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20 09:04:08
文|蒋亚文
对黔阳古城,我一度是陌生的,脑海里只有微茫零碎的印象,龙标古县、王昌龄的诗、临江的芙蓉楼,以及它曾作为黔阳县治的过往。除此,便如隔雾观花。
真正走近它、读懂它,是近几年的事。
走进古城,徜徉在铺满青石板的古巷,抚摸着斑斑驳驳、长满苔藓的古砖墙,仿佛走入了千百年前的时空,迎面而遇的是盛唐“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富庶,也携着“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的兴衰缠绵;是两宋“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繁华,与“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悲戚。兴衰与悲欣,都凝在这方天地里。
黔阳古城。田文国 摄(湖南图片库)
黔阳古城,作为湖南历史文化名城,自汉初置县治以来,已历2200余年。九街十八巷,格局井然,保护完好。40多处明清时代的建筑遗存错落其间,楼阁、廊亭、书院、碑刻、庙宇祠堂、名人遗址、城墙塔寺、衙门牌坊等,每一处都流传着引人入胜的故事。
更动人的,是那些从“神秘与尘封”中走出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在当代焕发着新光。黔阳剪纸、黔阳竹编、辰河棕编、十里窑侗陶等藏着古人的巧思;傩戏、阳戏、目连戏,如今仍在戏台上演着千年的故事;茶山鼓的节奏、沅江号子的雄浑,伴着沅水涛声,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焕发出古城独特的魅力。
这是一座有灵魂的古城,这里荟萃了一批有情怀的人物。
夕阳斜照,幽静的西正街古巷里,坐着一位须发花白、艺术气质洋溢的老先生,正如痴如醉地吹奏着萨克斯,把古城带入悠远、浪漫的情境。他就是黔阳古城原居民、古城研究会会长陈志明。老陈多才多艺,吹奏、雕刻、绘画、书法、收藏等样样精通,全是自学成才。他尤为热心古城保护及古城历史文化的发掘传承,乐此不疲。他创办了“五溪天然艺术馆”,展览本人创作雕刻的工艺品和收集于民间的珍奇器物。藏品中,有一幅手工绘制于20世纪70年代的古城全貌图,大到建筑布局,小到街巷路径、门楼城墙、府第宅院、名胜遗址等,构图严谨完整,线条精细工整,轮廓清晰分明。令人惊诧的是,如此宏阔而精微的绘图,竟出自当地一位文盲哑巴理发匠之手!我开玩笑道:“奇货可居,坐拥连城。”老陈说“它属于古城,我只是珍藏。”
老陈还向我介绍了一位叫“谢和尚”的“高人”,人称古城的活字典。他只有小学学历,却能把古城的前世今生、民俗民风讲得如数家珍,对古典诗词也颇有见地。据介绍,“谢和尚”在挖掘整理古城历史文化、考究撰写古城遗存资料、还原古城历史等方面,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但“高人”往往多“怪”,“谢和尚”也毫不例外。据说,他行笔非繁体字不写,编纂非繁体字不用。生活中不拘形迹,颇有魏晋名士遗风。
黔阳古城雍熙街。田文国 摄(湖南图片库)
辰河棕编代表性传承人杨汉明,20余年来,执着于远古文化研习,一卷《巫傩纪本》,一本《山海经》,看得滚瓜烂熟,颇有心得体会。他将所学运用于创业实践,创办了“然翔园民俗博物馆”,专门从事巫傩民俗文化的挖掘、搜集、整理、传播。走进他的然翔园里,如同走进了一个旷远绵邈、岩岫杳冥的世界,反映巫傩及远古文化的各种面具、图腾、神兽等,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且都附丽有神秘而生动的故事。
黔阳剪纸,是古城人的传统技艺,隋唐就已繁荣起来,几乎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能露出一手绝活。黔阳剪纸代表性传承人邱宏麒老先生,五岁开始学艺,一双巧手,一把剪刀,剪山剪水剪岁月。尤其是一幅耗时两年多,纵0.5米、横8米的长卷《清明上河图》,气魄宏大,技艺精湛,令人震撼。长卷剪有814位人物,60多头牲畜,30多栋房屋,30多架车辆,28艘舟船,170多株树木等。人物大者不足3厘米,小者如一粒黄豆。致广大而尽精微,现纤毫而显生动。这些年,他还创作了《红军过黔阳》《通道转兵》《黔阳八景》等千余件作品,多件作品远渡重洋。邱老热心传承,曾免费教授青少年近5000人次。如今,斯人已逝,但在他的精神感召与技艺传承下,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在古城开枝散叶,葳蕤生香。
一个个有追求、有情怀的人物,既是古城灵魂的忠实守护者,又是古城灵魂的唤醒者、传承者,更是古城焕发生机的开拓者。
古城西北,沅江畔的芙蓉楼,是黔阳古城光彩夺目的文化地标。当年,潦倒落魄的王昌龄,山一程,水一程,越武陵,涉辰州,一叶扁舟漂泊至龙标,满怀离愁别绪,几碗苞茅酒下肚,于烟雨迷蒙的芙蓉楼上,写下了“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大风怒号,寒雨骊歌,花也溅泪,鸟也惊心。
徜徉亭阁,登临芙蓉楼,恍见诗人“江畔逢君醉不迷”,与友人流觞曲水,举杯邀月,契阔谈宴,诗随云飞。《与苗女对吟》“远谪龙标何足论”抒旷达乐观,《龙标野宴》“青山明月不曾空”显热爱生活的积极,《送魏二》“愁听清猿梦里长”道对友人的牵挂不舍,《送崔参军往龙溪》“谴谪离心是丈夫”表排遣忧愤、以待时机的豪迈。这一首首情满山川的诗章,把“诗家天子”与古城、龙标,与五溪大地紧紧地融在一起。
真是诗人不幸古城幸。王昌龄的不朽作品及动人的故事传说,为古城树立起一座独具魅力的文化丰碑,芙蓉楼因此熠熠生辉。以芙蓉楼为核心的芙蓉楼古迹文化园,更成了古城的文化客厅。
芙蓉楼南面的碑廊,为湖南省内保存古代石碑最多、最完整的地方之一。这里收藏有颜真卿、米芾、黄庭坚、赵孟頫、岳飞等历代名家名人书法碑刻和老黔阳历史文告、记事碑刻200余方。铁画银钩,行云流水。“妙书鸿戏秋江水,佳句风行晓苑花。”清代黔城籍著名书法家王继贤所题石刻,为碑廊风采作了生动写照。这些珍品已成为芙蓉楼文化艺术的精华,墨香千秋。
此外,还有玉壶亭、耸翠楼、半月亭,与芙蓉楼相映成趣,乔木森森,竹篁萧萧,沅江的水汽漫过来,带着千年的诗意。
“岭色千重万重雨”,五溪大地,留下了王昌龄“冬夜伤离在五溪”的忧愤愁苦,也回响着他离开龙标时“何当报君恩,却系单于头”的豪迈足音;少伯井里的一潭皎洁明月,曾经映照古人春花秋月,走进历史,也依然映照着今天的人们风雨兼程,走向未来。从王昌龄的“寒雨连江”,到如今古城的“文旅融合”,黔阳古城的故事,还在继续。
责编:邓正可
一审:刘瀚潞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