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新报 2025-09-16 16:04:59
在短视频与社交媒体的浪潮中,网络烂梗由于传播速度快、隐蔽性强,正悄然渗透进青少年的日常交流并快速蔓延。这些看似无害的“玩笑话”,实则暗藏语言暴力、思维惰性与价值观扭曲的风险。本文将深入剖析青少年沉迷网络烂梗的心理动因,揭示其潜在的负面影响,同时探索如何引导青少年善用网络语言。让我们家校社共同发力,一起来守护青少年的语言花园。
追星不应沦为“伤人梗”
沅江市政通初级中学 周丽丽
课间,七年级三班的走廊里突然爆发出一阵哄笑。小杰撅着屁股,夸张地扭动着身体,模仿着“鸡你太美”的舞步——原本帅气的动作被扭曲得低俗而滑稽。另一边,小轩冲进人群,弯曲膝盖,模仿蔡徐坤打篮球的姿势,还对着路过的女生做“电摇”手势,眼里闪烁着恶作剧的光芒。
这些源自网络烂梗的嘲讽动作在短视频平台泛滥,甚至成为不少学生在游戏失败时的调侃方式。
恰在此时,抱着教案的董老师出现在转角,她的目光静静地扫过嬉闹的男生,没有出声。
“你们在干什么?这些动作低俗又恶心!”班长小雨气得脸颊通红,大声斥责道。
“网上都这么玩啊。”小轩满不在乎地耸了耸肩。
第二天心理课上,黑板上写着“网络玩梗:善意与伤害”,周围点缀着董老师手绘的小太阳。她严肃地向同学们解释,这些烂梗的传播背后,是一种群体心理的投射——盲目跟风容易陷入“去个体化”的状态,不知不觉就成为网络暴力的推手。她展示了几张示意图,并告诉大家,那些被广泛传播的丑化表情包,其实是将对他人的攻击包装成了所谓的“幽默”。
随后,董老师举起一叠写满烂梗的纸条,“我们应该学习明星背后的努力和正能量,而不是一味追捧那些被扭曲的形象。”她温和而坚定地说:“健康的追星,是让偶像成为一面镜子,照见更好的自己。”
放学铃响,晚霞将走廊染成蜜糖色。公告栏旁,董老师布置的“正能量追星墙”格外引人注目。远处的操场上,一群女生正跟着偶像的新歌认真跳舞,动作干净利落,洋溢着青春的朝气——与那些扭曲的烂梗形成了鲜明对比。
小轩追上董老师道歉,董老师转身微笑,说:“你看,晚霞温柔的拥抱天空,每个人都值得被温柔对待。这份温柔,其实就藏在我们对待他人的每一个举动里。当我们学会共情和换位思考,网络世界才会变得真正温暖起来。”
从对抗到对话
宁乡市夏铎铺镇初级中学 文彦南
在校门口,妈妈刚牵住陶陶的手,就听见他的小伙伴神秘兮兮地说:“小心,这附近有‘伪人’!”陶陶瞬间像受惊的小鹿四下张望,三个孩子挤在一起窃笑起来。
当晚检查作业时,妈妈发现陶陶的本子上写着这样一行字:“遇到‘伪人’别对视,它会读取你的思想”。她刚要开口询问,陶陶就皱起眉头:“妈,你不懂!”
家长会上,班主任无奈地摇头:“最近课堂总被‘伪人入侵’这类话题打断。”一旁的汤女士拉住陶妈叹气:“我女儿总说我是‘异常人类’,还不让多问!”
要睡觉时,妈妈被隐约的笑声惊醒。她透过门缝,看见陶陶正兴奋地低语:“伪人清除计划启动!”又突然压低声音说:“我们是最后的‘守密者’。”那严肃的神情,仿佛真的在守护着什么重大机密。
带着这些困惑,陶妈来校参加心理健康讲座。心理老师朱老师目光温和地扫视台下焦虑的家长们,轻声说道:“这些网络梗不是孩子们故意制造的隔阂,而是他们寻找归属感的暗号。当他们用特定‘黑话’交流,会获得一种成为‘小大人’的满足感,这实际上是成长过程中渴望独立的表现。”
讲座结束后,朱老师与几位家长进行了深入交流,陶妈鼓起勇气说出自己的烦恼。朱老师微笑着演示非暴力沟通的方法:“首先,我们要观察孩子的行为,不带评价地描述出来,譬如‘我看到你和小伙伴在讨论伪人’。然后表达自己的感受,‘这让我有点担心’,接着说出我们的需求,‘我希望能了解你在想什么’,最后提出具体的请求,‘可以和我说说吗’。”
周末,妈妈和陶陶坐在长椅上。她对陶陶说:“我看到你和小伙伴聊‘伪人’时好开心,妈妈也想参与。”陶陶打开了话匣子,妈妈听完后问:“当‘守密者’不容易吧?”陶陶用力点头:“我们还有超级厉害的计划呢!”
“不过,‘杠精’‘黑子’‘喷子’等烂梗会让大人担心。以后好玩的故事,也和妈妈分享好吗?”妈妈说道。
此后,陶陶不再用网络梗隔绝妈妈,主动分享新“暗号”。
不要成为“烂梗复读机”
绥宁县河口苗族乡竹舟江学校 伍婧楠
喧闹的课间,几个男生簇拥在一起,小鹏瞪大双眼,眼珠夸张地往上翻,喉咙里发出瘆人的“嗬嗬”怪响,模仿着短视频里的“伪人”,神情诡异地渲染:“知道吗?半夜会钻进家里……” 旁边的小宇立刻接话茬:“哒咩哒咩!” 几个女生吓得尖叫起来。
上课时,类似的情况更让人头疼,当我表扬完小雅的独特见解时,小鹏扯着嗓子喊了一句:“家人们,666啊!” 班上瞬间炸开了锅,此起彼伏的“666”声裹挟着手势,打破了原本专注和谐的课堂氛围。
伤人的绰号、泛滥的热梗,都像未校准的指南针,极有可能会将正处于语言学习关键阶段的孩子们引入表达的误区。而网络热梗契合了他们追求新奇、渴望融入群体的心理,因此在校园中高频出现。
作为心理教师,运用专业方法加以引导刻不容缓。我首先采用“共情”策略打开局面。当小鹏认真完成课堂练习时,我夸张地竖起大拇指说:“666 啊!” 全班同学先是一愣,随即爆发出哄笑。我抓住时机,轻声问道:“你心里什么感受?开心吗?”小鹏略显不悦地回答:“老师,不会表扬就别表扬了吧。”
这个回应成为引导的突破口,我顺势抛出问题:“其实我刚刚是想表扬小鹏,但他的感受并不好。那么,什么样的表扬才能真正达到赞美的效果?”同学们纷纷讨论起来:比如“你的解题方法很有创意”——这样的表扬会让人感觉老师真的关注到了自己。大家逐渐意识到,空洞的网络热梗远不及真诚、具体的表达更有力量。
当话题延伸至“恶意绰号”时,有同学坦言:“原来我们觉得好玩的绰号,像刺一样扎人。”借此,我们共同开展“热梗变变变”活动。学生们惊喜地发现,清晰的表达才能更精准地传递情感,还能避免不当用语引发的矛盾与伤害。
责编:陈洁
一审:陈洁
二审:彭静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