。(写)竟千(张)数,心存万卷书”的表述。

△长沙窑青釉褐彩“自入长信宫”诗文执壶

再如,敦煌遗书P. 3812号诗卷中的“闺情”诗写道:“自处长信宫,每向孤灯泣。闺门镇不开,梦从何处入”;而长沙窑出土的多件瓷壶上也题有此诗,“自入长信宫,每对孤灯泣。闺门镇不开,梦从何处入”,字句细微差异。

作为唐代丝绸之路对外商业交流的重要货物,长沙窑瓷器从湘江之畔出发,远销海外。其背后的窑工与商贾,不乏因局势动荡被迫南迁或无缘科举的普通人他们虽未亲历大唐最盛时的荣光,却将盛世诗情熔进瓷土

在丝路咽喉之地敦煌,这些书卷的书写者,也并非都是文人雅士。有官办经坊的抄经人,有只抄佛经的寺院僧人,有攻读经史的学士,也有靠抄书谋生的经生。

两地的人们相隔万里,从未谋面,却以相似的文字、相通的心境,在唐代的时空里完成了一场无声的“对话”。这些被书写在书卷或瓷器上的诗歌,印证了唐代南北文化的交融,揭示了唐诗传播的多元路径,也给如今的我们留下无穷的想象。

责编:刘瀚潞

一审:刘瀚潞

二审:周月桂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