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19 11:40:00
在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思政课堂上,有一个温暖的身影:22载寒来暑往,她坚守讲台不辍,把交通人的奋斗故事揉进理论教学,用真诚的陪伴化解学生的成长困惑,以创新的实践拓宽思政教育边界。她,就是马克思主义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主任周凤妮。从初执教鞭的青涩教师,到学生信赖的“知心人”,她用22年的坚守,在职业教育的沃土上,书写了“以心育心、以行践责”的育人答卷。
润心育德,挚爱无声践初心
从教22载的周凤妮始终把学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用真诚与行动诠释着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温度。她常说:“教育是两颗心的真诚对话,得让学生感受到被看见、被珍视。”课堂上,她拒绝照本宣科,而是将交通行业的沧桑巨变、身边人的奋斗故事化作鲜活教材——用港珠澳大桥建设者的攻坚日记诠释“担当”,借高铁工程师的成长轨迹解读“责任”,让抽象概念化作学生可触可感的精神养分;课堂外,她像家人般留意着学生的每个细微变化:发现谁上课时频频走神,便会在课后来到学生身边轻声询问;察觉到谁情绪低落,就会约其到办公室聊天,用“我年轻时也遇到过类似困扰”的共情打开话匣。
二十余载春秋,她的备课本早已成为特殊的成长档案:曾因高考失利蒙被哭泣的女生,在她引导下毕业时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那个总把“读书无用”挂在嘴边的男生,在她的鼓励下拿下了省级技能大赛奖项;更多毕业生在信中写道:“周老师让我们懂得,思政课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教我们如何挺直脊梁做人、脚踏实地生活。”她用最朴实的行动证明:教育从来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只需把学生的事当作自己的事,用爱与耐心为他们点亮一盏温暖的心灯。
深耕教学,潜心教研结硕果
作为思政教育阵地的执着耕耘者,周凤妮始终以“工匠精神”雕琢教学细节,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融入日常教学。她坚持用学术论文的规范标准撰写教案,每份教案均历经十余轮打磨,将交通行业典型案例转化为鲜活的教学素材,使“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时代命题成为学生可感可知的精神养分。
在教学创新实践中,她构建了“三维立体课堂”体系:运用VR技术还原矮寨大桥场景,通过“思政+交通”数字资源库打破时空界限;首创“三三式移动思政课”教学模式,带领学生走进杨开慧纪念馆、湖南省烈士纪念塔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沉浸式教学。其教学成果丰硕:指导学生创作的微课作品《“四好农村路”铺就十八洞村振兴新图景》获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讲思政课展示活动一等奖,联合十八洞村开发的实践资源入选教育部《2025“大思政课”手绘地图》,指导学生制作的《人才因路而聚》等微视频作品分别入选高等教育出版社“我眼中的新时代”作品库、中国教育报爱国主义教育案例征集展播。近五年,她指导的“开路先锋”研学团队在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展示竞赛中获特等、一、二等奖各1项,真正实现了教学成果的多维突破。
聚力赋能,团队共进开新局
“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光,一群人的力量才能照亮星空。”作为教研室主任,周凤妮以“带头人”姿态带动团队成长,用“拼劲”与“韧劲”推动学院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她带领团队于2022年在湖南省率先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以“共建共享”理念构建教师成长共同体。她牵头组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融合教研团队,创新实施“青蓝接力”工程,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课题共研等机制,助力3名青年教师斩获省级教学竞赛奖项,推动教研室形成“比学赶超”的良性生态。在她的推动下学校与杨开慧纪念馆等多家单位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构建起“课堂理论教学+基地实践教学+网络云端教学”三维育人矩阵,让思政教育的“课堂”变得更广阔、更多元。
22载春秋,周凤妮用行动诠释了“以心传心”的育人真谛,践行了“以行践责”的教育承诺。如今,她依然每天早早来到办公室备课,依然会在课后留下来和学生聊天,依然会为了一个教学细节和同事争论到深夜。在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里,她就像一棵扎根沃土的大树,用自己的根深叶茂,为学生遮风挡雨,为团队输送养分。而她的故事,也将继续激励着更多教育工作者,在立德树人的道路上,坚定前行、永不停步。
责编:陈丽丹
一审:陈丽丹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