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19 12:56:30
盛夏的张家界,峰林叠翠间云雾缭绕,金鞭溪潺潺流水滋养万物,一派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在眼前铺展。在这片灵秀的土地上,一群身着绿色马甲的身影格外醒目——他们是生态环境绿色卫士张家界大队的志愿者们,正以“美丽中国,志愿有我”为理念,在暑期掀起一场兼具生态守护与民生温度的志愿行动热潮。
绿色卫士张家界大队以《道德经》中“道法自然”的生态文化为指引,联动大队律师团、整合多方资源,在绿色卫士张家界大队活动中心搭建核心实践平台,串联免费生态托管、道德模范助农、河岸护绿等七大特色场景,通过“理念转化+实操实践+精准科普+普法宣讲”,将志愿力量深度融入生态保护各环节,打造出兼具团队特色、项目亮点与教育价值的基层生态公益品牌。
理念先行:锚定“双文明”融合方向,构建三维公益体系
“美丽中国,志愿有我”不仅是绿色卫士张家界大队的行动纲领,更是贯穿生态保护工作的核心准则。大队从志愿赋能、协同联动、民生服务三个维度,搭建起系统化的志愿服务实践框架。
志愿赋能生态,厚植文化底蕴:拒绝“口号式环保”,将《道德经》中“道法自然”“物壮则老”的生态智慧转化为可落地的志愿行动。无论是自然废弃物手工改造,还是河岸垃圾清理,每一次实践都成为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具体注脚,让环保行动既有文化厚度,又有实际成效。
协同联动聚合力,打破单一壁垒:摒弃“单打独斗”模式,在张家界生态环境局的指导下,通过整合体育教练、大学生宣讲员、艺术爱好者和大队律师强化专业支撑;联动道德模范农户、武陵源大鲵保护中心、张家界森林公园、社区等多方资源,以“志愿牵头、多方协作”的模式形成合力,确保活动覆盖范围广、落地效果实。
志愿服务暖民心,扎根民生需求:聚焦“暑期带娃难”,推出全免费生态托管服务,创新“垃圾分类换低碳午餐”机制——参与者将分类后的可回收物交由志愿者统一处置,所得资金用于采购本地当季食材,由志愿者团队制作免费午餐。“零门槛参与+实效反馈”的模式,既解决家长“照护+用餐”难题,又让志愿行动真正贴近群众,践行“美丽中国”建设的群众路线。
场景破局:七大实践精准发力,打造“可感可学”公益样本
围绕“生态保护+民生服务+文化传播”的目标,绿色卫士张家界大队设计七大特色实践场景,让志愿精神在具体行动中落地生根。
生态托管营免费开放,成为亲子暑期好去处。志愿者带领晨练武术、共读《道德经》,并指导家长和学生将废旧物改造为实用手工作品;律师志愿者现场科普垃圾分类法规。“分类换低碳午餐”机制让孩子们切实体会环保价值,推动环保理念从课堂走向生活。
助农行动致敬道德模范。为致敬身边榜样、落实生态保护,志愿者与亲子家庭组成助农志愿队,深入道德模范农户的玉米地协助收割,还创新利用玉米叶制作工艺品和编织品,支持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律师志愿者则现场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明确“玉米叶资源化既是环保选择,也是守法要求”,让志愿助农更具专业性。
河岸护绿行动中,志愿队清理垃圾并收集自然废弃物,将其制作成松果挂饰、莲蓬摆件与环保石头画,陈列于步道旁,以美育传递环保理念。律师志愿者则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讲解“保护河岸生态”的法律责任,强化群众护河守法意识。
增殖放流活动中,志愿者与亲子家庭在专业人员带领下,投放适宜本地水域的鱼苗。同时,生态环境专家志愿者现场讲解“鱼类净化水质、维持水生生物链平衡”的作用,并结合“上善若水”理念,解读“守护水域就是守护生命”的生态意义;律师志愿者则同步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强调“不投放外来物种、不盲目放流”的要求,确保志愿行动合规、有效,筑牢水域生态安全屏障。
武陵源大鲵保护中心是大队的重要研学基地。志愿者在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指导下,系统学习大鲵的生态习性、濒危原因及保护措施,并开展模拟宣讲,向参观游客讲解大鲵保护知识。律师志愿者则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大鲵保护”条款,明确非法伤害、交易大鲵的法律责任。
依托大鲵保护研学成果,志愿者团队走进张家界森林公园金边溪,面向游客宣讲生态保护理念,结合实例阐明保护溪流与大鲵栖息地的关系,同时开展垃圾清理与手工作品展示,引导文明旅游。
以“读书会”为载体,志愿者团队将生态理念与文化精神送入社区。志愿者以共读《道德经》与分享环保技巧为载体,延伸至垃圾分类实践和自然手工制作,通过“共读+实践”的模式,让环保意识与勤俭理念通过志愿行动渗透邻里,让“美丽中国”走进千家万户。
七大特色实践场景环环相扣,形成“可感可学”的公益样本,切实推动生态保护与志愿精神深入民生。
教育长效:三层辐射促转化,让环保习惯融入日常
绿色卫士张家界大队不仅注重短期志愿实践,更着力推动环保理念的长效传播,通过家庭、社会、习惯三个层面的辐射,实现生态保护从“活动式”向“常态化”转变。
家庭层面:培育“环保志愿小使者”。在托管营、助农、河岸护绿等活动中,孩子成为志愿行动的核心参与者。他们在实践中直观感受“资源循环有价值、自然废弃物能重生”,回家后带动父母落实垃圾分类、尝试自然手工,形成“1个志愿小使者影响1个家庭”的传递效应,让家庭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微型志愿单元。
社会层面:推动“全民志愿参与”。通过多场景实践,大队将“美丽中国,志愿有我”理念传递给不同群体——向道德模范农户传递“玉米叶资源化”技术,向张家界森林公园游客展示“松果/莲蓬手工”成果,向社区居民推广“家庭环保小妙招”,向路人传递“河岸保护+自然改造”意义。志愿者宣讲、手工展示、“分类换餐”实效等形式,让环保从“团队志愿行动”升级为“公众共识”,吸引更多人主动加入志愿队伍。
习惯层面:实现“常态化转化”。所有实践活动均设计“可复制环节”,如家庭旧物改造方法、自然手工技巧、社区垃圾分类模式,让参与者能“带方法回家、用行动延续”;同时,结合《道德经》文化浸润、道德模范精神学习,让“尊自然、护生态、守文明、学模范、做志愿” 从短期实践,内化为长期生活习惯,推动生态保护志愿行动常态化、长效化。
2025年暑期,绿色卫士张家界大队以“美丽中国,志愿有我”为指引,将志愿精神贯穿七大实践场景,既破解“带娃难”“资源浪费”“生态宣传单一”等民生与生态痛点,又通过为道德模范助农、自然废弃物改造、分地研学宣讲,深化精神文明与专业志愿实践的融合。这种 “以志愿为魂、以实践为招、以教育为基、以民生为根”的基层公益模式,不仅为生态环保工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更让志愿精神成为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未来,绿色卫士张家界大队将继续以行动践行理念,带动更多人参与生态保护,让文明之花在志愿实践中广泛绽放。
作者:田金弘(拍摄) 肖静 舒丽娟
责编:肖静
一审:肖静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