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虹雨 2025-09-19 16:01:39
徐虹雨(左)徐莞清(右)
作者简介:
徐虹雨,常德市委宣传部新闻中心主任,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鲁迅文学院、毛泽东文学院学员。她已出版书籍6本,3本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社科普及读物,2本获得全市原创文艺奖。报告文学书籍《军歌嘹亮》入选2019年度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创作项目、湖南省作协深入生活创作项目。
《名城之恋》2012年由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出版,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社科普及读物,获得常德市原创文艺奖。
音频朗读者简介:
徐莞清,常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干部,文化部朗诵考级、少儿播音主持考级高级教师、湖南文理学院语言艺术中心艺术指导,曾获央广第五届夏青杯全国朗诵大赛总决赛配音组优秀奖,喜马拉雅A+优质主播,喜播教育官方点评官,有声书代表作《东京八平米》《痛快的日子》等。
常德看什么?常德玩什么?不少旅游指南上已经一一介绍清楚,如同倒黄豆一样,将这座城市的“个人简历”一股脑地全堆在世人眼前。毕竟是“简历”,削去细节、挤掉情节、省去了历史深处的声声感叹,如同枝繁叶茂的梧桐,拔掉了藤蔓、青叶,仅留枯瘦的主干。单调的数字、简单的推介让人们看不出梧桐特有的生命色泽,读不懂城市原有的丰富表情。在行色匆匆中,我们如何在旅游景点之外漫游,感触到常德——“桃花源里的城市”的底色呢?《名城之恋》,给你一个不一样的常德。
城头山:中国最古老的城
浅浅的城池
窄窄的河湾
矮矮的土屋
小小的庭院
那是六千年前的一次聚会
那是六千年前的一次情缘
那是六千年前的一次相恋
那是远古时期的一次传承
……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入口,“城头山——中国最早的城市”几个醒目大字跃入眼帘,脚下玻璃罩里陈列的便是这座最古老城市的模型。斜倚的瓦罐似乎还飘着食物的甜香,筑城的夯窝仿佛还盛着先民放歌的热烈,田间稻谷吐穗,空气中仿佛弥漫着丰收的气息。城头山,中国城市的发轫,有着6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址,有着6500年前养育华夏先民最古老的稻田,有着6000多年前人类最早最完整的祭坛……太多的中国及世界之“最”,令足下的土地神圣而凝重。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因它的出现而被改写,文明进程因它的出现往前推进千年。游人从城头山起步,一步步见证中国城市的发展与繁荣;中国从城头山起步,一步步走向华夏文化的灿烂与辉煌。
城头山位于澧县车溪乡南岳村境内,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古城遗址。古埃及建城在公元前3200年左右,城头山古城的发现将人类建城历史提前了1000多年,不少考古专家认为城头山古城可能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
古城所在的澧阳平原一望无涯,鹅黄色的油菜花与天相接, 翠鸟啁啾、彩蝶翩跹,乡野景致令人心旷神怡。城头山古城遗址便掩藏在一片黄色花海深处。穿过茅草与黄竹搭建的门廊,便步入了中国最古老的城市。行走于田埂间,空气里飘着油菜花特有的芬芳,可见挑着农具的村民从身旁不紧不慢地走过,不远处一幢幢散落在花海中的二层小楼便是他们的家园。这片诞生了中国最古老城池的土地,6000多年过去了,依旧肥沃,生机盎然,滋养生灵。
古城遗址大棚里陈列着城墙断壁,地层剖面清晰可见的不同颜色的夯筑层,似一页页跨度千载的无声日历。1991年冬,考古专家对西南城墙进行了解剖发掘,其地层从上而下可分为12层。第一层为灰褐色耕土层,为近代平整城墙表土和农耕形成。第二层是浅灰色砂质扰土层,内含少量汉代瓦片和晚期瓷片,也有极少新石器时代陶片。第三层为内坡堆积层,即城墙使用时的城内堆积,为石家河文化中早期及屈家岭文化晚期堆积。第四层是浅黄色胶泥夯土,可见用河卵石夯筑留下的夯窝……越往下年代越久远。每一层土壤里都暗含了时光密码,或是一点陶片,或是一丝膏泥,考古专家们层层溯源,探求城头山最古老的根基。第十二层便是古城最早一期城墙,它与环城壕沟同时建造,并在壕沟取土,用土筑城。城墙高仅2米,但因墙的基脚到壕沟开口有1.5米高差,其下再有深2.5米的环壕,三者组合,起到了有效的防御作用,并在岁月的流逝中,城墙多次加筑,日久弥坚,坚如磐石。
关于古城墙的建造,有一种说法是部落征战中俘虏们所造。1997年冬,在清理第一期城墙与城墙外坡时,专家们在城墙基脚发掘出一个人牲坑,表明城池在修筑时曾举行过杀人屠牲的祭祀。
千年风云便浓缩在这一层层遗存里,揭开层层泥土,掩藏在其间的千年变迁便铺展开来。
6000多年前,先民们逐澧水而居,在澧阳平原繁衍生息,并筑城防护,抵御入侵。土城墙长1000多米,宽30多米,高5米,设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并开挖有近40米宽的护城河,似铜墙铁壁一般守护着城垣内约8万平方米的祥和与安宁。先民们聚居在这方神奇的土地,在稻田里播撒希望,在祭祀台前祈求神佑,在作坊里烧制陶器,在氏族墓葬上告别先祖,划出了一道道最早“城市人”的生活轨迹。城头山的城市烟火存续了2000多年,历经了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等几个历史时期,直至石家河文化中期(距今约4000年),古城才遭废弃。这座中国最早城市的消亡,可能是因为部落之间的征战,也可能是澧水流域频发的洪水,还有可能是城市居民的集体迁徙。
城头山遗址展示的是中国城市的远古文明,至今看来依然不同凡响。古城有着完善的城市规划,生活区、耕作区、生活垃圾处理区、祭祀区、墓葬区均严格分开。生活区房屋格局也颇有讲究,居室与客厅相连又用物隔开,家中会客厅和族人会商的议事厅在规模、朝向上也有所不同。城里宽阔的城中大道,密集而重叠的公共墓葬,完善的排水系统等,均彰显了城头山先民在城建方面令人叹为观止的智慧。
在遗址展览馆内,有一张航拍的城头山全景图。这里曾四面环水,护城河绕城。四季耕种,色彩变幻,稻禾青绿,草籽花为它涂上龙胆紫,成熟的稻穗金灿灿的黄。6000年前,就在城头山这个“古 国”,先民们在稻田耕种,在河边浆洗,小孩子们在陶坊前跑跳嬉戏……
寻访古城的居住区、制陶区、墓葬区、祭祀区,耳畔仿佛回响远古的歌谣,那是夯城的号子,是狩猎的呐喊,是收获的祈祷,是祭祀的问天。
如今,这里依旧是家园,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一如往昔。
责编:马曼雅
一审:马曼雅
二审:鲁融冰
三审:廖声田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