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舒新城题款记友情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20 14:37:33

文丨颜家文

文人之间书画相赠是一种友谊的表示。

著名画家徐悲鸿与教育家、出版家舒新城自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有数十年的交情,来往书信有200多封。舒新城多次为徐悲鸿出版过画册,还出面资助过徐的朋友。作为名满华夏的大画家的徐悲鸿先生也没吝惜自己的笔墨,给他这位老友多次赠画,还为爱好摄影的舒先生的摄影作品题词无数。

最早看到的徐悲鸿给舒先生题款是在舒先生孙辈建军家的一幅油画上。

那是挂在他工作室主卧门边的一幅,大约一米多高。是徐悲鸿巴黎留学时,在拉罗舍尔美术馆临摩未完的作品。原画是一幅经典名作,据说是徐悲鸿老师的同学保罗·约瑟·雅明所画,画名叫《布雷恩和他的战利品》。

百度一下可知道,画中的布雷恩很像是成吉思汗的将领,在征服欧洲的战争中回到住处查看他的战利品。傲慢无比的布雷恩站在门前,咧着嘴狂笑着。他的双脚浸满了鲜血,血水淋漓地顺着台阶流入室内。室内是他抢劫的财宝:贵重衣物、金器、珠宝和几个裸体女人;让人瞩目惊心的是珠宝之中还有一个男人的头颅。

徐悲鸿临摹这幅画时在画布上打了格子,以保证与原作不走形。未着油画颜色的部分黑色格子朗朗在目。

虽说是未完稿,但画的主体部分,布雷恩已基本完成,胜利者的自得、狂笑体现得具体形象。四个形体较完整的裸女也基本画好,体态婀娜,明暗层次已显鲜活。

大约是1928年,在上海,舒先生和前妻贺菊瑞去悲鸿家,见是未完成作品,贺氏开口要了过来。都多年的朋友了,要,就给。

徐悲鸿在油画边上的题词是:近日翻出留法时未临完的旧作,吾嫂菊瑞见而爱之,即奉赠之,见笑。悲鸿。戊辰初秋。

后来在建军家看到的是一幅国画传统题材松鹤图。

这是徐悲鸿早期的一件作品。法国留学都是后来的事。估计是他在日本学习时的习作。倘若从欧洲回来,作为国内西画推广和倡引者,他注定是不会画这种通俗题材的。

不熟悉日本画纸情况,这幅相当于六尺宣纸的整张大小。一百多年了,纸质发黄,很有沧桑感,画上的颜色褪去不少。画面右侧两棵松树表层的鳞片却清晰可现,松针的笔触也很坚挺。点缀在松间的三只白鹤,上一下二,都呈飞翔状,体态大致相同。是传统国画的写实做法。看得出徐先生早年对国画下的功夫不浅。

不知舒新城是从哪里收到的这幅画。是从徐先生同学手中所得,还是从民间什么渠道收获?我们已不得而知。

徐悲鸿在这幅松鹤图左下角原来署名的上方题跋是:

此幅作于戊午之春忽忽十八载矣新城兄偶得携来强余补数语展卷重观松鹤犹存而少年意气竟如隔世噫丹青可再朱颜难复

落款是:廿五年春夜悲鸿题 钤章为圆形中一个“徐”字。

短短数十字,徐先生却寄托感慨无限。

“强余补数语”,有强迫、好强的意思。这时的徐已经是很有名了,只有极要好的朋友,才可以“强”,说明两人交情之深。

“少年意气竟如隔世噫”,岁月流逝,风华意气已经远去了。

“丹青可再朱颜难复”叹画儿可以重画,青春却不可能再来。

难得的是1953年,他二人在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上相见,徐先生还在爱好摄影的舒新城新拍一张北京风景照片上还新笔题词。

在徐悲鸿赠给舒先生的一幅人体画上还有一处纪念题词。

画面是一个女人的大半身正面坐姿。乳房饱满下垂,手、脚、身子都很健壮。画面的左下角徐先生亲笔题词是:

民国十三年在巴黎所作粉画,戊寅十月与新城兄偶遇于香港,即以赠新城兄,记此不意之遇。悲鸿。

据建军介绍,戊寅十月即1938年10月,舒新城去香港筹建中华书局香港分部,而徐悲鸿在那里正准备与各方联系去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举办画展。二人在一次晚餐后游览维多利亚海湾时不期而遇。

在上海在南京二位本就往来密切,此时香港一见,英人治下,谈时局,谈出版,谈画展,谈各自婚姻,自是格外亲切又感慨万千。他乡遇故知,在港十来天,二人多次长聊。

徐先生这一幅女性人体画,不知舒新城有何联想。建军处还藏有1933年潘玉良送给舒先生的一幅人体。也是一女性,只不过潘玉良画的是背影。但从发式、坐姿、体形上看,很可能是同一模特。

有史料记载,1924年前后在巴黎高等艺术学院,徐悲鸿、常玉和潘玉良三人学习时曾是同一个老师,也在同一个画室。

潘玉良自留学法国以后,画中题词极简,纪年也是西历,全无甲子之类。

这是一段多余的文字而已。









责编:廖慧文

一审:廖慧文

二审:周月桂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