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17 10:48:20
谷正华
在湘南粤北的广袤大地上,有一颗闪耀着历史光辉的明珠——明代古村蜡园陈家。它是“中国传统古村落”,也是国家AAA级景区 ,其古民居建筑群宛如一座湘南明清时期古建筑的宏大博物馆,在约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200余栋古民居静静矗立,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蕴含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密码。
作为一名痴迷于郴州地域文化的爱好者,我与蜡园陈家结下了不解之缘,三次踏入这片充满古韵的土地,每一次都如开启一场全新的文化盛宴,收获颇丰,感悟也愈发深刻。
初次到访,源于宜章县人民政府为纪念宜章置县1395周年,县文联启动编纂《千年神韵.宜章读本.宜章百件大事百位人物.宜章古建筑概览》,身为首席编辑的我,开始对蜡园陈家展开初步探寻。那时,我被这里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历史所吸引,写下《蜡园陈家的由来》,发表在《人文湘南》。彼时,蜡园陈家已在湖南声名鹊起,入选“湖南省特色旅游名村”“湖南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 名录,已然成为湘南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第二次前往,是在2023年的冬天。旅居美国德州的刘同学回郴州探亲,与李同学一同到访我在宜章的住所。我和妻子热情相陪,我们一同游览了莽山东门,被那座无需攀爬却尽显峻美的山峰深深震撼。返程至宜章时,二进蜡园陈家。此次,我们有幸邀请到土生土长的金牌讲解员陈品奎先生为我们讲解。陈先生带着我们在村子里的青石板巷道中穿梭,每一块被岁月磨得铮亮的石板,似乎都在讲述着历史的足音。每到一处,陈先生都能旁征博引,详细地讲解其历史渊源与沿革,精准地诠释其中的文化密码。
漫步其间,我再次强烈地感受到这个古村落扑面而来的浓厚文化气息。临别之际,陈先生还赠送了村里用传统方法手工制作的特色食品“蜡园古村墨碗米饼”,村民们都称赞陈品奎先生是蜡园陈家的活地图、活字典,近10年来,他已义务讲解100余场,将蜡园陈家的文化毫无保留地传播出去。
今年9月初,宜章县文联组织县作协部分成员深入蜡园陈家做田野调查,旨在配合宣传助力2025年郴州旅游发展大会。一进村,笆篱镇副镇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我当即建议邀请陈品奎先生为我们当向导并讲解,陈副镇长很快就做了妥善安排。我们在陈品奎先生的祖屋会面,他紧紧握住我的手,向大家讲述了我们从朋友到亲戚般的情谊,大家听后都倍感亲切,现场氛围其乐融融。随后,他为我们每人赠送了一本他编著的《蜡园背陈家故事》,这让我对他的敬佩之情又增添了几分,也让他与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的距离更近了一步。
这是我第二次来到他的祖屋,这次我发现厅里的摆设焕然一新,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正厅的木隔断中间挂着一副对联:上联“正其谊不谋其利”,下联“明其道不计其功”,横批“敦仁举孝” ,短短数语,却蕴含着深刻的为人处世哲理。隔断的左边门头上写着“藏书教子孙”,右边的门头上写着“立德垂千古”,彰显着这个家族对教育和品德修养的重视。见我专注地看着这些,陈先生询问我的看法,我由衷地伸出大拇指为他点赞,他则谦逊地回应:“请仁兄不吝赐教” 。一番客气之后,我们便跟随他沿着青石巷,前往村口的水塘、门楼、宗祠,一路聆听他的精彩讲解。
每到一处,陈先生都能深入浅出地讲解。从阴阳明塘(名堂)到门楼朝向以及宗祠里的匾额,其中蕴含着古人对风水和家族荣耀的追求;从地上的消防系统到基础角石,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对生活安全的考量;从门墩门槛到门枋门叶华宇(门眼)以及题字,每一处细节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窗户框架到各式花格栏杆,无不体现着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审美;从飞檐翘角到防火墙等等,更是湘南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在秀才巷,那一字排开的五栋古民居堪称古村的经典之作,屋檐下的题字“寿如山”“和为贵”“奎聚壁联”“崇德广业”“焕然日新”,分别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和谐的追求、对文化的尊崇以及对品德修养和进取精神的重视。
当天正值金秋时节,上午的太阳高悬天空,气温高达36摄氏度,酷热难耐。然而,陈品奎先生却头顶烈日,不知疲倦地解说了近两个小时。按照计划,上午我们还要赶到下一站“可岩可田民宿”去考察采访。尽管陈先生执意邀请我们到他家吃中餐,但我们婉拒了他的好意。离别时,大家都意犹未尽,对陈品奎先生的讲解十分满意,纷纷相互留下联系方式。他当之无愧是蜡园陈家的活地图和活字典。我不禁感叹:《蜡园背陈家故事》无疑是诠释蜡园陈家文化密码的一把金钥匙,而陈品奎先生就是执掌这把金钥匙的最佳人选。
此刻,在我心中,这位本是敦厚朴实的陈品奎先生形象愈发高大。我暗自决定,日后一定要再找个时间与他相聚,听他畅所欲言,讲上三天三夜蜡园陈家的故事,深入探寻那些故事背后鲜为人知的文化脉络和家族记忆 。
责编:罗徽
一审:梁可庭
二审:罗徽
三审:陈淦璋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