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工作中宣传策略的创新研究

曹维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15 17:37:33

■曹维

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结构加速转型、传播环境迭代升级、受众需求日益多元,传统“单向灌输”式的思想政治宣传策略,已难以应对“信息过载”“注意力分散”“认知分化”的新挑战。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宣传策略创新,不仅是提升工作实效性的关键路径,更是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凝聚社会共识的必然要求。深入剖析现存问题、探索创新方向、完善保障机制,对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思想政治工作宣传的现存挑战

当前,思想政治宣传工作虽在主流价值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但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与传播生态,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困境,这些困境构成了策略创新的逻辑起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核心维度。

(一)受众认知差异扩大,统一宣传难以精准触达

随着社会分工细化与群体分化,受众呈现显著的“圈层化”特征。不同年龄、职业、教育背景的群体,在信息接收偏好、价值认知逻辑、情感共鸣点上差异明显:青年群体更关注与个人成长相关的就业指导、人生规划、社交困境,对抽象理论的接受度较低;基层工作者更在意民生服务、岗位价值、政策落地实效,倾向于从“身边事”中理解“大道理”;老年群体则习惯传统信息获取方式,对新媒体内容的辨别能力与接受意愿较弱。而当前部分宣传仍沿用“一刀切”的内容输出模式,缺乏对不同群体需求的细分,导致宣传内容与受众需求脱节,出现“传者用心、受者无意”的尴尬局面。

二)传播载体适配不足,与受众信息习惯脱节

在新媒体主导的传播时代,受众的信息获取场景已从“集中式阅读”转向“碎片化浏览”,从“被动接收”转向“主动搜索”。但部分思想政治宣传仍过度依赖线下讲座、纸质手册、宣传栏等传统载体,对短视频、直播、社交平台、知识类APP等新媒体工具的运用存在“表面化”问题:要么简单将传统内容“搬”到线上,忽视新媒体平台的传播规律与受众阅读习惯;要么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流于形式,缺乏对不同平台特性的适配——如在短视频平台发布长篇文字,在社交平台仅推送单向通知,导致宣传内容难以融入受众日常信息场景,传播覆盖面与影响力大打折扣。

(三)内容吸引力不足,难以引发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

内容是思想政治宣传的核心,但部分宣传内容存在“口号化”“概念化”“说教式”问题:一方面,过度强调理论的系统性与严肃性,习惯堆砌抽象概念,缺乏结合现实案例、生活场景的具象化解读,导致内容“悬浮于现实之上”,受众难以理解与共情;另一方面,内容创作缺乏“用户思维”,要么回避受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要么以“教育者”姿态进行单向说教,难以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最终无法实现从“认知传递”到“价值认同”的转化。

二、宣传策略创新的核心方向

针对上述挑战,思想政治工作宣传需紧扣“受众需求”“传播规律”“时代特征”,从“内容、载体、互动”三个核心环节发力,构建“精准化、场景化、互动化”的新型宣传体系,实现从“单向灌输”到“双向共鸣”的转变。

(一)内容创新:从“统一输出”到“精准供给”

内容是宣传工作的生命线,创新需打破“千篇一律”的输出模式,基于受众分层实现“精准滴灌”,让思想理论“接地气、入人心”。

1. 分层定制内容,匹配群体需求: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的认知特点与需求痛点,设计差异化内容。例如,面向青年学生,可将“理想信念”融入“考研就业经验分享”“大学生创业故事”“志愿服务案例”,用同龄人故事传递奋斗精神;面向企业职工,可围绕“工匠精神”“爱岗敬业”,制作“技术能手成长记”“车间里的创新故事”等内容,用身边榜样诠释价值;面向社区居民,可结合“民生政策解读”“社区治理案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邻里互助”“垃圾分类”“社区共建”等具体行动指南,让理论与生活紧密结合。

2. 具象化表达,降低认知门槛:避免抽象理论堆砌,采用“小切口、大主题”的创作思路,将宏大思想转化为可感知、可模仿的具体场景。例如,用“微纪录片”记录脱贫攻坚一线干部的日常,展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漫画长图”解读“共同富裕”,通过“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养老保障升级”等生活场景,让抽象概念变得直观易懂;用“短视频剧本”还原“疫情防控中的凡人善举”,以“社区志愿者送物资”“医护人员坚守岗位”等细节,传递“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

(二)载体创新:从“传统渠道”到“全域融合”

顺应新媒体传播规律,推动宣传载体从“单一化”向“线上线下全域融合”转型,让宣传内容融入受众日常信息场景,实现“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传播效果。

1. 线上深耕“轻载体”,适配碎片化阅读:针对受众碎片化信息获取习惯,在不同新媒体平台打造轻量化内容矩阵。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制作1-3分钟的“思想微课堂”,用“动画+案例”解读理论要点;在微信公众号、小红书等平台,推出“图文+互动话题”的内容,如“你身边的敬业榜样”“我的家风故事”,引导受众参与讨论;在B站、知乎等平台,邀请理论专家、行业榜样开展“直播访谈”,围绕“青年如何应对职场压力”“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等热点话题,以“对话式”而非“说教式”传递思想,提升内容吸引力。

2. 线下打造“沉浸式场景”,增强参与体验:打破“会议室宣传”“教室教育”的局限,将宣传阵地延伸到受众的生活场景中,通过“沉浸式体验”让受众主动接受思想引导。例如,在社区广场举办“主题快闪活动”,用合唱、舞蹈等形式演绎红色歌曲,营造浓厚氛围;在企业车间开展“岗位故事展”,通过图片、实物、视频展示职工的奋斗历程,让“工匠精神”可感可学;在校园操场组织“情景话剧展演”,还原“五四运动”“抗疫故事”等历史与现实场景,让学生在观看与参与中产生情感共鸣;在红色教育基地打造“互动体验展”,通过VR技术还原革命历史场景,让受众“沉浸式”感受革命精神,提升教育效果。

(三)互动创新:从“单向灌输”到“双向共鸣”

互动是提升受众参与感与认同感的关键,需改变“我说你听”的传统模式,通过搭建互动平台、完善反馈机制,让受众从“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实现“思想共鸣、价值共建”。

1. 搭建多元互动平台,激发受众表达:在线上,开设“思想留言板”“话题征集”栏目,邀请受众分享自身经历与感悟,如“我眼中的家乡变化”“我的奋斗故事”,并筛选优质内容进行二次传播,让受众成为“宣传主角”;在微信视频号、抖音等平台发起“#我的家风故事#”“#岗位上的坚守#”等话题挑战,鼓励受众拍摄短视频分享身边故事,形成“全民参与”的传播氛围。在线下,组织“主题讨论会”“故事分享会”,围绕“青年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社区如何共建美好家园”等话题,让受众自由发言、交流观点;开展“实践体验活动”,如“一日社区志愿者”“企业车间实习”,让受众在实践中深化对思想理论的理解,增强认同感。

2. 引入动态反馈机制,优化宣传策略:建立“宣传-反馈-优化”的闭环机制,避免“自说自话”。通过线上问卷调查、平台留言分析、用户访谈等方式,实时收集受众对宣传内容、形式、载体的意见;在短视频平台关注“完播率”“点赞率”“评论率”,在公众号关注“阅读量”“转发率”“留言量”,通过数据分析判断内容是否契合受众需求;定期召开受众座谈会,邀请不同群体代表提出建议,根据反馈动态调整内容主题、表达形式与传播载体——例如,若青年群体对“长视频”接受度低,可增加“短视频”“图文”内容比例;若社区居民更关注“民生政策”,可加大政策解读类内容的创作力度,确保宣传策略始终贴合受众需求。

三、策略落地的保障措施

宣传策略创新需配套完善的保障机制,避免“流于形式”“一阵风”,确保创新举措落地见效,持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一)强化队伍建设,打造复合型宣传人才

宣传策略的创新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需培养兼具“思想理论素养”与“新媒体技能”的复合型队伍。一方面,加强理论培训,定期组织宣传人员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思想政治工作方针政策,提升理论功底,确保宣传内容“不偏航、不走样”;另一方面,强化技能培训,邀请新媒体行业专家开展“短视频制作”“直播运营”“内容策划”“数据分析”等专题培训,提升宣传人员的新媒体操作能力与内容创作能力。同时,可通过“校企合作”“人才引进”等方式,吸纳新闻传播、新媒体运营、文案创作等专业人才加入宣传队伍,优化人才结构,为策略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二)建立科学评估体系,以效果为导向优化工作

打破“重形式、轻效果”的传统评价标准,建立以“受众参与度、内容传播量、价值认同度”为核心的评估体系。具体而言,将“线上内容的阅读量、转发量、评论量、完播率”“线下活动的参与人数、受众满意度”纳入量化指标,衡量传播覆盖面与参与度;通过“受众认知问卷”“价值认同访谈”等方式,评估宣传内容是否提升了受众对思想理论的理解度与认同感;将“长期效果”纳入评估,跟踪受众在宣传后的行为变化,如是否更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是否更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判断宣传是否实现从“认知”到“行动”的转化。通过科学评估,及时发现策略中的不足,持续优化宣传内容与形式,确保工作实效。

(三)完善资源保障机制,为创新提供支撑

策略创新需要充足的资源支持,需从“资金、技术、平台”三个方面完善保障。在资金方面,设立思想政治宣传创新专项基金,支持新媒体内容创作、线下沉浸式场景搭建、人才培训等工作,确保创新举措有足够的资金支撑;在技术方面,引入短视频剪辑工具、数据分析软件、VR/AR等技术设备,提升宣传内容的制作质量与传播效果;在平台方面,加强与主流媒体平台、新媒体平台的合作,如与抖音、微信等平台共建“思想政治宣传专区”,借助平台流量资源扩大宣传覆盖面;同时,整合社区、企业、学校、红色教育基地等线下资源,打造“共建共享”的宣传阵地,为载体创新提供场景支撑。

四、结语

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宣传策略的创新,本质是“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化与实践——既要坚守思想理论的核心立场,确保宣传内容的政治性与正确性;又要尊重受众的认知规律与需求差异,以“受众愿意听、听得懂、能认同”的方式传递思想。通过内容精准化、载体全域化、互动深度化的变革,推动思想政治宣传从“有形覆盖”走向“有效覆盖”,从“单向传递”走向“双向共鸣”,最终让党的创新理论、主流价值观真正入脑入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的思想共识与精神力量。

(作者系常德市西湖管理区融媒体中心副主任

责编:李杰

一审:李杰

二审:鲁融冰

三审:廖声田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