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地理 2025-09-16 12:33:04

当湖南美食江湖论资排辈,这座湘桂黔咽喉处的边城,总能用酸汤的鲜、粑粑的糯、鸭肉的辣,不动声色地站上C位。怀化的神奇,正在于它像座“百味枢纽”,把湘桂黔的酸甜辣封存在“五溪”流域的晨雾里,酿成独一份的“边城风味学”。
怀化干挑肥肠粉。图/钱烨
作为湖南的“西大门”,2.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雪峰山与武陵山在此握手,沅水、水等“五溪”穿城而过。怀化生来就带着“三省通衢”的烟火气,往西一步是贵州铜仁的酸汤鱼香,往南一瞥是桂林米粉的鲜甜,而脚下的红土地里,早已扎下湖南人“无辣不欢”的根。

51个民族在此共生——侗族阿婆的酸鱼坛、苗族汉子的米酒罐、土家族的腊肉炕,让每道食材都带着山风与河雾的气息。当你在街头嗍粉时,碗里飘着的可能是芷江鸭的油花,也可能是新晃黄牛的腱子肉,甚至藏着靖州杨梅的果酸,这便是怀化的包容:把三省滋味拆了骨、熬了汤,再用本地山泉水一兑,就成了让游子牵肠挂肚的“家味”。

怀化,一部活态的风味方志。在这里“炫”美食,舌尖已走遍方圆500公里,腿还没迈出一条街。
01米食“宇宙”
一到怀化,人人都成了米食脑袋——这里藏着一个米食“宇宙”。
这座城市的清晨,是被米粉唤醒的。主干道的粉摊从黎明摆到日暮,深巷里的老字号藏着三代人的秘方,连饭馆的菜单首页,都得给“鸭子粉”留C位。老怀化人常说:“三天不吃粉,走路打蹿蹿。”——米粉,就是这座城市的味觉图腾。


怀化下辖的13个区县,个个都是米粉江湖的“门派高手”。芷江鸭肉粉带着侗乡烟火,洪江血粑鸭粉藏着古商城码头气,沅陵猪脚粉胶质黏唇,辰溪血鸭粉辣得额头冒汗,新晃锅巴粉混米糊香,靖州凉拌粉透杨梅酸,黔阳绿豆粉自带清凉。乡镇米粉亦各有千秋:安江粗粉配各种酸萝卜,溆浦低庄牛肉粉加本地黄牛肉,龙潭葛面混葛根药香。在怀化吃粉,不是选择困难,而是幸福的烦恼。

城东的炖缸粉馆藏着老怀化的记忆。灶台上码着十多个粗陶瓦缸,炒鸭、牛腩、脆哨在炭火上咕嘟冒泡,油花溅在缸壁上,烤出焦香。老板杨世东守着这个摊子八年,每天凌晨四点起床熬汤,他的炖缸粉由酒席演变而来。
鲜榨的米粉在滚水里烫十秒,捞进碗里,食客自选三四种臊子——卤猪脚的皮要颤巍巍,炒鸭的骨要酥烂,脆哨得咬着嘎嘣响。最后浇一勺瓦缸原汤,撒把本地葱花,“吃的就是这口热乎和实在”。

沅州府曾氏粉馆的长队,是怀化清晨的风景线。7点不到,穿校服的学生、拎菜篮的阿姨、赶火车的旅人,都在为一碗鸭子粉排队。做粉师傅手从不抖,大骨熬的奶白汤底先铺一层,中间是弹牙的圆粉,顶上堆着芷江鸭块——鸭皮微焦,肉质紧实,浇一勺滚烫的鸭汤,油花在碗里开出花。老食客都知道要加个卤鸭爪,拌免费的酸菜,一口粉一口鸭,神仙日子也不过如此。

洪江古商城的排帮钵钵粉,骨汤与粉都用老式鼎锅装。烫熟的粗粉入陶钵,码上洪江炒鸭浇头,拌匀后嗍入口,香气直冲天灵盖。开创者廖铁城说,洪江古商城曾为水运枢纽,排帮钵钵粉正是旧时码头饮食遗存。本地人吃粉必选干挑粉面二合一,百般滋味一网打尽。

怀化火车站附近军哥粉面24小时不打烊,三十余种浇头铺满桌面,卤的、爆炒的、炖的样样俱全。红油蒸腾的热气里,招牌鸭子粉配卤兰花干,重口味爱好者直呼过瘾。
新晃牛腩粉是我的私藏。本地黄牛肉切大块炖至筷戳即穿,红油泡着花椒干辣椒,撒把折耳根碎,辣得过瘾却不烧心。更妙的是锅巴粉,米浆摊饼晒干切丝,嚼着有米糊绵密感。偶尔吃过一次安江干豆角扣肉粉,扣肉肥,豆角干,拌在一起香得勾魂。在怀化,米粉是碗里的乡愁。


米粉之外,怀化还是粑粑王国。辰溪粉糍粑捶打百次,溆浦白丝糯糍粑能拉三尺长,会同花醮粑印着吉祥纹,侗乡灰水粑带草木香。稻田边现打的糍粑裹黄豆粉红糖,糯甜喷香;枕头粽比臂粗,灯盏窝外脆里软,马打滚滚满黄豆粉——逢年过节,粑粑就是怀化人的仪式感。

这片土地与稻米的缘分,可追溯至7800年前的高庙遗址,出土的碳化稻谷见证先民耕种史。如今,袁隆平在安江农校培育出杂交水稻,让“一粒种子改变世界”。怀化稻田里长着玉腰米、麻阳硒米、沅州贡米、新晃侗藏红米等,每粒米都带山泉水的清甜。老人们说:“怀化人,是吃着最好的米长大的。”这份底气,藏在每碗米粉、每块粑粑里。
02没有一只鸭子能活着走出怀化
怀化的山水,是鸭子的天堂。雪峰山的溪流里,稻田的水洼中,到处是摇摆的鸭群。本地人说:“我们的鸭子,吃的是谷粒,喝的是泉水,游的是山溪,肉质能不好吗?”


在怀化,鸭子是节庆的主角,是待客的诚意,更是刻在DNA里的味觉记忆。侗族人办酒要杀鸭,苗家人定亲要送鸭,就连孩子考试得高分,也要炖只鸭子奖励。这里的鸭子,不仅活得潇洒,死得也“光荣”——两只非遗鸭子,撑起了怀化美食的半壁江山。

芷江鸭的香,飘满水河。这座因屈原“沅有芷兮澧有兰”得名的小城,把鸭子做成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才华的“嘎小黄”餐馆,每天挤满食客。他炒鸭有讲究:“稻田鸭养足180天,太肥则腻,太瘦则柴。”
铁锅烧冒烟,倒本地茶油,鸭块炒至金黄,加子姜、蒜瓣、青红辣椒“三炒三焖”——炒出鸭油,焖出胶质,再炒出香气。最后撒芷草,“侗乡秘密武器,去腥提鲜”。出锅时鸭肉红亮,辣椒翠绿,咸辣带微甜,肉质紧实不柴。杨才华说:“每天卖百多只,长沙人开车来吃,这是‘芷江味道名片’。”

同为非遗的洪江血粑鸭,是古商城“活化石”。被称为“洪江鸭王”廖铁城做了一辈子血粑鸭,“以前洪江是水运码头,排帮汉子就爱吃这口,抗饿解馋”。
做鸭先做血粑,糯米泡两小时拌鸭血,蒸晒油炸后外脆里糯。炒鸭时先炸鸭头鸭掌,煸香鸭肉加洪江特有的甜酱,最后放血粑同焖,汤汁收浓,鸭鲜、粑糯、酱香混在一起。“甜酱是灵魂,我家的甜酱要日晒夜露720天,酱香味浓郁。”问秘诀,他笑说:“用心就好,做菜和做人一样,糊弄不得。”

辰溪血鸭则带着湘西的野性。本地人说:“没吃过辰溪血鸭,等于没来过辰溪。”血鸭做法生猛,散养稻谷鸭现杀现炒,鸭血留着备用。
铁锅烧红,鸭肉下锅爆炒,加干辣椒、花椒、大蒜,炒到鸭皮焦脆,鸭血“哗”地倒进去,快速翻炒,让每块鸭肉都裹上鸭血。出锅时黑乎乎一团,看着不起眼,吃起来却惊艳——鸭血嫩滑,鸭肉香辣,辣得人冒汗,却越吃越想吃。辰溪人待客,要是端出血鸭,那就是把你当自家人了。
03“冠军”鹅要吃出气势
当鸭子在湖南美食江湖称霸时,溆浦和麻阳的鹅表示不服——它们用肥肝和古方,撑起了怀化美食的另一派“江湖”。

溆浦人与鹅的缘分刻在山水里。屈原溯沅水写下“入溆浦余儃徊兮”时,河岸或许已有放鹅人影。如今田埂上,白鹅群摇摇摆摆穿过稻田,翅膀扑棱掠过水面——这是五溪人家最鲜活的画卷。
1869年的《溆浦县志》藏着吃货密码:“八月新禾熟,肥鹅遍野,曰打鹅会。”至今中秋,溆浦人仍提鹅走亲,酒桌“无鹅不成宴”。这鹅可不是凡品,中华四大名鹅之一的溆浦鹅,身躯壮如小牛,脖颈高昂似将军,羽毛亮可照人。更厉害的是鹅肝,品质堪比法国朗德鹅,单只最重达1500克,切开像嫩黄黄油,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远销欧美,成了怀化“世界鹅名片”。如今,溆浦鹅生下来就带着“国际范儿”。


溆浦人常说:“天鹅肉哪有溆浦鹅香?”鹅肝嫩如豆腐,鹅肉鲜得掉眉毛。地道做法讲究“茶油爆香,文火慢炖”:铁锅烧冒烟,茶油嗞嗞冒泡,鹅块炒至皮焦肉黄,加桂皮八角炝锅,倒米酒焖煮。高压锅冒气后满屋肉香,开盖回锅加红椒炒干,汤汁浓稠红亮,筷子一戳即脱骨。咬一口,外皮焦糖香,内里嫩得流汁,辣得直吸气却停不下——这就是溆浦人刻在骨子里的“家乡辣”。

如今溆浦鹅早已不止“炖一锅”。国家乡村振兴产业溆浦鹅全产业链创始人向岚带着“一鹅三吃”惊艳亮相:黄焖鹅酱香入骨,鹅血饭红亮诱人,冷脆鹅肠咯吱作响。
他在长沙紫台文科推出全鹅宴:“吃溆浦鹅就得有气势!”鹅肝煎至金黄淋朗姆酒,焦香混酒香入口即化;鹅血饭用鹅油炒米,鸭血碎黏饭粒,撒葱花香得吞碗;冷脆鹅肠拌沙姜香油,嚼着“咔嚓”响,比鸭肠还脆。食客连吃三碗饭:“这鹅,吃出了怀化人的精气神!”向岚笑说:“要让这口鲜从雪峰山走到全国去!”

麻阳白鹅藏着苗乡三百年烟火。乾隆《辰州府志》记载的“打鹅会”至今上演,更有意思的是“定亲鹅”——苗族小伙提亲必挑壮鹅系红绸,女方收下即定终身。地道黄焖麻阳鹅,鹅肉煸金黄,高压锅焖出胶质,加米酒米醋“软化骨头”,拌秘制辣椒粉。夹一筷子辣得冒汗却停不下,麻阳人调侃:“这辣,是日子红火的味道!”

怀化食界不只有鸡鸭鹅。新晃黄牛肉纹理如墨,雪峰山乌骨鸡炖天麻汤鲜照影,通道侗家腌肉埋杉木桶发酵半年,蒸则满村飘香。新晃云锦食府李俊师傅擅做酸汤牛肉:“好牛肉黏手,下锅不碎,一口奶香!”牛四两切薄片,西红柿混秘制山胡椒油熬酸汤,涮三秒即熟。裹上锅巴粉,酸辣鲜灵在舌尖炸开,这酸汤,比贵州的还过瘾。

怀化藏着“药食同源”的智慧,茯苓、天麻产量占全国第一。天麻鲜如水果,与雪峰乌骨鸡同炖,汤带甘香,老人说“喝三碗,冬不感冒”;茯苓粉煎蛋卷,蛋香裹药香,小孩抢食。

荤食吃腻?“怀化沙拉”来救场!非遗酸萝卜泡老坛,酸眯眼、辣跳脚、脆“咔嚓”。胆大爱尝鲜的试试侗家腌鱼,生鱼埋糯米发酵,酸鲜混酒香,有人说“像在吃山野的风”。吃完辣酸,啃个靖州杨梅、麻阳冰糖橙、中方湘珍葡萄等,甜汁炸开,这才算吃懂了怀化——酸辣甜糯,都是生活的滋味。

有人说“吃遍怀化,等于吃遍半个南方”,而怀化人会笑着给你添碗饭:“慢慢吃,咱这味道,藏着山水,也藏着人心——这才是最地道的'家味'。"
责编:贺雨婷
一审:唐煜斯
二审:朱晓华
三审:文凤雏
来源:湖湘地理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