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柳清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17 17:14:07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9月17日讯(通讯员 黎柳清)近日,6岁的朵朵(化名)跟家人交流时,突然发生一阵剧烈的呛咳。只见她小脸憋得通红,手指着脖子,眼泪直流:“妈妈……卡住了……难受!”原来,她边玩边吃水果时,不小心把桌上用来做手工的一元硬币吞了下去,家人赶紧将她送到长沙市第一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长沙医院)急救。
检查X光片清晰地显示:一枚圆形金属异物正卡在朵朵的食管上段,紧邻气管入口。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朵朵吞咽困难、流口水、胸口疼痛的症状越来越明显。消化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谭智迅速做出判断:硬币位置危险,必须尽快取出。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硬币救援”行动在内镜手术室展开,20分钟后,朵朵体内到达食管深处的硬币被医生完整取出。
儿童误吞硬币:绝非小事
朵朵的经历绝非个例。硬币是儿童误吞异物中最常见的“头号选手”,尤其容易卡在食管入口、中段主动脉弓压迹处或贲门等生理狭窄部位。一旦卡住,危害极大:
压迫与溃疡:坚硬的硬币边缘持续压迫娇嫩的食管壁,短短几小时内就可能引发局部水肿、糜烂。超过24-48小时未取出,极易导致深溃疡甚至穿孔。
窒息风险:卡在食管上段的硬币可能压迫后方气管,引起剧烈呛咳、呼吸困难,尤其在孩子哭闹时风险骤增。
营养障碍与脱水:孩子因吞咽疼痛拒绝进食进水,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
家长行动指南:“三要三不要”
孩子误吞硬币,家长务必做到“三要三不要”:
三要:
1.要冷静判断:若孩子出现突然呛咳、吞咽困难/疼痛、大量流口水、拒食、呕吐、指着喉咙/胸口说痛,立即怀疑误吞异物。
2.要紧急就医:争分夺秒,立即就医。即使孩子看似缓解,硬币也可能卡在危险位置,应前往最近具备儿童内镜诊疗能力的医院急诊科,告知医生可疑物品(一元硬币或五角硬币)及误吞时间。
3.要配合检查:配合医生进行X光或CT检查,明确硬币位置、是否嵌顿。这是决定治疗方案的关键一步。
三不要:
1.不要催吐:剧烈呕吐可能使硬币移动划伤食管,或呛入气管引发窒息。
2.不要强行喂食喂水:试图用食物“冲下去”可能使硬币嵌顿更深,加重损伤。
3.不要心存侥幸:硬币不会自行“消化”或安全排出。拖延时间越长,穿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风险越高。
朵朵的惊险经历再次敲响警钟。
预防硬币误吞,关键在于:
1.硬币不是玩具:明确告知孩子硬币的危险性,绝不能含在嘴里玩耍。
2.妥善存放:零钱罐、钱包务必放在孩子绝对够不着的高处或上锁抽屉。清理沙发缝、地毯下等容易遗漏硬币的地方。
3.专注进食环境:吃饭时保持安静,避免边吃边玩、边说边笑。硬币等小物品远离餐桌。
4.看护者意识:照顾者(尤其是老人)需增强安全意识,时刻留意孩子手中、口中的物品。
让我们共同为孩子筑起安全防线,让每一次探索都远离意外,健康成长。
责编:李玉梅
一审:李玉梅
二审:王文
三审:刘永涛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