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丨把根留住——初探溪上美术馆

邢爱菊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19 08:42:51

■邢爱菊

久闻澧县甘溪镇“溪上美术馆”大名,相邀而来。

1

导航结束,驻车寻厕。广场边,三间飞檐翘角的小房子映入眼帘,样式迥异于周围民居,猜是美术馆所建。

表妹刚走进去,便惊奇大叫:快来看,这厕所好奇怪,竟没男女标识!循声而去,我仔细张望,门脸旁确实没有标识,但门上却有机关:左门中间,镂空搁置一只三寸金莲绣花鞋,应是女厕;右门上方,镂空内置一根长管大烟斗,推门而望,内有便池,果然是男厕。

我不禁暗自感叹:果然不同一般,细节处也暗藏着文化底蕴。

溪上美术馆到底在哪儿?

驻足四顾,并未如常所见有高大门楼上书醒目匾额。只见一堵垒石为基、青砖内嵌老式瓷坛的高墙矗立眼前,墙内绿树掩映,一栋木屋细瓦飞檐,几丛紫薇悄然出墙。

怎么进去呢?难道这墙角处台阶石砌、门顶飞檐、门楣对联的微型中式门楼便是?这门上的对联写的是什么?我们猜了半天,门楣上的第三个字还是不认识,同行的吴老师突然念道:“应运而生。”嗨!我怎么这样傻呀,古人和我们现在的识字习惯不一样,他们念字是从右到左啊!

2

也只有这个进口,不妨进去看看?

拾级而上,踏过门槛,直走,走廊连着一偏屋,内放旧时农村各样生活用品及农具,有些认识,有些不认识。然后左转,有一正屋,门楼匾额上刻有对联,中间四个大字“勤谨和缓”,两侧是“勤耕足衣食,广读知古今”。大门紧锁,透过木格窗户,隐约可见几顶旧轿。

正屋与偏屋之间有一细瓦铺就的小径,沿径向前数十步,豁然开朗:有良田数亩,中间一条宽深的溪沟蜿蜒伸向远方,溪水细无声;溪沟两侧种满桃树,桃枝旁逸斜出侧向溪沟。若是春来,溪水盈盈,桃之夭夭,定有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探寻桃花源的意趣。

缘溪边小径前行,便见溪上建有风雨楼,门柱上也有对联。再转左走,便见一塔,名曰“文明塔”,塔内对面墙壁上嵌有一石刻:左鱼右龙,中间一门楼。大家猜测:刻的是鲤鱼跳龙门?

复前行,地势渐高,溪沟遁形,一风雨桥迎面出现在眼前,正面刻有对联,门楣上刻“水穷处”,两侧刻“一夜春梦碧似海,锦绣文章溪上天”。

过桥再往上走,才看到“溪上美术馆”几个大字,而这才是它的正大门。

原来,溪上美术馆占地十几亩,是依山势修建在丘陵地带上的。主体建筑在后面,我们是通过它的山门进来的。山门虽小,但却让人有如发现桃花源秘境般的惊喜,漫步其中,则又有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闲适与惬意。

庭院深深深几许,曲径通幽见真情。这沿途景色及对联文字,无不包含着美术馆的良苦用心: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农耕文明历史悠久,而农耕文明的核心是耕读。“勤耕足衣食,广读知古今。”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这耕作乃是文明的基石。物质生活满足了,才会有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人类文明也才会步入一个新的台阶。

3

站在风雨桥头仰望山林,十几栋仿古建筑高低错落,隐逸在绿树云雾间,飞檐斗拱,雕梁画栋,让人不觉沉浸,穿越时空。

溪上美术馆主要展厅在一栋三层仿古建筑中。

第一层是傩面具厅。作为核心藏品,展馆收藏了近400个明清傩面具

“楚人好巫风。”其实对于我们楚地人来说,巫傩文化并不陌生,比如我们的龙舟祭,湘西的赶尸,就是巫傩文化其中的两个具体表现。

古时,楚地被称作“蛮荒之地”。山川险阻,生态原始,多丘陵沼泽,密林瘴气,自然力量难以征服,于是就催生了对超自然的敬畏。商朝“率民以事神”,楚作为商文化边缘区,保留了占卜、祭祀等传统。 周代“重礼制、轻鬼神”,楚因地处南方未被完全同化,形成“巫官文化”与周“史官文化”对峙。后来儒家文化盛行,巫傩文化就被边缘化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扫除运动,又使它变成了封建迷信,被扫进了历史的故纸堆。

其实,巫傩文化并不完全是封建糟粕。它是中国古老的原始宗教与民俗文化遗存,融合了巫术、祭祀、戏剧、舞蹈等元素,以驱邪逐疫、祈福纳吉为核心功能。其仪式充满神秘色彩,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楚大夫屈原楚辞《离骚》《九歌》将巫祭升华为文学,流传至今。

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巫傩文化就是我们楚文化的根。

而巫傩面具,则是巫傩文化中极具象征性和功能性的核心载体,其作用远超出简单的装饰或表演道具,它是连接人、神、鬼三界的灵性媒介。溪上美术馆傩面具多来自湖南及周边地区,如湘西、湘西北等地,保留了当地原始的傩文化形态,反映了不同民族(如苗族、土家族、彝族等)的信仰与审美。傩面具角色类型丰富,每个角色都有独特的外貌特征和象征意义,体现了傩戏中“人神转换”的文化内涵。部分傩面具年代久远,是研究古代傩文化、民俗信仰和艺术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它们不仅是祭祀法器,也是先民与神灵沟通的媒介,承载着对自然、生死、命运的思考。

第二层是民俗绘画展厅。

包括佛道水陆画、民俗题材绘画等,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生活场景。

这些绘画,我们偶尔也会见到,比如在家中有老人过世时,会请道士做法事,那些道士画的符纸通关碟之类的就是,只不过我们一般人不会去关注研究。还有,以前我们过年时,会在家中贴门神财神画等。在自然灾害、战乱频发的古代,这些能给予民众心理安全感,寄托着他们祈求庇佑、驱邪纳福的心愿。现在,估计认识这些神明画的人都不多了,贴这些画的也许只有少数有旧房子的老年人了。

第三层是湖湘木雕展厅。

溪上美术馆的湖湘木雕藏品丰富多样,涵盖了多个类别。这些木雕以精湛的工艺展现了湖湘地区独特的建筑美学,雕刻题材包括花鸟虫鱼、人物故事、吉祥图案等,体现了古代工匠对自然与生活的细腻观察。

在这些藏品中,以传统“潇湘八景”为主题的木雕作品最为醒目,通过立体雕刻再现了湖南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风情,如“洞庭秋月”“岳麓晴雪”等场景,融合了山水画的意境与木雕的质感,是湖湘文化与艺术的生动载体。

在这些藏品中,我最感兴趣的是那些故事木雕,有的来自神话传说,有的来自历史故事,有的来自名人轶事。这些木雕,不仅生动传神,还具有教化世人的作用。

只是,没有一点文化底蕴的人,如果不听讲解,那是看不懂的。

4

要看的东西太多太多,远远不止这展馆;要听的故事太多太多,远远不止这讲解;要学的知识太多太多,远远不止这馆藏。

初次探访,我还没走遍它的沟沟坎坎角角落落,我还没看遍它的亭台楼阁花草树木,我还没欣赏它的春夏秋冬日月朝暮……

初次探访,我情绪满怀,内心一直充溢着一个念头:把根留住!

这深藏在山野的美术馆,它是那么美:

美在它的环境清幽烟火气足。恰如陶渊明的东篱南山,又如王维的辋川别业,可以躬耕,可以逍遥游。

美在它的亭台楼阁古朴灵动。高低错落,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榫卯智慧,藏礼于器,全不似今日建筑钢筋水泥之千篇一律冰冷单调。

美在它的传统工艺文化符号。雕花木窗、石雕构件、傩戏面具等,这些元素不仅是装饰,更是对楚文化、傩文化的致敬,承载着地域历史的记忆。

更美在它的守护传递传统文化的情怀。

在城市化浪潮下的今天,农村日益凋敝,高楼与老房博弈,传统匠人流失,技艺失传,节俗淡化,文化将要断层,记忆将会消失。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将走向终结,我们的魂灵将游荡在城市街头,再也不能落叶归根。

所幸有一群理想主义者,源于对传统文化的执着热爱,以及对乡村生活的深情眷恋,先知先觉,身体力行,守护传递农耕文明。溪上美术馆的创始人雷鸣、雷亮兄弟及秦香,就是这样的优秀代表。他们放弃都市优渥生活,回到家乡深山,以一家三代之力,历经艰辛,历时十余年收集、修复并展示5000余件民俗文物,涵盖木雕、傩面具、纸扎等非遗技艺。

这些老物件,是农耕文化之根上开出的花,结出的果。虽然不言不语,但却芬芳甘甜。这些老物件,承载着湖湘文化的记忆,通过美术馆得以延续生命,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溪上美术馆,不仅是物质文化的展示空间,更是精神家园的寄托。它提醒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关注内心的需求,寻找心灵的归宿。浮萍有根,将会扎根生长,不再随波逐流;浮萍有根,将会汲取大地的力量,虽经风雨,亦不凋零。

民间的就是世界的,世界因多样而精彩。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现今唯一没有断根的古老文明,就是因为有无数人在坚守在传承。

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做文化的守护者吧,多多关注,多多探访,我们的支持将使他们的守护与传承更有力量;

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做文化的践行者吧,多多参与,多多行动,让我们的文化之根更加粗壮,让喧嚣的世界变成宁静的绿洲,永不枯萎。

初探美术馆,兴尽晚回车。

待到得闲日,还来就溪上。

(图片由作者提供)

责编:李杰

一审:李杰

二审:鲁融冰

三审:廖声田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