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湖南茶叶高质量发展“十大品牌”古丈毛尖:在时间里沉香,在时代中生长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16 16:56:58

在湘西古丈,几乎所有故事都离不开茶。它维系着全县七成农业人口的生计,支撑起八成的农业收入。这一切的根与魂,便是“古丈毛尖”。

然而,时间的洪流奔涌不息。一个写进历史的名字,如何在今日的市场格局中,继续为一方水土立命?

答案,就藏在这片茶叶的生长逻辑里:源于风土,成于匠心,立于标准,拓于格局。

一片叶子的根脉

“要理解古丈毛尖,首先要理解它的根。”古丈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宋晓波说。这个“根”,一端深植于自然风土,一端系于千年技艺。

古丈茶园

古丈毛尖的自信,其源头便是土地的馈赠。云雾缭绕、气候温润、富硒土壤,为茶树生长营造了得天独厚的环境,也为茶叶内质积淀奠定了基础。研究显示,古丈毛尖不仅富含茶氨酸、儿茶素等有益物质,在农残、重金属等关键指标上,同样符合欧盟最严苛的标准。

古丈手工制茶工艺

但天赋风土,仍需匠心方能成就。真正为古丈毛尖注入灵魂的,是两千年的种茶史与一千六百年的贡茶传统,这份厚重的历史最终凝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道工序”。从指尖对“一根针”的精准采摘,到掌心对火候力道的毫厘把控,正是这代代相传的坚守,才塑造出其“紧直显毫、色泽翠绿、滋味醇爽甘润”的独特风骨。

在宋晓波看来,当天成的生态基底、人文的非遗铸魂与贯穿始终的安全承诺相结合时,便构筑了古丈毛尖坚不可摧的品质铁三角。这既是它穿越周期的底气,也是其一切故事的源起。

一片叶子的承诺

如果说“生态+非遗”奠定了古丈毛尖的高度,那么由科技赋能、标准引领的全链条品控体系,则决定了这份高度能否持久。

“传统不能停留在故事里,品质必须落实到数据上。”宋晓波坦言,面对现代农业的挑战,古丈早已跳出单纯依靠经验的模式,转向科学化、标准化的产业治理。

这份转变,体现在与“国家队”的深度合作上。古丈聘请陈宗懋、刘仲华两位院士团队担任顾问,并与湖南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等顶尖院校建立深度合作,将整个产业的基点,牢牢立于茶学研究的最前沿。

绿色生态茶园设施

茶园的风貌由此改变。天敌友好型的绿色防控技术成为主流,LED杀虫灯与智能测报仪取代了过去的化学农药……一套严苛的双重检测机制随之建立:县内速检中心日常把关,县外则定期将样品送往中茶所等权威机构,进行多达110项指标的精密“体检”。

“我们的目标,是实现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可溯。”宋晓波介绍。古丈正在推行台账式管理,对农业投入品、鲜叶采摘、加工交易等关键环节进行信息登记,并依托大数据中心,构建起一道透明的质量安全“防火墙”。成功申报省级茶叶出口“大基地”,便是这一体系公信力的最好证明,它标志着古丈茶的品质,已获得参与全球竞争的通行证。

一片叶子的格局

品质是基石,格局则决定了产业的高度与广度。手握“古丈毛尖”这张王牌,古丈下了一盘“延链、增值、富民”的破局之棋。

古丈红茶

“红绿并举”,是第一步棋。2017年,“古丈红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古丈由此成为湖南省唯一拥有两大茶叶类国家地标产品的县。

“这并非简单的‘多做一个品类’,而是对茶园资源的一次高效整合和价值再造。”宋晓波解释道。传统上,优质绿茶主采春季鲜叶,夏秋季茶叶资源利用率不高。通过引进正山堂等头部企业,发展红茶产业,有效盘活了夏秋茶资源,将过去的一季采摘延伸为三季可用,不仅极大地提升了茶园的单位产出效益,也为茶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增收。

“正山堂·古丈红”数字化工厂

如今,“正山堂·古丈红”数字化工厂的落成,标志着古丈的红茶、绿茶生产线已迈入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古丈毛尖”与“古丈红茶”,一绿一红,一个坚守非遗韵味,一个彰显科技创新,形成了定位互补、市场协同的“双品牌”格局。

古丈牛角山樱花茶园

从产品到场景,则是格局的再一次跃迁。古丈正按照“茶园景区化、茶旅一体化”的思路,推动一场深刻的产业融合。在红石林、坐龙峡等景区旁,茶园本身即是风景;在湘西牛角山,一杯茶被延展为一种融合了苗族风情与农家生活的完整文化体验。

当茶叶从单一农产品,升级为生活方式的载体和文化体验的媒介时,其产业的韧性与想象空间便被无限放大。这并非蓝图,而是已经兑现的现实:2024年底,古丈茶产业产值突破20亿元,全县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位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第一名。这些坚实的数据,正是对这盘棋最好的注解。

古丈会溪坪茶园

古丈的故事,始于一片叶子,却从未止于一片叶子。

它从千年贡茶的历史纵深处走来,向世界茗品的时代坐标系走去,生动讲述了一个关于传承、变革与希望的中国故事。

而这个故事,华章方启,未完待续。(文/吴汶奕 出镜/郭炎佳 摄像/陈沫佚 后期/陈沫佚 通讯员/舒琳、欧阳秋韵)

责编:杨柳彬

一审:杨柳彬

二审:王珊

三审:熊佳斌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