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15 21:29:41
在蜿蜒的资水河畔,邵阳这座拥有两千余年文脉的古城,始终流淌着崇学重教的文化基因。宋代理学大家周敦颐曾在此修建濂溪书院,播撒思想的火种,至今琅琅书声穿越时空;近代“睁眼看世界”的先驱、经世致用的思想家魏源,“再造共和”的英杰、力倡新民理想的政治家蔡锷,皆从这片沃土汲取变革的勇气。今天,当“银发浪潮”遇见千年积淀的向学精神,一场关于“老有善学”的现代探索正悄然书写新时代的答卷。
72岁的王桂兰,每周三次步行两公里,前往邵阳开放大学“爱晚”老年学校。这位曾因不会扫码就医而受困医院的老人,如今轻触屏幕便能预约问诊,更运用所学知识化身社区反诈讲台上的“银发讲师”。从魏源“师夷长技”的开放胸襟,到蔡锷锐意革新的实践精神,邵阳人骨子里的“善学”基因,正通过这座没有围墙的学堂,在耄耋之年焕发新生。
守望濂溪薪火:党建领航,让银发课堂有方向更有温度
“老年教育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是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邵阳市委负责同志的话语铿锵有力。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迅速转化为全市上下的扎实行动——将“爱晚”老年学校体系建设作为关键一环,郑重写入《邵阳市深化养老服务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将其提升为全市重点推进的“硬任务”。同时,创新建立“党委书记抓老年教育”责任制,明确各级党组织书记是第一责任人,构建起“市委统筹—县区联动—社区落地”的三级工作格局。这套环环相扣的机制,如同一条坚实的纽带,确保党的关怀和方针政策能够穿透层级,精准、温暖地贯穿于老年学校办学的每一个环节,直抵每一位学员的心间。
走进邵阳开放大学的老年教育临时党支部,课堂里别有洞天。旗袍秀的优雅身姿旁,是学员们认真聆听“党的故事”的眼神;书法班的墨香里,融入了家国情怀的书写。舞蹈教室一角的“红色驿站”,成了大家课间最爱围坐的地方。76岁的老兵李振华,在教授军体拳时,总会动情地讲起烽火岁月,让课程思政焕发出应有的光彩。“听着李老的故事打拳,感觉每一招都更有劲儿了,咱这精气神不能丢!”学员张大爷说。在学艺修身中,学员们潜移默化地筑牢信仰之基。
这份坚实的政治引领和组织保障,最终都化作了老人们触手可及的关怀和便利。投资700万元改造的崭新校区,处处透着惠民用心:每间教室的“一键呼叫”按钮,是安全的保障;课程表上,“智能手机应用”紧挨着“防诈骗实训”,手把手教老人避开“数字陷阱”,已帮助1.2万名“王桂兰们”跨越鸿沟。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15分钟微课堂”通过视频连线,让卧床的刘奶奶也能“云参与”绘画课,屏幕那头,她笑得像个孩子。“以前总觉得自己被时代落下了,现在才知道,党和政府一直惦记着我们呢!这学校办到了我们心坎上。”学员陈淑芳的话,道出了无数老人的心声——在这里,学到的不仅是技能,更是被看见、被尊重的价值感。这份温暖,正是源于顶层设计那颗“为民办实事”的初心。
激活经世智慧:资源“活水”,把课堂开到老人心坎上
面对老年大学“报名挤破头”的难题,邵阳妙招频出,让学习资源“活”起来、“流”起来。多元主体共建,形成办学合力。大家来办学,不再是教育部门单打独斗。邵阳学院的老师来了,在国画班挥毫泼墨;市太极拳协会的会长来了,一招一式倾囊相授;本地知名药企也加入了,带来实用的健康管理课。“高校+协会+企业”拧成一股绳,课堂更精彩了。
盘活闲置资源,“空间复用率”显著提升。在邵阳县,昔日的粮食局老办公楼焕发新生,成了4000平方米的“银龄乐园”。门球场上的欢声笑语与阅览室里的安静阅读相得益彰;棋牌室白天切磋棋艺,晚上变身反诈宣传“微讲堂”。“地方宽敞了,心也跟着敞亮了!”老学员们纷纷点赞这个“空间复用”的巧思。
课堂“接地气”,既是学习也是丰富生活。课程设置紧贴老人兴趣和时代脉搏。“宝庆非遗工坊”里,竹屑纷飞,蓝印花布绽放新彩;“银龄创客空间”内,老人们兴致勃勃地学着剪辑视频、玩转AI绘画,成了追赶潮流的“老顽童”。
“时间银行”存爱心,创新推出灵活机制。教邻居用手机、调解社区小纠纷、参与非遗传承……这些志愿服务的时长都能存进“银行”,兑换成心仪的课程学分。这个温暖的“储蓄罐”,已“孵化”出“银龄调解队”“巧手非遗队”“银发反诈团”等17支特色队伍,累计贡献了2.3万小时的金色时光。
凝聚新民理想:银龄“赋能”,在社区舞台再绽光华
邵阳的老年教育,致力于点燃“老有所为”的激情,让银发智慧在更广阔的舞台上闪光。
从“学员”到“老师”,铺就一条清晰的提升路径。65岁的刘秀云阿姨,从舞蹈班的“尖子生”,经过培训成了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律动指导员”,带着更多老人舞动“夕阳红”。71岁的李建国爷爷,练就一手好字,带着“老伙伴们”为23个乡镇义务书写了3000多米的文化墙,笔墨间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能发挥余热,这心里头,美!”李爷爷笑得开怀。
治理一线“生力军”,充分发挥余热服务基层。在洞口县,由“爱晚”学员组成的“银耀雪峰”工作队,成了当地响当当的品牌。谁家闹矛盾了,他们上门唠家常、解心结,400多起邻里纠纷在他们春风化雨般的调解中消弭;他们还一头扎进村史馆,整理出120卷珍贵的村史档案,守护着乡村文脉。“我们人熟、地熟、情况熟,能帮上忙,高兴!”工作队队长的话朴实有力。从课堂走向社区,从学习走向奉献,老年学员们成了基层治理中不可或缺的“稳压器”和“暖心人”。
学用结合“土课堂”,打造助农“金名片”。在隆回县的“田园课堂”,73岁的退休农艺师周隆平带着200多名“老学生”一头扎进承包的荒山。果树栽培课就在田间地头开讲。汗水浇灌下,昔日的荒地挂满了金灿灿的“老年大学蜜橘”,甜了舌尖,更成了助农增收的“金名片”。“没想到老了老了,还能为村里做点事,这橘子吃着格外甜!”周老师自豪地说。学习与实践交融,让老年教育结出了实实在在的“致富果”。
邵阳以文化基因解码“银发课题”,用“三级联动”筑牢制度根基,以“资源活化”拓展教育疆界,凭“价值赋能”激发银龄伟力,探索出一条深植历史沃土、回应时代呼唤的老年教育新路。这不仅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邵阳方案”,更是一座千年古城,以尊老重教的文化自觉与守正创新的实践勇气,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的温暖注脚。
当濂溪书院的杏坛春雨浸润“银发课堂”,当魏源“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革新理念融入适老化课程设计,当蔡锷培育“新民”的理想转化为银龄学员参与基层治理的实践——邵阳正以文化基因解码老龄化挑战,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一座古城的历史智慧与当代担当。(戴开成)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