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澜 申文珍 湖南工人报 2025-09-19 12:05:09
近日,中铁二十五局三公司在集团“两量”技能大赛中斩获团体第三名。荣誉背后,是一个个普通工人被看见、被点亮的故事。近年来,中铁二十五局三公司工会紧紧围绕“一十百千万”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部署要求,聚焦产业工人“成长有路径、干事有舞台、创新有活力”的核心目标,不断健全职业成长全周期服务机制,持续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加速成长。
为员工量身定制成长“导航图”
刚入职时的付浩,和许多年轻人一样,面对陌生的工地环境和复杂的技术流程,一度感到迷茫和压力。“怕学得慢、怕拖后腿、怕融不进团队”,他坦言。然而,短短两个月,他已经能独立完成多项任务,自信地融入项目团队。日前,他在集团“两量”(工程量、材料量)技能大赛中荣获个人三等奖。这一切,离不开公司推行的“双导师带徒”机制和“青年成长电子档案”系统。
在产业工人培养的道路上,三公司工会始终扮演着“贴心引路人”的角色,针对员工在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量身定制专属的成长“导航图”。对于新员工,公司深化“双导师带徒”机制,邀请劳模和专家担任导师,开展结对帮扶,助力新人快速适应岗位、掌握实操技能。
公司还为青年员工建立“成长电子档案”,实现从技能提升、项目历练到职级晋升的全流程线上可视化管理,让员工清晰看见自己的发展方向。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表示:“电子档案不仅是员工自我规划的重要工具,也是企业人才管理的关键依据。我们在竞聘、调岗、评优等环节都会参考档案记录,力求让每个人的成长都被看见、被认可。”
公司推行学习积分和常态考试,营造“比学赶超”浓厚氛围。工会还组织开展“职工夜校”“书香工地”等活动,根据职工“微心愿”采购专业书籍,助力工余“充电”,提升技能素养。
搭建淬炼“舞台”
“从劳务派遣转正式员工,我满怀感恩。今后一定更用心对待每次测量任务,用精准技术回报公司的信任。”袁继贺是一位测量工。2019年10月,他在广东省测量技能大赛中斩获佳绩,成为正式工。今年,他更被评为“中国铁建劳动模范”。针对劳务派遣人员,公司明确规定,在集团级技术大赛中获前三名,或获得“技术能手”“劳动模范”等荣誉者可优先转正。
“只有搭好舞台,产业工人才能技艺出彩、价值闪光。”三公司工会负责人说。近年来,工会以素质提升为核心,构建“公司—项目—班组—个人”四级竞赛体系,定期组织安全、隧道、试验、“两量”核算等多项技能竞赛,以赛促练、以练促才。
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三公司工人在全国技能赛中屡创佳绩:在全总举办的“红旗杯”班组长大赛中,莫细兰获建筑赛道复赛优秀奖。她感慨:“这场比赛不仅检验专业能力,更考验团队协作与复杂问题处理能力。我能够脱颖而出,离不开公司和同事的支持。
创新工作室是创新“标杆”
创新是产改的核心动力。三公司将创新平台建设作为重要抓手,推动员工在湖南项目建设中贡献智慧。
公司牵头成立中国铁建首个“材料试验专业创新工作室联盟”,同步创建隧道创新联盟,汇聚全国铁路专业人才,共同攻克隧道施工、材料检测等“卡脖子”难题。截至目前,已解决183项技术难题,获得国家级专利10项、科技奖5项、省级工法13项、QC成果33项等多项荣誉。
其中,邓桂芳创新工作室成为公司创新“标杆”,不仅培养了一批试验检测人才,还多次受邀至国家重点项目中指导授课,提升企业行业影响力。
在广州一项目工地上,邓桂芳带着徒弟刘嘉琪团队攻坚“石灰石粉应用”课题。连续一个月,她们常常熬到凌晨两三点。“邓姨陪我们一遍遍打试配、分析数据,她从来不说累,我们就更没理由放弃。”刘嘉琪回忆道。最终,这项技术为项目节约成本3000多万元。但比成本更珍贵的,是人的成长。“她让我学到的不仅是技术,还有责任和担当。”如今,刘嘉琪已荣获中国铁建青年岗位能手,而她第一个感谢的,永远是那个在凌晨的实验室里依然目光清亮的“邓姨”。
“产改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落到每一个人的成长里。”公司工会负责人表示,他们还将继续深化创新工作室成果转化,以产业工人队伍专业化培养为突破,创新产改载体,为产业工人搭建更广阔的成长平台。
责编:陈丽丹
一审:陈丽丹
二审:甄荣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工人报
我要问

下载APP
报料
关于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