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19 09:12:23
【编者按】
中国地名,是分布在历史长河里的时空符号,集聚蕴藏了各个时期的历史、地理、人文信息,构成一种用于识别、命名和交往的独特文化。
来自湖南工业大学的彭雪开教授,有“当代徐霞客”之誉,是原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科研基地首席专家。湖南日报社株洲分社联合湖南工业大学宣传统战部,开设“彭雪开谈地名”专栏,畅谈“中国政区地名由来”系列话题,敬请关注。
娄底境域,古为苗、瑶少数民族聚居地。共和国《娄底市志》载:西汉得以开发。东汉、西晋时期,中原汉族南迁,据湘乡地向西南扩展,境内少数民族逐步同化,或向西部高山峻岭迁移。
娄底政区地名,历史上从聚落地名经过多次层累扩张,亦经过析合分撤,终成现域。古地名各有渊源依归,其地名历史文化厚重可探,在国内实属罕见。
娄底境域,上古为三苗国地,后为古越(秦汉时称南蛮)部族居住地。商代初中期属虎方国势力范围,后为雀方国势力范围。据湖北、湖南、江西3省考古出土之遗址、遗迹、文物推断:商代中期之后,娄底境域,可能为商朝控制的扬越人“沙”方国之地。西周属荆州之域。春秋初受楚文化影响,中期属荆楚政治势力范围。战国中期前段楚吴起变法(前386—前381年)时,属楚洞庭郡或苍梧郡,后属楚黔中郡。秦属长沙郡湘南县。西汉属长沙国。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置连道县(有学者认为:秦置连道县,待进一步考证),治龙城(今涟源市杨市镇杨家滩一带),辖今双峰县测水以西至涟源市蓝田等地。
娄底何以为名?
历有二说:一为转名说,即娄底(原县级娄底市,古称楼底市。古地名有娄底、神童乡、神童镇)为“楼底”之转音。据清康熙十二年的《湘乡县志》载:宋熙宁间,灰箕铺(今清潭村)临涟水河一带有半边街,商埠逐渐形成集镇,称为“楼底市”。共和国《娄底市·大事记》明载:“宋熙宁六年(1073),灰箕铺(今清潭)形成集市,有10余家店镇,始名楼底市。南宋淳佑十年(1250)后,因遭水淹,市集上迁竹山坡(今娄底老街)。”之后,由楼底转名娄底,再转称娄氐,最后又复名娄底。
二为星宿说,即娄底地名与中国古代星象天文图有关。二十八宿名称,最早见于湖北隋州曾侯乙墓(战国早期),其墓中一漆箱盖上绘有二十八宿天文图,并详述了二十八宿星名称。这足证早在战国早期之前,中国人就已熟练掌握星宿知识。《周礼·秋官·硩蔟氏》《吕氏春秋·圜道》,均载“二十八宿星”。据传东西南北各七宿,娄星和氐星为其中二星宿。娄底地处娄星、氐星交相辉映之处,故以“娄氐”为名,后演变为“娄底”。
我们认为:娄底得名,实受“二说”流变之影响。
其一,娄底实由“楼底”之转音,这是娄底得名之根基。楼,二层以上的房屋。《左传·宣公十五年》:“登诸楼车,使呼宋人而告之。”《孟子·告子下》《墨子·备城门》,皆释为此义。《说文·木部》:“楼,重屋也。”底,本义指下。字出宰屖父簋。战国末宋玉《高唐赋》:“不见其底,虚闻松声。”《说文·广部》《玉篇·广部》,皆释为此义。
娄底地名,在北宋之前不见经传,唯宋熙宁六年(1073年)始名“楼底市”。其时,当地商业市集多建二层楼房,据传楼底(一层)为门面,楼上存货,后院住家,当地人呼为“楼底”。南宋淳佑年间这儿属湘乡县灰箕铺(可能为驿铺),为乡域内小地名。不可能以“娄星”“氐星”命名为“娄氐”。因南宋淳佑十年(1250年),“楼底市”才转名为娄底市(乡村市镇)。中国郡县确有以“星辰”命名的地名。如湖南省长沙县据传以“长星沙”得名(实以沙称名)。但今娄底为乡村市镇,属湘乡县常宁乡,首次称名,应为“楼底”。
其二,南宋宝庆元年(1225),地方志载:中原人南迁,“娄底设驿站”。《宋史·理宗本纪一》记: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曾任过邵州防御使的赵昀,继承皇位后,“诏邵州潜藩可升为宝庆府。”以年号为名。这一年是否“娄底设驿站”,缺乏更多文献明载。然而,可以确定,其时此地已成交通要道。南宋淳祐十年(1250年),湘乡县常宁乡杉山贺德英,12岁参加神童试,得第一名,称为神童。从此当地称“神童湾”,名声远扬。灰箕铺(可能为驿铺)市集,自此更为繁华。这一年当地乡贤有可能依天上“星辰”对应地域地名之说,呼为“娄底”。这仅为推测,并无史料依据。
事实上,据《汉语大字典》相关记载考证:古文中“楼”与“娄”并不通假,互换使用仅见于张衡《西京赋》,但并不意味着二者可通假。“氐”与“底”更无直接通假之例,后世谓之可通“低”,而明末清代学者认为“低”“底”可通假。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湘乡州于此设楼底街市巡检司暑,成为湘乡州上13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聚集中心,明崇祯十一年(1638)毁于兵燹。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江西聂、李、曾、黄等姓众移民于此,契合移民族众心理,有可能书写为“娄底”。
清康熙三十五年(1896年),从常安乡析岀神童乡。清乾隆《湖南通志》载:“娄底巡司,明初设武障巡司,在县南,国朝乾隆三年移驻楼底市,县西北二十里。永丰镇,在县西百里,乾隆三年(1738年)移县丞驻此,为宝庆府水陆通衢。”乾隆《湘乡县志》也有此载。乾隆三年,湘乡县武障(今属双峰县)巡检司署,迁驻娄底望湘门(今娄底大桥西侧),驻兵19人,官方更名为“娄底市”(市镇)。民国元年(1912年),神童乡改称神童镇。
综上所述,娄底由楼底转名,更有说服力。
根据出土文物及秦汉文献所载,战国末楚已置湘乡县,治今址,属长沙郡。《汉书·卷十五下·王子侯表三》:“湘乡侯昌,长沙王子,建平四年五月丙午封,十一年免。”今娄底市娄星区、涟源市,先属汉连道县地,后属重置的湘乡县地。冷水江市,东汉至宋代以前属“五溪蛮”“梅山蛮”地,宋以后属新化县地。
民国元年(1912年),娄底境域属湖南省长宝道,后归属随政区调整而随属,或属湘江道,或直属湖南省。民国33年(1944年),湘乡县治迁驻娄底渡头塘李氏宗祠,次年迁回原处。娄底先后隶属邵阳专区。
1949年9月,设湘乡县第九区娄底镇,属益阳专区。1951年8月,设蓝田县筹建办事处。1952年2月,析湘乡县部分地置双峰县;析新化、安化、邵阳部分地置蓝田县,辖娄底、小碧、万宝3区。1952年7月,蓝田县更名涟源县。1961年7月,设娄底市(县级);次年10月撤入涟源县,设娄底、渡头塘2区及娄底镇。1968年7月,撤娄底区,次年11月复娄底区。
1977年9月,析邵阳地区置涟源地区。涟源地区辖新化、新邵、邵东、双峰、涟源5个县和冷水江市1个县级市,地区机关驻涟源县娄底镇。1980年7月,恢复娄底市(县级)。1982年12月,涟源地区更名为娄底地区。1983年3月,撤娄底地区,娄底市改为娄底区,划归湘潭市;7月,恢复娄底地区建置,娄底市改娄底区,复归娄底地区。1984年7月,涟源县娄底区(乡镇级),划归娄底市。1987年6月,涟源县撤县建市(县级)。1999年1月,娄底地区改为地级娄底市,原娄底市更名娄星区,原娄底地区辖县划入娄底市。2024年12月,娄底市辖娄星区、双峰、新化2县,代管冷水江、涟源2市。
娄底市娄星区(1999年前属原县级娄底市),因相传古代天文有二十八星宿中有“娄星”得名。建置较晚,境域地名历史文化也厚重可考。
区内发现战国时期的青铜锛、青铜短剑。考古证实青铜锛(农具)、青铜短剑(武器),皆源于中原腹地。由此推断,春秋受楚文化影响,战国为楚势力范围。楚吴起变法时(前386—前381年),楚人一支军队极可能深入此地,与三苗后裔苗、瑶少数民族争战后,和合共处生活于此地。战国末为楚长沙郡湘乡县地。秦至三国历有所属,直至1960年从涟源县折出娄底、水洞底、万宝、渡头塘4个人民公社,置娄底市(县级)。后时撤时复。直至1999年1月,改县级娄底市为娄星区,属地级娄底市,娄底市治今娄星区大科街道办事处。
共和国成立后,从原湘乡县析出娄底市(县级市)。之后政区析分撤合,终成地级娄底市,必有深因。
其一,境内矿产资源富有。境内已探明54个矿种(含65个亚种),探明储量34种(44亚种);发现各类矿产600余处,其中重要矿产地248处。锡矿山的锑矿累计探明基础储量8.9亿吨。自北宋发现开采以来,素有“世界锑都”之称。另有煤、石膏、铁、锰、金、钒、铅、锌等储量。这为境内政区设置,提供了地理、地名实体及物质条件。
其二,人口较解放前大量增多。如共和国《冷水江市志·人口》载:1949年境内有126794人,其中非农业人14054人。因兴建金竹山、大建、资江等国营煤矿与锡矿山矿务局,大量招工。1959年人口增至17063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增至51527人,分别增长34.57%和2.76倍。1987年每平方公里685人,比全省多341人;其他的几个县、市、区,都有类似情况出现。这是导致娄底市政区频调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三,社情复杂,百废待兴,社会急需加强治理。境内在解放前经济基础极为薄弱,农业生产“靠天吃饭”,难以自给自足,整体经济水平低下,民生艰难。由于境内属湘中腹地,历为湘军的发源地,崇尚武风。加上交通闭塞,交往困难,文盲较多。民国时匪特猖獗,如共和国《涟源市志·军事》《新化县志·军事》等,均有“剿匪”章节记载。
其四,境内旅游资源多而独特。新化县有国家级紫鹊界梯田风景区,涟源有省级湄江风景区,冷水江市有省级波月洞风景区。国家级旅游景区7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个(双峰县荷叶镇、涟源市杨市镇)。省历史文化名村4个。国家森林公园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湘乡市富厚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市级14处、县级53处。另有双峰县国家三级博物馆蔡和森纪念馆,新化县罗盛教纪念馆等。这也是政区频调后趋于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市境地处湘中丘陵西北部与湘西山地东缘。东部涟水自西向东注入湘江,西部资水由南向北汇入洞庭湖。山地多杉、松、竹、茅、杂。农产以稻为主,并产小麦、玉米、甘薯、油菜籽、柑橘、花生、茶叶、黄花菜、烟草、辣椒等。特产有双峰县永丰辣酱、新化县苡米等。矿产有锰、煤、铁、锌、铜、金、石膏、大理石等。工业产品以钢铁、原煤、焦炭、水泥、化肥、锑为主。冷水江市有“世界锑都”之称誉。原煤产量占全省四分之一。涟钢是全省第二大钢铁基地。小五金、陶瓷、皮革、纸品等畅销国内外。洛湛铁路纵贯南北,湘黔铁路横贯东西,并相交于市境。潭邵高速、娄涟等高等级公路过境。320、207国道分别经过双峰、涟源。1808、1810、1821等6条省道,贯穿市境。新化资水柘溪水库段常年通航。涟水段部分通航。娄底市娄星区为国家林业部批准的森林城。
出品/湖南日报社株洲分社 湖南工业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 新湖南株洲频道 华声在线株洲频道
策划/周小雷 廖义刚
执行/张 咪 刘韵霞 龙子怡
本期特别鸣谢娄底市委宣传部
往期回顾:
责编:龙子怡
一审:龙子怡
二审:张建平
三审:周小雷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