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土”再“生金” 湘潭高新区做好做优土地盘活文章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16 20:27:13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丁玉洁 李广行 杨彬

塔吊林立间,总投资55亿元的湘潭先进金属材料精深加工产业园铁路专线繁忙运转;机械轰鸣处,佳海·湘潭高新食品产业园定制化厂房拔节生长;国际聚光灯下,中非经贸博览会的盛况余音犹在——短短3个月时间,曾经的闲置地块,已转身成为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舞台。3块曾陷入低效困境的土地,如今以不同姿态,共同谱写着园区产业升级的生动篇章。

这不仅是空间的再造,更是发展理念的重构。湘潭高新区以系统思维破解土地资源错配难题,创新探索出“协商置换、存量优化、弹性利用”三大路径,蹚出一条资源集约、产业集聚、效益倍增的高质量发展新路。一块块沉睡土地焕发产业新机,为“五好”园区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激活“链式效应”

在湘潭高新区河东大道以北的广阔土地上,由湘潭高新区与湘钢集团共同推动的先进金属材料精深加工产业园正加速崛起。这个总投资55亿元、规划面积约877亩的产业高地,旨在打造中南地区示范性金属材料精深加工集群。然而,这块曾经的产业园核心地块,却因企业战略调整长期闲置,被列入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名录。

(湘钢投资建设的集金属材料精深加工和物流运输为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园项目初具雏形。)

面对项目停滞,湘潭高新区以服务升级护航发展,成立专项服务专班,将项目纳入省、市重点项目调度管理。产业局、资规分局等部门点对点服务,打通项目手续办理、融资对接等关键环节,坚定企业投资信心。

更关键的突破在于创新政策的精准应用。湘潭高新区用好用活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政策,依据《湘潭市优化土地要素保障助推产业升级的若干措施(试行)》中“产业用地规划指标按需确定”“产业配套用地占比适当放宽”等条款,支持项目优化布局。

在此基础上,实施“先配套后开发”的创新策略:2023年11月,湘钢集团率先启动铁路专线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后续产业导入筑牢根基。如今,该铁路专线已正式投运,成为连片开发的重要支撑。

为激发地块活力,湘潭高新区通过三方磋商机制,推动湘钢集团提供1万平方米厂房为湖南中钢量身定制生产空间,并促成双方在钢材展平等环节深度合作。这一模式不仅盘活了闲置资源,更构建了产业协作生态。湖南中钢项目全面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1.2亿元、税收500万元。

通过精准匹配政策工具、前置基础设施投入、撬动市场主体协作,这片曾经的“滞留地”已蜕变为集仓储物流、智能制造、精深加工于一体的产业引擎。

创新“弹性周期”

一片25.8亩的低效空闲地块,在创新用地政策的加持下,仅用3个月就变身国际展会场地,并成为中非工程机械合作的新枢纽。这背后,是机制创新与行政高效协同的成果。

(低效空闲地块蜕变为“产业窗”,助力工程机械再制造产业发展。)

6月13日,第四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工程机械再制造展在湘潭举行。39个非洲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外宾、上百家企业参展,中外嘉宾共同见证“魔改机甲”的“绝活”,对拓展中非工程机械再制造合作充满期待。

展会成功的原因之一,得益于“低效闲置用地过渡期开发利用政策”的创新实施。该项目选址紧邻湘潭中部国际机械园——一个规划2000亩、已引进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工等12大工程机械品牌及120余家零配件商的成熟园区。

面对地块原规划为商居综合用途、建筑体量超常规临时标准的难题,资规部门创造性建立了“规划用途底线管控+过渡期功能弹性调整”机制。该机制在不突破原规划指标前提下,允许地块通过功能临时转换来满足会展需求,并在会后转型为工程机械再制造示范基地,实现了“短期会展载体+长期产业基地”的空间利用范式,避免资源浪费。

在地块利用模式上,湖南荣伟新创公司采用租赁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先期租赁5年,最长可延至10年,显著降低初期运营成本。租赁合同中创新性嵌入了效益指标和退出机制,形成了“过渡期培育+成熟期规范”的产业孵化路径。

审批监管体系同步创新。湘潭高新区构建了“属地政府统筹+多部门联合评审+一事一议”闭环审批体系,将常规需数月的串联审批压缩为同步办理,在许可决定中注明“过渡性开发期限”,有效解决政策冲突问题。

这种“一站式”审批模式显著提高了行政效率,为项目快速落地提供了制度保障。

展会期间,巴西、塞拉利昂、安哥拉等多国考察团实地参观。来自塞拉利昂的计划与经济发展部副部长乔纳森·泰特斯·威廉姆斯表示:“此次考察让我们看到了双方在多个领域的互补性,期待能进一步加强政府间的沟通与协调,为企业合作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盘活“沉睡资产”

烈日炎炎,湘潭高新区东二环与创新路交汇处的佳海·湘潭高新食品产业园建设现场,工人们铆足了劲,为年底交付首批厂房冲刺。卤鹌鹑蛋产销赛道“隐形冠军”——湖南福熙食品,已早早在这里预定“席位”。

(佳海·湘潭高新食品产业园建设现场。)

该地块的变迁史,是湘潭高新区向存量要空间、以创新促发展的典型缩影。2005年8月,该宗地被计划用于线棒材深加工项目。但随着产业布局调整,项目搁浅,土地自此沉睡十余年。

2024年,转机出现。湘潭高新区积极招商、精准推介,引进佳海产业发展集团合作开发食品产业园,并优先将这块存量用地作为项目选址。面对历史遗留问题,湘潭高新区展现了高效的协同攻坚能力。

为促成各方满意的解决方案,湘潭高新区管委会统筹运用国家、省级法规与试点政策,全面了解企业需求与开发计划,充分尊重原土地权利人意愿,在资规、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等部门联动支持下,于2024年6月21日与土地使用权人签署《土地使用权置换补充协议三》。

随后,湘潭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对该地块下发了收回决定书,完成权证注销及土地收储。2024年7月18日,该宗地重新挂牌出让,湘潭佳海高新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成功摘牌。

项目创新采用“定制化厂房+全链配套”模式,重点引进食品加工及配套企业,全力激活“湘味经济”。据测算,项目建设完成达产后,第三年亩均税收预计能达30万元/亩,亩均营收达600万元/亩。

这一曾经的“历史包袱”,在湘潭高新区精准施策下,正迅速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园区高质量发展息息相关。面对低效用地这块“难啃的硬骨头”,湘潭高新区以机制创新为钥匙,以服务升级为支撑,通过一系列精准务实的制度设计,真正让沉睡的土地“活”起来、让新生的产业“强”起来。

据悉,近三年来,湘潭高新区累计盘活处置低效用地2159.51亩,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新经验”。2025年,该区再次制定低效用地专项治理三年行动方案,计划完成1067.03亩低效用地的盘活工作,持续为区域高质量发展释放空间动能。

责编:彭婷

一审:彭婷

二审:颜石敦

三审:白培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