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科技职业学院:“三链协同”推动思政育人模式改革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19 12:58:31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李海燕 肖敏勤 田香

在人工智能浪潮奔涌的当下,如何让思政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深度融合,培养既有专业本领又有家国情怀的数字工匠,成为高职院校亟需破解的共同课题。近年来,湖南科技职业学院立足计算机类专业优势,创新构建“三链协同”思政育人模式,坚持“专业为体、思政为魂、文化为韵”的理念,以课程为基、以实践为要、以文化为魂,探索出一条独具辨识度的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思政育人之路。

课程链融通:让思政教育“扎根专业”

为破解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壁垒分明”的难题,学校构建起“核心—融合—延伸”三维课程链,使价值引领覆盖课程全域。

在核心课程建设中,学校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课程紧扣“新质生产力”“数字中国”等前沿议题,融通理论阐释、行业动态与省情教育,打造“思政红烛”品牌,显著提升课程的思想引领力与时代感;在融合课程建设中,学校将工匠精神、科技伦理、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嵌入《程序设计基础》《Web应用安全与防护》等课堂,组建跨学科“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联合研课备课,推动思政教育如盐入水、润物无声;在课程延伸环节,依托中国电信天翼云、红色教育基地等平台,开设“国家安全”移动课堂、“社会调研”“红色研学”等项目,打造“薪火湘传”校内文化品牌,让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与“身边的故事”中增强理论感知与情感共鸣。

课程链的建立,使思政教育从“脱离专业”真正走向“扎根专业”,成为计算机类学生专业学习的内在组成部分。

实践链赋能:让价值理念“落地生根”

针对长期存在的思政理论认知与实践行动“学用脱节”问题,学校以数智技术为支撑,构建起“理实—校馆—产教”三融实践链,贯通“知识—能力—素养”的转化路径。

在理实融合中,学校围绕理论专题设计“数说校训”“数字伦理演绎”“数字提案模拟”等项目式实践,引导学生在企业走访、社会调研中将“科技向善”的理念转化为职业操守,实现从认知到行动的关键跨越;在校馆联动中,学校依托AI智能体等技术联合贾谊故居、数智广场等校内外场馆,建设“故居云游”“数智体验中心”等沉浸式实践平台,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并面向区域基础教育开展“融城绿心”数智安全职业体验,每年服务大中小学学生2000余人次;在产教融合中,学校携手360数字安全集团等企业共建“多维立体”实践基地群,构建“云端沉浸+实地感知”的双轨育人矩阵,使学生在真岗位、真任务、真环境中理解个人发展与国家战略的关系,年均培养2000余名计算机类应用型人才,为破解行业人才供需错配提供了“湖科方案”。这一系列探索,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把价值理念内化为职业习惯,把理论认同转化为实际行动,真正实现了知行合一。

文化链浸润:让精神气质“内化于心”

思政教育不仅要“入脑”,更要“入心”。针对思政价值与文化传承“各行其是”的现象,学校以“至诚至公、精业乐业”校训为内核,搭建起“古色—红色—特色”三色文化浸润链,推动价值观教育从“口号化”走向“内心化”。

“古色”为源,学校深入挖掘“诚公”文化与湖湘文脉渊源,开展古乐祭孔、非遗传承等沉浸式实践二十余场,引导学生在与历史对话中增强文化认同、涵养“至诚至公”品格,相关成果获评全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校一品”典型案例,并获湖南省领导批示肯定;“红色”为魂,学校聚焦湖湘革命文化中的“诚公”基因,在韶山冲、橘子洲头等红色基地开展实景教学,创排“薪火湘传”校园展演,以青春化方式诠释红色精神,相关资源入选湖南省“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库;“特色”为新,学校顺应信息时代原住民的认知特点,将“诚公”文化转化为动漫、短视频等青春化作品,通过“易班”平台和“汉语桥”项目传播至印尼、美国等国,在跨文化交流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与传播自信。文化链的持续浸润,使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从文化认同到价值信仰的升华,成长为既有技术能力又有文化底气的新时代青年。

课程链夯基、实践链赋能、文化链铸魂,湖南科技职业学院以“三链协同”思政育人模式,构建起“理论筑基—实践赋能—价值内化”的育人闭环,让思政教育从“附加项”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的“必备项”。这套模式不仅破解了长期困扰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育人难题,也为高职思政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湖科经验”。

责编:龙子怡

一审:龙子怡

二审:廖义刚

三审:周小雷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