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打快牛”要不得 公平机制是解药

有车无位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18 12:00:49

近日,《中国组织人事报》刊文指出机关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鞭打快牛”现象,引发广泛共鸣——在许多工作场景中,责任正悄然流向那些“最快行动、最强能力、最少抱怨的人”,而系统本身的结构性问题却被一再掩盖。

“快牛”往往能力强、效率高、责任心重,本应是组织发展的中坚力量。然而现实中,他们却常因“能者多劳”而不断被加码,承担远超本职的工作。一旦听从安排牵头协调、攻坚克难,甚至只需展现某一项能力,这类任务便悄然成为其“默认职责”。相反,“慢牛”因效率低下、缺乏主动,反而得以“岁月静好”。正所谓“能者多劳,庸者逍遥”,长此以往,组织整体效能不升反降。

《组织行为学》一针见血地指出:“在边界不清的结构中,责任往往自动流向那个能最快行动、最少抱怨的人。”这揭示了一个现实困境——那些最有责任心的员工,往往被默认为“第一责任人”,无论事项是否在其职责范围之内。

“名不正则言不顺,事不成则责难逃。”更令人忧虑的是,即便“快牛”被委以临时负责,也常感力不从心,难以有效推进。他们往往陷入“权责不对等”的困境:缺乏必要的人、财、物资源,尤其没有决策权,却要承担最重的KPI压力;成功时众人分功,失败时独担其责。终日忙于协调、救火、填坑,“种了他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

系统失灵,必然引发个体策略的转变。“不主动、不拒绝、按指示办事”,成为不少人的生存哲学;即便必须负责,也要“借流程以自保”——通过反复开会、处处留痕、事事汇报来彰显尽责,将可能的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而非态度问题。

破解“鞭打快牛”之困,不能仅凭道德呼吁或个体调节,更须从系统机制层面推动变革:一要明确岗位职责边界,建立科学分工机制,“谁的孩子谁抱走”,杜绝责任无序下溢,随意指定;二要完善权责对等的授权体系,避免“让马儿跑又不让马吃草”;三须构建公平明晰的评价与激励制度,让“快牛”劳有所得、绩有所奖,也使“慢牛”无法滥竽充数、避事偷安。

唯有打破责任流动中的“潜规则”,才能真正释放组织活力,使能干者敢干愿干,让每一位员工的付出都被看见、被尊重、被回报。

作者: 有车无位

责编:严万达

一审:郭利

二审:严万达

三审:李寒露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