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合格还不够?心理健康也成“捐精”门槛——全国精子库研讨会长沙召开 推动筛查标准升级

  大众卫生报   2025-09-20 14:12:23

大众卫生报·新湖南客户端9月20日讯(记者 王璐 通讯员 黄川 洪雷 视频 王思贤)9月19日至21日,由湖南省医学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承办的“第二届全国精子库未来发展建设研讨会”在长沙举行。

来自全国30家人类精子库的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同研讨行业痛点,并推动出台《供精者筛查程序及健康评估标准专家共识(征求意见稿)》和《精子库精神心理障碍评估专家共识(草案)》。这是我国精子库领域首次将心理健康纳入刚性评估,标志着筛查标准从“合格”走向“优质”。

从“能生”到“优生”:行业迎来标准化升级

中国辅助生殖技术开拓者、中信湘雅终身荣誉院长卢光琇教授在大会上作了题为《中国人类精子库建设历程、成就与展望》的特邀主旨报告。她系统梳理了自1981年建立中国首个人类精子库以来的探索与成就,并对未来在基因技术、伦理法规、全球化挑战等方面的融合创新提出战略性思考,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社会需求正在从‘能生’转向‘优生’。”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院长林戈在会上指出,公众对辅助生殖的期待已经不仅是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而是追求更健康、更优质的下一代。本次会议形成的两项共识,为全国精子库提供了可操作的范本,解决了各地标准不一、执行差异大的问题。

《供精者筛查程序及健康评估标准专家共识》对供精者的基本条件提出了更科学的建议区间,包括年龄、BMI、身高等指标,并首次探讨扩展性携带者筛查(ECS)的必要性,以降低单基因遗传病传递风险。这意味着未来供精者的筛查不再停留在“合格”层面,而是向着更精准、更全面迈进。

林戈表示,统一标准不仅能提升行业管理水平,也能增强公众信任感,确保捐献者与受助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最大化保障。

心理健康评估成必检项,强调人文关怀

复旦大学人类精子库心理负责人王霄在会上提出,心理健康首次被提升到与生理健康同等重要的高度,具有里程碑意义。

过去,心理问题常常被忽视,供精者主要接受身体检查和常见疾病筛查。但研究表明,部分严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自闭症,以及重度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都可能存在遗传风险或影响捐献过程的合规与安全。新共识明确规定,供精者必须经过标准化的心理健康评估流程,包括量表测评和一对一访谈,确保隐患被及时发现。

“这不仅是医学上的筛查,也是人文关怀的体现。”王霄表示,心理评估的另一层意义在于给予捐献者必要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缓解焦虑,增强认同感和安全感,让捐献过程更科学、更人性化。

据了解,此次共识的制定还参考了国家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与人类精子库相关技术规范及标准,并结合近二十年社会发展与疾病认知的更新,对“合格”的定义进行了时代化修订。心理健康筛查的加入不仅提升了行业标准,更体现了医学伦理和社会价值的并重。“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双重门槛,将是精子库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技术进步与行业转型:从供精走向生育力保护

会议期间,同步举办了“稀少单精子冷冻技术培训班”。据悉,中信湘雅已应用这一技术帮助超4000例男性患者保存生育力,复苏率超过70%,为无精症、极度少弱精症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专家们普遍认为,随着男性不育治疗手段不断进步,传统的供精需求有所下降,全国精子库正面临转型。未来,精子库的重点将从单一的捐精服务,逐步拓展为“生育力保护”平台,尤其是在肿瘤患者等高风险群体中,保存生育力的需求快速增长。

“行业的转型迫使我们必须建立更高、更细的标准体系。”与会专家指出,供精者筛查标准升级不仅有助于减少后代疾病风险,也能推动精子库在科研、临床和公共健康层面实现多维度价值。

林戈强调,随着社会观念变化和技术进步,全国精子库必须走向统一化、标准化、同质化管理。未来,行业将更多承担社会责任,从个体服务走向公共健康保障。

此次长沙会议的成果,既回应了公众对“优生优育”的新期待,也为未来政策修订和行业监管提供了参考。中国精子库事业正在迎来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的全新阶段。

责编:王璐

一审:王璐

二审:梁湘茂

三审:谢峰

来源:大众卫生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