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 | 用“体育+六艺”促进体教融合

    2025-09-18 20:38:08

严聪

体育所蕴含的意义远不止于赛场上的争金夺银,亦超越强健体魄本身。其更深层的价值,在于对精神的淬炼、对人格的培育与塑造。当现代体育理念与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六艺”智慧相融合,一场以塑造青少年精神与体格为核心的变革,正在教育界蓬勃兴起。

“六艺”起源于周朝时期,是我国传统教育体系中的六种基本技能——“礼、乐、射、御、书、数”的总称,它们从礼仪与社会责任感、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身体素质与情绪管理、组织协调与控制激励、体悟自然与耐力培养、逻辑思维和竞争意识等六个维度诠释了该教育体系的功能与价值。

“体育+六艺”创新模式将“六艺”与现代体育理念有机融合,构建出涵盖“体育+礼仪”“体育+艺术”“体育+技能”“体育+智慧”“体育+文化”以及“体育+科技”六大维度的综合实践体系。这一创新不仅拓展了体育教育的边界与内涵,更深化了体育在育人过程中的多维功能,使体育教育成为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的重要路径与载体。

以体铸魂:淬炼坚韧不拔的精神品格。在竞技体育中,青少年运动员从庄重严肃的入场仪式开始,经历向裁判与对手致意的环节,到严格遵循竞赛规则,逐步领悟“礼”在当代体育中的精神内核;在集体项目中,他们通过对节奏的把握与团队协作,切身感受“乐”所倡导的身心和谐与集体意识;在技能训练中,借由对技术动作的反复雕琢,培养专注精准的能力;在战术演练中,担任组织核心的运动员,通过系统的战术设计与实战配合,锻炼出统筹力、大局观与责任感,在团队中发挥引领作用。这些多层次的体育体验共同发挥作用,塑造青少年坚韧不拔、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

以体启智:培育全面发展的创新思维。长久以来,在教育实践中,体育与智育大多时候被视作相互独立的存在。“体育+六艺”这一新型教育模式,正逐渐突破这种传统认知的限制。该模式汲取湖湘文化传统中“经世致用”“敢为人先”等精神,借助“书”所代表的文化熏陶以及“数”所注重的思维训练,有机地融入校园体育课程与教学活动中,让青少年在参与体育运动时切实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推动身体与智力协同发展。比如传统武术与湖南地方戏曲进行跨领域结合,龙舟竞渡和屈原诗词朗诵相融合——这些尝试引导青少年把运动体验提升为系统性的理性思考和有效表达,使他们在运动时沉浸于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另外“数”借助系统性的数据分析和战术模拟,有效促进青少年逻辑思维分析判断、决策预演和行动复盘,能将运动场变为提升战略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实战场地。同时运用科技手段对运动数据进行采集和评估,优化训练策略,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这种跨界融合的方式,不仅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涵,还激发了青少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体育人:构建充满活力的成长共同体。当下“体育+六艺”教育实践的意义已不再局限于促进个体成长,而是逐渐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动实践。在团体运动中,青少年学会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怎样在不同角色中发挥自身价值。每个成员既要展示个人能力,又要服从集体需求,这一实践可帮助培养青少年的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同时,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也可切实打破学校和社会之间的传统界限,构建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态势。湖南多地开展的“传统体育进校园”项目,不仅邀请了专业教练员,还吸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高校科研人员以及社区志愿者加入,形成了多方位、立体化的育人网络。这种开放包容的体育教育模式,让青少年学会了沟通、理解和包容,也培养了他们的公民意识和共同体认同。

体育的本质是教育。推行“体育+六艺”模式,其核心目标是以体育作为重要媒介和实现路径,塑造身体强健、精神丰盈、人格健全的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该模式致力于为青少年成长奠定坚实的身心基础,可以使他们在面对未来复杂多变的环境时,以健全的人格、积极的态度和优秀的综合素养,更从容应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挑战。

(作者系湖南体育职业学院讲师、湖南省体育运动学校副校长)

责编:孙乾丰

一审:孙乾丰

二审:欧阳金雨

三审:王礼生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