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涛 范颢桓 常德融媒 2025-09-19 08:54:46
华灯初上,漫步在常德河街,青石板路蜿蜒向前,仿古楼阁临水而立,时光好似在此放缓了脚步。
穿过热闹的人群,走进街道深处,在一片霓虹闪烁间,浓郁的骨汤香气扑面而来——“家门巷·常德米粉”的灶台正腾起氤氲热气。
“家门巷·常德米粉”店门口
匠心始于一粒米
早上6时,城市逐渐苏醒,“家门巷·常德米粉”的厨房便亮起灯光。老师傅将精选的筒子骨、牛大骨等放入已经熬制了12个小时的骨汤中继续熬煮。
“常德米粉的独到之处,首在选米。”店主介绍道,“必须选用优质的早籼米,这种米黏性适中,制成的米粉既柔韧又爽滑。浸泡也是制作中十分重要的一步,将选好的大米放入装满水的大缸,泡上72小时,才能磨米浆。”
在店铺的门口,最引人注目的是左右两侧整齐排列的大缸,步入门中,右侧摆放着磨米的石磨,左侧墙壁上则详细介绍了米粉传统制作工艺流程,大米经过浸泡、磨浆、滤水、煮制后,被放入特制的木桶中,用圆木板盖住,再人工挤压,瞬间成了细长的米粉。
2016年,“常德米粉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四批“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常德米粉始于东汉初年,从最初的“漏斗皮”发展至今,已成为老少皆宜、驰名全国的地方美食,是提升常德知名度、代表常德印象、促进与各地饮食文化交流的城市名片。
老物件里的城市记忆
走进店内,宛如步入一个小型城市博物馆。墙上挂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结婚证书、粮油供应证等各种旧证件,还有农村学大寨家庭手册、毛泽东语录等勾起时代回忆的老物件。
最吸引顾客的是大厅墙上一块写着“常德米粉馆”的招牌,落款地址为“大河街13号”,店主介绍,这来自一家上世纪的老粉馆,粉馆因历史原因不能经营后,他们特意寻访到原店主的后人,将招牌请到店中。“这些老物件都是我们特地从常德百姓家中收集而来,每一件都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历史故事。”
橱窗里的老式米粉制作工具和“常德米粉馆”老招牌
目之所及,大厅一侧是开放式厨房。厨房的台面设计得很低,没有玻璃阻挡视线,顾客可以随时站在窗口前,观看一碗米粉从下锅到装碗的全过程。在氤氲的热气中,还能看到厨房旁橱窗里陈列的老式米粉制作工具。旧物与新技相映成趣,传统与现代在此完美交融,仿佛时光在这里实现了对话。
嗦粉看戏 品文化传承
傍晚时分,店内逐渐热闹起来。顾客们点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粉,配上特制的码子,酣畅淋漓地“嗦”起来。店堂内的小舞台亮起灯光,特邀的常德丝弦演员登台亮相,婉转的唱腔回荡在店堂内。这正是该店口号“嗦粉看戏,常德记忆”的真实写照。
食客一边看表演一边“嗦粉”
非遗不是摆在博物馆里的死物,而是活态传承的文化实践。如今,常德河街已成为向世界展示常德的平台,而家门巷这家店也成为向大众展示常德米粉文化的窗口。来自广东的游客陈先生赞叹:“坐在古香古色的店堂里,听着传统音乐,吃着鲜美米粉,仿佛触摸到了常德的灵魂。”
店主介绍,湖南家门巷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是常德米粉协会指定,以“常德米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向外推广,并规范本土“常德米粉”制作工艺和食用标准的连锁经营和管理企业,被中国餐饮协会授予中华餐饮老字号品牌。目前在广东、广西、海南拥有直营门店12家,加盟门店63家,2021年被中国饭店协会评为“米粉餐饮连锁影响力TOP品牌30强”。
“我们力争在5年时间内,让‘家门巷·常德米粉’门店突破500家,让更多人通过这碗粉了解常德文化。”
一碗米粉,盛满了沅江水的甘甜,更融入了常德人的匠心。从6000多年前城头山原始城邦里洒落的一粒米,到如今承载着城市文化记忆的米粉,在这里,美食不只是味觉的享受,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责编:李杰
一审:李杰
二审:鲁融冰
三审:廖声田
来源:常德融媒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