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2025-09-15 21:37:53
潮新闻记者 吴柯沁
随着“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大型集中采访活动走进新疆阿克苏,我们一路听到的,都是关于“变化”的故事:荒滩变果园,戈壁成绿洲,生态之美、产业之兴、民生之乐在这里次第展开。最后一站,我们来到英巴扎街道英巴扎社区的祥和里小区,想从居民的口中,听听这些变化落在人们生活里的真实印记。
就在小区的凉亭,我们遇见了刘国良。九十岁的他,坐得笔直,精神矍铄,谈起自己赴疆修水利那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如今,已经七十年了。
这个数字上的巧合让我们猛然意识到,他不仅是新疆七十年巨变的亲历者,更是建设新疆的先行者。他的大半个人生,都与新疆的发展重叠。
刘国良是千千万万个赴疆者中的一员。他们或许并不广为人知,却实实在在地把青春和汗水留在了这里。于是,我们希望跟随他的眼睛,去重温那段与新疆同呼吸、共命运的岁月,去感受一个普通建设者与这片土地之间的深情。
以下是刘国良的口述:
常有人问我:你是哪里人?
我说,我二十岁进疆,今年九十了,在新疆工作、生活七十年。
你说,我算哪里人?
我在湖南益阳出生,在武汉学的水利。1955年,我二十岁,响应国家号召,我们一批人去新疆搞水利建设。那时候年轻,我们胸腔里都装着一股激情——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从武汉坐火车到甘肃武威,再换大卡车。一路都是沙石路,每天都被沙子糊一脸,但我们激动啊,就开始唱《新疆是个好地方》。大卡车一天跑一两百公里,我们唱了二十多天。8月16日,终于抵达乌鲁木齐。那时新疆还叫“新疆省”。没多久,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我们正好是与自治区同行的人。
那时的新疆啊,满眼都是戈壁滩,风一刮,沙子推着人跑,站都站不稳。树也栽不活,春天的土地干得裂口,夏天又发洪水把地淹了。
我们在那修渠道、修水坝,勘测、设计、施工,我全都干过。我先是在昌吉玛纳斯河,两年后又到阿克苏渭干河。
那年月日子苦,哪有房子住,我们自己挖“地窝子”:往地下挖一米来深,上面架木头,盖点芦苇,就算个家。好几年都吃不上猪肉,蔬菜只有大白菜和萝卜,我是湖南来的,想吃个辣椒,没得吃。我结婚是在一个山沟沟里,想买点水果糖,买不到。
但我觉得我好幸运,因为我是搞水利的。新疆的事业,就是水利先行。有水,才有绿洲,才有人家。当时老百姓对水利期盼大,许多引水渠的名字都带“龙”字——多浪渠龙口、渭干河龙口、库车河龙口。我们修的每一道渠道,都是群众眼里的希望。
我1987年退休,42年工龄,搞了30年水利,从没后悔过。我这辈子干了一件很重要的事,这新疆很需要的事,这为人民造福的事,我骄傲得很。
新疆现在的变化太大了,哦哟,用“天翻地覆”“沧桑巨变”形容都不够。
我记得,那时候棉花亩产才十几公斤,小麦八十多公斤,现在都是亩产几百公斤。以前天天啃馕和馍馍,现在大米随便吃,本地的、东北的,甚至国外的大米,想吃哪里的吃哪里的。
气候也好,沙尘暴少了,冬天不冷,夏天不热。我现在还住上了高层电梯房,交通更不用说了,以前最好的交通工具是马车,现在飞机动车,想去哪就去哪。我一个女儿在乌鲁木齐,一个儿子在上海,我在阿克苏,几小时就能团聚。
医疗条件的变化我也亲身经历的。2012年,我左眼得了黄斑变性,阿克苏没人会治,最后请了浙江的专家才治好。2019年,右眼又得了同样的病,这一次,本地医生就治好了。这就是发展。
我常说,要是在这里过得不幸福,我早就跑了!退休后,我去过上海、湖南、广西,兜兜转转,还是回到阿克苏。阿克苏的水果太好吃咯。
老了以后,也不能稀里糊涂过日子,一定要有喜欢的事。我现在加入社区的诗词协会、书画协会,学写字,学作诗。过去啊,我心里对党的热爱、对新疆的热爱,不知道怎么说出来,如今都写成诗了。这些年,我写了一千多首。
自治区七十周年,我心里无比激动,写了一首诗,念给你听:
《七律·进疆七十年》
一曲弦歌好地方,激情澎湃赴边疆。
踏荒跃马英姿俏,挥墨蓝图气宇昂。
三岭门开闯欧亚,两盆民富享安康。
身经七十沧桑事,我爱天山胜故乡。
责编:彭雅惠
一审:彭雅惠
二审:张尚武
三审:李伟锋
来源:潮新闻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