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镇东 湖南日报 2025-09-17 15:55:11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镇东
9月14日,湘江科技创新院理事会成立大会在长沙召开。这所筹备已久的深度融合“新工科”教育,以产品需求为导向,全面整合创新创业资源,打造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应用创新、企业孵化、金融支持四位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此刻终于从“蓝图”落地为“现实”。
要知道,从长沙冲刺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到向“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纵深推进,湖南正缺这样一个能打通“教育—科技—产业”的“连接器”。这所以“新工科育人+产业孵化”为核心的机构,踩准了哪些发展痛点?又能给湖南带来什么?
为何要建?
踩准湖南的“产业脉搏”与“创新痛点”
“湘江科技创新院的设立,是湖南顺应发展趋势、回应现实需求的必然选择。”湘江科技创新院筹备负责人、长沙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院长卢红波表示,其方向与湖南产业根基、发展痛点高度契合。
湖南的家底在哪?是“工程机械之都”的硬核实力,是“鱼米之乡”的农业根基,是“南湘雅”的医疗底蕴,还有长沙“新消费之都”的活力。
湘江科技创新院“贴身”布局,精准锚定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无人技术与智慧农业、健康&智慧医疗与智能C端三大重点领域,将提供技术突破与人才储备的双重支撑,助力湖南在全国创新格局中抢占先机。
同时,该院借鉴成熟模式、凝聚多方合力的务实实践。按照“大疆教父”、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1地+1(N)校+1平台+1园区”的建设模式,由李泽湘教授团队牵头,通过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整合政府、高校、企业、资本资源,避免传统研发机构效率低、资源散的问题,实现创新要素高效协同。
如何“造血”?
打通“人才脱节”与“转化堵点”
企业急缺能上手的创新人才,高校培养的学生却不懂产业;实验室里的好技术,到量产阶段就“卡脖子”——这是湖南不少企业的共同烦恼。
湘江科技创新院深度融合“新工科”教育,以产品需求为导向整合资源,打造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应用创新、企业孵化、金融支持四位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体系化培养人才、培育创新型企业。
为探索出一条全新机制的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之路,该院实行“一体两翼”的核心架构(“一体”为自身,“两翼”为湘江卓越工程师学院和湘江产业技术研究院)。摒弃“课堂讲理论”的老路子,分别在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农业大学设立湘江卓越工程师学院校区,搞“项目制学习”,如湖南农大的学生直接跟着智慧农业项目下田,中南大学的团队对接工程机械智能化改造需求……
“湘江卓越工程师学院共招收首批学生236名,结合各校优势培养企业需求人才,项目制课程体系初步成型,已立项30门专创融合课程。”卢红波说,这些政企校联手培养的拔尖人才,有望成科创“金种子”。
未来何为?
瞄准“生态闭环”与“全局赋能”的长远价值
卢红波介绍,以湘江卓越工程师学院为核心的迭代育人体系,基于首届教学实践,一直在不断优化招生测试、评估选拔方法及教师教学模式,每学期联合省内外高校、国际专家召开研讨会打磨教学方案。鉴于省内外高校的参与热情,计划逐步吸纳更多省内高校加入,扩大“跨学科+项目制”育人改革覆盖面。
同时,湘江科技创新院所打造的“产学研用金”一体化生态,为初创企业从市场调研、需求分析、问题定义、概念验证、样机(原理样机、功能样机、工程样机、产品样机等)研发、爬坡量产等提供“全生命周期”资金支持,形成创业闭环,未来将以精准规划推动资源聚合与效能释放,为湖南科创发展提供持续动能。
卢红波表示,这种闭环构建的核心价值,在于打破传统“教育与产业脱节、技术与市场割裂”的壁垒,实现“人才在校培育、项目在平台孵化、企业在园区成长、资本全程护航”的良性循环。未来,该院将以精准规划推动资源聚合与效能释放,提供“自我造血、持续发展”的实践路径。
责编:刘镇东
一审:余蓉
二审:黄京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