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20 09:06:16
文|戚旭明
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像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将晚清那段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历史画卷徐徐展现在观众眼前。
《左宗棠收复新疆》海报。
生动刻画人物群像
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以细致的笔触,成功塑造了五十多位主要人物形象,绘制了一幅展现晚清风云变幻、英才辈出的历史画卷。
核心人物左宗棠的形象塑造尤为成功。影片展现了他作为晚清重臣、军事统帅的非凡才能,以及作为丈夫、父亲的普通人情感。他收复新疆时秉承“缓进急战”,屯田固边,步步为营,以最小代价夺回疆土;他兴办福州船政,倡导“师夷长技”,奠基近代工业;他西北植柳固沙惠民,“新栽杨柳三千里”,生态与民生并举;他古稀之年抬棺西征,以“不胜不归”之魄力慑外敌、稳大局。其智融贯文武,以铁血护国,以仁政安民,终成晚清砥柱。影片没有回避他性格中“孤傲耿介”的一面,但也细腻描绘了他的温情:在武汉与妻儿短暂团聚时的天伦之乐;得知老部下刘典病逝后,他自掏俸银六千两为其治丧,悲痛落泪的场景感人至深。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
前线与后方官员各有亮色。前敌总指挥刘锦棠年轻善战,关键战役中临机制变,收复新疆后任首任巡抚主持善后重建;嵩武军统领张曜在哈密屯田垦荒、兴修水利,为大军筑牢后方;乌鲁木齐都统金顺虽曾因强攻玛纳斯南城致伤亡,后调任伊犁将军时,以不卑不亢态度完成领土交接;“红顶商人”胡雪岩在朝廷财政困窘时,为西征筹措巨额军饷;左宗棠助手刘典坐镇后方总领陕甘军务,辞母出山的抉择彰显士大夫忠义。
朝堂之上人物立场鲜明。南洋大臣沈葆桢亲历日本侵台事件,有强烈危机意识,却因担忧财政反对西征借款;直隶总督李鸿章作为“海防派”主张弃疆保海,与左宗棠战略分歧明显,但面对英国公使以“国际战争”威胁分裂新疆时,仍以沉默送客坚守主权底线;军机大臣文祥则力排众议支持西征,为战事争取关键支持。此外,外国顾问福克协助引进西方技术,外交大臣曾纪泽在谈判桌上据理力争,修改不平等条约挽回权益,均展现各自领域的担当。
纪录片对历史真相的尊重,不仅体现在朝廷大员和将领身上,也关注到普通民众,特别是各族人民。这是唤起民族认同感的关键。
影片没有忘记那些在阿古柏暴政下奋起反抗的民间力量。“关外三义士”在北疆率领民团坚持抗敌十余年;在喀什噶尔汉城起义的何步云,配合了清军的正面进攻。影片通过这些个体的抗争命运揭示,收复新疆的伟大功业,是无数有名英雄与无名英雄共同奋斗的结果。尤其值得称道的是,纪录片浓墨重彩地展现了新疆各族人民对西征军的全力支持。
真实再现历史场景
真实,是这部纪录片的灵魂。
影片凭精心复原的场景、考究细节与演员演绎,将观众带入历史现场——左宗棠在兰州凝图忧思、玛纳斯南城激战、圣彼得堡谈判交锋,让尘封历史可感可触。
影片深耕原始文献,镜头下泛黄的奏折、密信、条约清晰呈现:李鸿章主张弃疆的奏折字句,左宗棠“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让人”的守疆决心,《里瓦基亚条约》与《中俄改订条约》的屈辱与抗争对比,均直观有力。全片引用奏折、上谕等一手史料53处,筑牢历史根基。西征军8万余人每月需粮390多万斤,胡雪岩借款的具体数额与利息,左宗棠兵工厂改进普鲁士枪炮的细节,这些数据让观众清晰感知当时的军需与实业实力。
电影级场景再现效果震撼。“湘江夜谈”一幕,寒夜孤舟,烛光摇曳,病弱的林则徐将西北重任托付给青年左宗棠;左宗棠凝神倾听,眼中充满忧愤与抱负。“舁榇出关”场景更为悲壮。茫茫戈壁,左宗棠孑然而立,身后一口黑漆棺木在烈日下格外醒目。航拍镜头下,西征大军如长龙蜿蜒沙海,风沙漫天,营造出天地同悲的崇高意境。
影片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深刻肯定“先平陕甘,后复新疆”战略的必然性。这种不回避历史关键联系的态度,本身就是对历史真相的勇敢正视和尊重。它郑重提醒我们:只有尊重事实,敬畏文献,民族共同记忆的根基才能稳固,历史这面镜子才能更清晰。
责编:邓正可
一审:刘瀚潞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