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厅·非洲创业季》:综艺舞台上的“真创业”课堂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17 21:27:37

文|刘中望 高月

《中餐厅·非洲创业季》于近日收官,交出了一份极为亮眼的成绩单。节目不仅多期斩获全网收视冠军,登顶猫眼电视综艺播放量榜首,还在多个行业权威榜单中名列前茅。在社交媒体上,该节目累计获得全网热搜超2200,并获得主流媒体的关注与力荐,引发全球五大洲逾95家媒体的广泛报道。

该节目之所以能在第九季依旧保持强劲的传播力与话题度,关键在于其内容层面的成功转型——将核心定位从“明星经营体验”转化为“真实创业叙事”。该节目伊始,团队面对的是一间无设备、无食材、无成熟商业模式的“三无”餐厅。从零起步,这既是巧妙的综艺设定,也是对现实创业的真实写照。该节目从以下几个方面,生动巧妙地诠释了创业精神。

图片

一、资源整合:从无到有的创业起点

在创业的初始阶段,资源整合能力是决定成败的首要考验。面对无设备、无食材、无资金的“三无”困境,团队的首要任务是,将一间空壳餐厅逐步打造为能够运转的商业雏形。

这个从“01”的过程充满挑战。在设备采购环节,团队成员在丹吉尔的市场中四处奔走。主厨林述巍为寻觅合适的后厨炊具,不得不面对中式大铁锅难觅或价格高昂的现实,只能反复比较、另寻替代。与此同时,黄晓明带领的另一支队伍,则在有限的预算内,从锅碗瓢盆到炉灶用品,精打细算,逐一添置。

食材筹备工作面临更严峻的挑战。面对品类迥异的本地市场,信息不对称使每次采购都如同“摸着石头过河”。而作为厨房必备的中式调味料的缺失,更迫使团队不得不扩大采购半径,几经周折,才得以从其他城市调货。其间,语言障碍无疑增加了沟通困难与时间成本,令每一次物资到位都显得格外艰难。例如,林述巍在寻找中餐核心调味料时屡屡受挫,最终只能辗转从卡萨布兰卡跨城调配。即便货物运抵,也因语言不通与司机沟通困难,直至深夜团队才成功接到这批物资。

这一系列的真实波折,让观众直观地看到了创业初期的艰难。每一个锅碗瓢盆、每一味调料、每一笔开销的背后,都是大量时间与巨大精力的投入。综艺舞台上的手忙脚乱,正是现实创业从零起步的真实缩影。

二、产品研发:“文化杂糅”下的在地化创新

产品是创业的灵魂。菜品创新是本季节目的一大亮点。霍米·巴巴的“文化杂糅”理论指出,文化交流并非单向度的移植或复制,而是在互动与张力中生成一种全新的“第三空间”。以此理论进行观照可知,《中餐厅·非洲创业季》通过中餐技法与摩洛哥食材的融合,不仅突破“复刻传统中餐”的固有模式,也避免“强行文化输出”的生硬姿态,而是诉诸味觉层面的创造性转化,使中餐在异域语境中实现自然生长,从而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与文化意义。

节目中的菜品实践印证了这一理论。主厨林述巍并未采取机械化的中餐移植,而是取材摩洛哥本地的香料、海鲜和牛羊肉,研发出“塔吉锅卤牛排”“薄荷炸鸡”等融合菜品。这些菜品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团队在市场调研、优化采购与反复试验过程中不断调适的结果。与此同时,姜妍将中国茶文化引入甜点制作,瞄准当地人嗜甜的饮食习惯,创新性地推出“龙井雪花酥”“普洱巴斯克蛋糕”。这种中西元素的跨界嫁接,不仅在口感上实现了茶香与西式糕点的和谐共生,也在文化层面展现了跨文化的创造性转译。

这种创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多次实验与改良中逐渐形成的。其价值不仅在于保留了中餐的核心风味,同时又能被当地消费者所接受,从而实现了“全球化—在地化”的动态平衡。这种既坚守独特传承、又注重在地化适应的策略,正是创业实践中不可或缺的本土化智慧。由此可见,菜品研发不仅是满足市场需求的商业策略,更是跨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建构的重要路径。

三、团队建设:互补型组合的力量彰显

创业能否持续,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团队的协作效能。在团队成员背景各异、彼此相对陌生的情况下,明确而合理的分工尤显关键。在节目中,黄晓明作为店长承担统筹与沟通职能,林述巍作为主厨负责菜品质量与研发,姜妍作为中式面点师承担文化传递任务,其他成员负责运营、宣传与揽客,形成一个功能互补的高效团队。

然而,明确的分工并不保证顺畅的协作。在实际运行中,团队成员因经验差异与文化隔阂而需要不断磨合。例如,在餐厅午间高峰期,因无法熟练掌握中文菜名与菜品的对应性,尹浩宇在传菜环节连续出错,导致后厨备餐的节奏受阻,顾客体验受到影响。在随后的复盘环节,丁禹兮认为,语言障碍与高压环境是导致失误的主要因素。这一细节揭示出创业团队建设的关键命题:分工固然是协作的前提,但理解包容与跨文化沟通能力是推动团队向前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节目并未通过刻意设计矛盾来制造戏剧效果,而是通过团队的真实表现展现创业实践中从“矛盾”走向“共识”的动态过程。正是在这种张力中,团队展现出最珍贵的特质——通过冲突的调适实现自我更新,形成持续成长的动力。由此可见,创业不仅遵循商业运作的逻辑,也是社会关系建构的具体过程,其精髓是团队成员在专业能力、责任意识与情绪管理之间的协调与平衡。通过这一维度的展演,节目使观众感受到创业的真实温度与人际价值。

图片

四、市场开拓:体验式营销的突破口

创业团队并未被动等待顾客上门,而是选择主动开拓市场。正如菲利普·科特勒等市场营销学者所强调的,体验式营销注重感官、情感、思维、行动、关联等多维度体验,激发消费者与品牌之间更深层的情感联结。《中餐厅·非洲创业季》的实践恰好印证这一理论,通过舞龙表演、端午节活动及婚礼策划等环节,将中餐与节庆及文化体验有机结合,创造多重的沉浸式消费场景。

端午限定”摆摊计划是其中的典型案例。黄晓明带领团队以艾草装点餐厅,姜妍与沈月身披国风服饰登场,新鲜出炉的粽子香气吸引大量当地居民的驻足。借此契机,合伙人们讲述端午节的历史与习俗,使粽子成为中非文化交流的象征性媒介。婚礼篇章亦具代表性。黄晓明、丁禹兮、沈月组成“婚礼策划天团”,6对新人筹备了一场中非融合的集体婚礼。从流程设计、菜单构建,到中式拱手礼与非洲传统舞蹈的融合,皆体现文化创造的巧思妙智。新人们身着摩洛哥传统服饰,同时保留中式仪式元素,婚宴菜单亦在驴打滚、肉夹馍等传统中餐与非洲风味饮品之间实现交融。体验式营销收到奇效,当日餐厅营收创下新高。

通过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重感官,该节目进一步激发消费者的情感记忆,使中餐成为跨文化交流的载体。这种体验式营销模式超越了单一的餐饮消费,拓展为文化认同与价值共鸣的过程,赋予节目以更深远的社会文化意义。

五、叙事艺术:综艺化呈现下的“真创业”体验

本季节目的叙事设计既延续典型的综艺风格,又融入富有创新性的结构元素。托多洛夫的“叙事语法”理论指出,叙事过程常常遵循“平衡—失衡—重建平衡”的动态逻辑。《中餐厅·非洲创业季》正是借助这一模式,将餐厅经营、菜品研发与文化活动设置为一系列的事件链条,通过不断制造“平衡—失衡—再平衡”的小循环,赋予视听叙事以巨大张力与明显节奏感。

在视听语言上,通过多样化的镜头调度与音乐搭配,节目营造独特的叙事氛围。近景镜头中人物手忙脚乱的表现,展现了创业初期的紧张与焦虑;婚礼大场景中的群体镜头,凸显了团队协作与温情瞬间。紧张与温情的交替,使叙事节奏张弛有度。配乐的使用同样精准:轻快的背景音乐削弱失败所带来的挫败感,温情化的音乐强化团队凝聚力,使观众在轻松愉悦氛围中感受到真实创业与人性温度。

需注意的是,《中餐厅·非洲创业季》的“真创业”并不等同现实中的高风险创业过程,而是一种“去风险化”的再现。资金风险在节目中被显著弱化,失败的代价被娱乐化处理,情绪危机亦多以温情化解。这种调和与包装,使节目遮蔽了现实创业中的焦虑感,却依然保留了创业叙事的核心精神。也正因如此,节目在保持观赏性的同时,能够从正向肯定维度、激励尝试角度,有效传递创业的价值理念。

总之,《中餐厅·非洲创业季》不仅是一档兼具娱乐性与观赏性的优秀综艺节目,更是一场以影像叙事为载体、以挑战超越为内核的生动“创业课堂”。它完整呈现了团队从零起步、资源整合、产品研发到市场拓展的全过程,使观众在轻松的观看体验中深度理解创业的艰辛与意义。更重要的是,节目将中餐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实现了文化价值的对外传播;同时,合伙人个体特质与团队互补性协作所展现的群像,使“创业”超越了商业逻辑,而成为人与人之间理解、支持与共生的文化隐喻。可以说,在“真创业”叙事转型的驱动下,《中餐厅·非洲创业季》赋予此类电视综艺节目以全新的高度、悠长的厚度与独特的锐度。

(刘中望系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月系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邓正可

一审:邓正可

二审:周月桂

三审:杨又华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