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20 16:30:29
文/蒋集政
早些年随浙商中拓集团迁居杭州的同乡张端清,退休后不时回长沙小住。前不久几位老友小聚时,他说起曾经参观过的黄公望隐居地从今年5月31日起免费开放了。
黄公望隐居地位于杭州市富阳区东洲街道黄公望村,背靠葱绿蜿蜒的群山,濒临美丽的富春江。一脉灵气的富春江,成就“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阳”的美名,吸引一代画圣在此结庐定居。黄公望于富春江两岸经年游走,最后成就了《富春山居图》。
走进黄公望隐居地入口,便见一汪碧水,水质清澈透明,这便是“白鹤潭”。这里原名白鹤村,传说,神仙赤松子曾驾鹤经过此地,鹤鸣而仙气萦绕,留下白鹤桥、白鹤墩等诸多遗迹,村庄因此得名。2007年底,白鹤与原华墅、株林坞、横山合并成一个村,改名为黄公望村。
传说黄公望曾在此观白鹤饮水悟道。潭畔的环景平台,设置七处《富春山居图》实景对照点。晨雾中,可见画中“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的三重意境,摄影爱好者称其为“富春三绝”。
黄公望纪念馆静立在白鹤潭畔,正门匾额“黄公望纪念馆”几个大字由“北季南饶”之称的饶宗颐书写。饶宗颐是广东潮州人,前不久游览潮州时,我专门参观饶宗颐博物馆“颐园”。黄公望纪念馆内分为三个展厅,分别介绍与展示黄公望生平小传、《富春山居图》及相关资料、《富春山居图》研究成果及黄公望其他画作赏析。
黄公望(1269—1354年),中国元代画家、书法家,元四家之首,一生创作了《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溪山雨意图》等,尤以《富春山居图》最为著名。
《富春山居图》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黄公望晚年隐居于此,他将对富春江山水的热爱深植于心中,历时七年于元至正十年(1350年)创作而成,黄公望题款后送给全真教同门师弟郑樗(字无用)。明成化元年(1465年)至清顺治七年(1650年),《富春山居图》先后被沈周、安绍芳、谈志伊、董其昌、吴正志、吴洪裕收藏。吴洪裕临死之际,欲将《富春山居图》和《千字文》焚烧以殉葬。就在国宝即将付之一炬的危急时刻,吴洪裕侄子吴静庵将《富春山居图》抢救出来,但遗憾的是,这幅原画长约700厘米的山水巨卷已断为两截,后分别被命名为“剩山图”和“无用师卷”。
清康熙八年(1669年)吴家将“剩山图”段落让与王廷宾,后辗转于民间收藏家之手,长期湮没无闻。抗日战争时期,“剩山图”为近代画家吴湖帆所得。1956年,吴湖帆将“剩山图”出让给浙江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而“无用师卷”自清顺治七年(1650年)后,先后历经张范我、季国、高士奇、王鸿绪、安岐诸人之手,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被乾隆皇帝以两千两银子收入内府,1933年随故宫重要文物南迁,先抵上海,再至南京。1949年随着国民党败退辗转迁至中国台湾地区,存放台北故宫博物院。
《富春山居图》历经劫难,不仅“身首异处”,更是“海峡分离”,直到2011年6月,“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举行,“剩山图”与“无用师卷”在分隔360多年后,终于跨越海峡重逢。遗憾的是,短暂重逢后又是无尽的隔海相望。人们期盼,随着祖国统一大业的坚定推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剩山图”与“无用师卷”再不分离,重塑《富春山居图》的完美画卷。
《富春山居图》虽然命运多舛,黄公望隐居地却是满目青山绿水,竹林青翠欲滴,四周空气清新,宛如九寨沟的缩影,令人心旷神怡。我们开启“富”氧徒步,从黄公望纪念馆出发,先后参观千年诗会、庙山古埠、结庐处、百竹园、庙坞竹径、路亭茶驿、黄公望塑像、筲箕碑亭、小洞天等景点。
庙山船埠为黄公望在此地隐居时候的一个码头。元代时期,富春江水位远高于现在,漫至山边,形成通往庙山坞深处的水岸码头。现在观音像的位置,仍能找到当年系船用的木桩和小石洞。庙山坞之名,源于其内始建于唐长庆四年(824年)的净因院,苏轼任职杭州通判期间,曾于宋熙宁六年(1073年)来到富阳,在此留下《净因院竹轩诗》:“轩前有竹百余竿,节节浑如玳瑁斑。雨过风清谈般若,琅玕声撼半窗寒。”
黄公望在此地隐居期间,于元至元四年(1338年)游富春江,住净因院,看到四周竹林茂密和苏东坡《净因院竹轩》诗,便作《题苏东坡竹》诗:“一片湘云湿未干,春风吹下玉琅开。强扶残醉挥吟笔,帘帐萧萧翠雨寒。”这座古老的寺院在上世纪30年代遭日军烧毁已不存,富春江水位退却后亦难寻山边水岸旧貌,但一段古朴的山坞古道却见证着历史的沧桑,黄公望当年就是在这里下船,然后步行到达结庐处,开始探寻富阳山水的奥秘。
进入庙山坞内,道路两边是原生竹林,一根根笔直挺立的翠竹挤得密不透风,竹梢在风里绞成绿色的漩涡,踏着平坦铺满竹叶的蓬松小径,看太阳被竹叶筛成碎金洒下光斑,听路旁蜿蜒的溪水潺潺清唱,顿感“夹竹萧萧竹万竿,春昼阴晴人不知”,更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结庐处有一座牌坊,正面为著名书法家黄苗子先生题额:“元高士黄公望结庐处”,坊柱联“浑厚华滋,图成长卷垂千载;精严逸迈,论定高名冠四家”,上联评价《富春山居图》达到浑厚华滋的艺术效果,成为传世杰作而流芳百世;下联评价黄公望具有独创性的艺术风格和超尘脱俗的人生境界,因此被后世推为“元四家”之首。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经过黄公望塑像后有一座筲箕碑亭,此地有一处筲箕泉,因泉眼旁的山脊酷似筲箕肚皮,像极了反扣的筲箕,间有潺流山泉,故称筲箕泉。清风徐来,泉水叮咚,别有一番意境。步行到此,略感疲累,好在不远处的憩心谷有养生亭台,可以在亭台内小憩,呼吸竹林氧吧的新鲜空气。
隐秘在竹海深处的小洞天,是黄公望隐居时的生活起居地,周围山峦起伏,密林遮掩,抬头望天给人豁然开朗之感,故取名“别有洞天”。黄公望80余岁创作《秋山招隐图轴》时,在题记中这样描述:“此富春山之别径也,予向构一堂于其间,每当春秋时焚香煮茗,游焉息焉。当晨岚夕照,月户雨窗,或登眺,或凭栏,不知身世在尘寰矣。额曰‘小洞天’。”
“小洞天”内的南楼,为当年黄公望的画舍,是他和朋友们泼墨挥毫、诗画互酬的地方,《富春山居图》就在这里问世。走进南楼,墨香扑面,破石灶仍在,案上笔墨纸砚俨然,令人遥想当年黄公望绘画《富春山居图》的情景:山雾为宣纸,竹影是笔锋,整条富春江都在砚台里晃荡……中国近现代著名泼墨大师张大千寻访到此,特作《富阳》诗:“云起云收百态陈,山头磥砢自粼粼。平生低首黄公望,结宅应须住富春。”
黄公望隐居地由黄公望风情小镇、黄公望纪念馆、黄公望结庐处和亚热带植物园等组成。风情小镇里有一家名为“牛头馆”私厨,是一个花园餐厅,几个独立式包厢风格各异,其中一个玻璃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牛头是当家菜,大名“牛气冲天”,走进大厅,便能闻到扑鼻的牛肉香,服务员说厨房正在炖牛头。偌大的牛头重达十几斤,没有一把子力气抬不上桌……
端清兄说,黄公望隐居地深厚的人文历史与优越的自然生态交相辉映,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杭州市及富阳区借助黄公望隐居地的独特优势,打造集“黄公望隐居地、国画艺术园地、两岸交流基地、慢生活度假胜地”于一体的生态文化园,一幅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正徐徐展开。而我想,什么时候回到家乡永州寻一方风水宝地,“隐居”于潇湘山水间,不求创作传世的《潇湘山居图》,惟愿在畅游美丽山水中感悟人生真谛。
(作者系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责编:甄荣
一审:万璇
二审:甄荣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